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的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官员与公务人员,那么这些人是怎么选拔出来的呢?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就是子孙世世代代可以继承官职、爵位与俸禄,也就是贵族永远是贵族。到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层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了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了军功爵制,就是打仗立下军功的人可以被选拔为官,也可以只获得爵位和俸禄。
到了汉代,汉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对策”向全国征求治国之道,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推出了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皇帝任用。选拔标准:一是“孝廉”,就是孝敬父母、清廉勤政;二是“茂才”,就是有才华;三是“贤良方正”,就是公正无私、敢于直言。这个制度刚开始实行时,确实从民间选拔了一批颇为优秀的人才。可是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吏治腐败,官员们任人唯亲,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历史怪象。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实行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由各州郡设立中正官,按照九等标准选拔推荐人才。可这样选拔人才的结果是,又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产生了一批门阀士族,而寒门子弟因“门寒身素,无世祚之资”,只能是中下等人才。
于是,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明经科,以分科考试取士。隋朝灭亡后,唐朝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由此兴起。唐代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按期举行的称为常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称为制科。进士、明经二科在唐代科举中吸引了最多的考生,后来便成为唐代科举考试常科的主要科目。其中,进士科又最为人所重视。唐代进士科考试侧重于考诗赋,需要文学才能;而明经科考试考帖经、墨义,只要记性好就行。所以,考中进士科很难,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因为进士要求高,也难考,所以进士及第称为登龙门。考中第一名称状元,后来把同榜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新科进士要集体到杏园参加探花宴,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荣耀。白居易中进士后,快意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所以考中进士又称“雁塔题名”。孟郊40多岁考中进士后,写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中进士后兴奋愉悦的心情。

状元及第木雕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基本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高兴的不只是新科进士,还有完善科举制度的唐太宗。看着无数前来赶考的读书人,他曾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彀”就是圈套。这句话道出了皇帝重视科举制度的原因:天下英雄都来考试做官了,谁还会造反啊!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选拔出大批优秀人才;还打破了社会阶层固化,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另外,还大大促进了诗歌文化的繁荣。唐代诗人多如星斗,他们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与大唐科举考试重诗文有很大的关系。
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巅峰时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读书人逐渐掌握了国家的权力。他们豪情万丈,而且因为出身于草根阶层,更懂得刻苦自律,有极强的国家、民族忧患意识。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年少时家贫,为了用更多的时间读书,每每煮一锅粥放在旁边,待粥变冷凝固后再均匀地切成四块,每餐就着咸菜,一餐吃一块。有家境富裕的同学敬佩范仲淹的苦学精神,想送些美味佳肴给他,他却委婉地拒绝了。就这样苦读数年,范仲淹终于一举高中。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伟大情怀,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楷模。

科举考试图
明、清科举考试除规定了考试程式,还将八股文固定为考试文体。每篇八股文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合称八股。作文必须用古人的语气,诠释经书的义理要求据题立论,不允许自由发挥。这样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读书人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被光绪皇帝宣布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它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全面推广到社会各阶层,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它将官吏选拔制度与教书育人制度结合在一起,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中国人形成了重视教育、勤奋读书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