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制溯源
行卷与糊名制
在唐代,主考官除了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应试者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取舍。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考官关系密切的人,都可以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录取名单和名次。因而,应试者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给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称为行卷。
糊名法创立于唐朝武则天即位初年,是指在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评卷官把应试者的名字盖起来评卷。但当时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到了北宋,科举考试更加严格、公平,实行糊名制,评卷时要把试卷卷首的应试者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糊名制的实施有利于客观评卷,从而公正地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