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物疏解

名物疏解

三出阙

阙出现在先秦时期,是一种导引性的建筑,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陵墓等前方,也称为门阙。随着历史的发展,阙由原来的单阙演变为组合的形式,逐渐形成了最高等级的三出阙。在汉代,阙的使用非常普遍,但由一主阙、二子阙组成的三出阙却只能耸立于帝王的宫室和陵寝前。通过李白《忆秦娥》中“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可知,汉代帝王陵园的门阙十分高大著名。考古发现,汉阳陵的陵冢四周原有一圈城垣,城垣四周都有门阙。帝陵封土南边120米处有南阙门遗址,其建筑形式就是一组两座对称的三出阙。

罗经石

在汉阳陵东南500米处有一块方形的罗经石,它的圆面上深深刻着两道垂直相交的凹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它是修建汉阳陵用的测量标石,用来校正水平、测量高度和标明方位。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罗经石周围当时是一座雄伟巍峨的建筑物——德阳宫。罗经石实际上是德阳宫正中央的巨型柱础石,它与周围每边的14根柱子一起,共同支撑了德阳宫的上层建筑,这样古人才能够登楼远眺长安。罗经石遗址是汉阳陵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庙建筑遗址。

罗经石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