名物疏解

名物疏解

《仪礼》

《仪礼》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共17篇,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制的汇编,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它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应该穿何种衣服,什么情况下应该站或坐在哪个位置,聚会宴饮时应该怎么做,等等。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部分,一直是古代贵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修课程。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在大多数士大夫的知识结构中,礼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仪礼》中的材料来源甚古,内容也比较可靠,而且涉及面广,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书中对古代宫室、车旗、服饰、饮食、丧葬之制,以及各种礼乐器的形制、组合方式等,都记载得非常详尽。考古学家在研究上古遗址及出土器物时,经常需要以《仪礼》为参考标准。

《仪礼》书影

二十四节气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每个节气都表示时候、气候、物候的不同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表示天文学上四季的开始。但天文学上的四季与气候学上的四季是有区别的,比如立春时黄河流域却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分别表示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和黑夜最长的一天。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在这两个日子里昼夜长短相等。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其中大暑和大寒分别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日子,而处暑则表示炎热夏天的结束,“处”在这里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图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的时间和强度。其中谷雨特别强调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故而得名。

白露、寒露、霜降:这三个节气反映了水汽的凝结、凝华现象,间接表现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水汽出现凝结现象;气温继续下降,凝结增多且越来越凉;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这两个节气反映了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芒种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惊蛰、清明:这两个节气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的动物。清明是指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生长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