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长安是诗都,也是诗的故乡,古香古韵的古城浸透了诗歌的芬芳。《诗经》代表了周朝诗歌的辉煌。到了汉代,在长安又产生了以四言、六言为主的押韵的散文——汉赋,并且出现了一大批名家名篇,如贾谊、枚乘、扬雄、司马相如及其代表作;同时还出现了刚健清新、反映当时广阔社会生活的乐府诗,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但要说长安诗歌的辉煌时期,还是当属唐朝。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后,选拔人才的进士科考试主要考的是诗赋文学,文人士子们因此无不重视作诗,唐长安城于是成了翰墨飘香的诗歌之都。李白来了,杜甫来了,王维、韩愈、杜牧、白居易、柳宗元、孟浩然……有名气的诗人都会聚在长安。灿若繁星的众多诗人在这个城市留下了他们的故事与传说,也留下了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诗篇。

杜甫画像
诗圣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小时候是个神童,“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可他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都15岁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跑来跑去,每天无数次上树去摘梨和枣子吃。少年杜甫虽然淘气,学习却很用功,而且卓有成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更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
杜甫的远祖、魏晋时期的大学者大将军杜预是京兆(即唐时长安)人;祖父杜审言是名冠天下的初唐诗人,在长安曾官居著作郎;父亲杜闲从兖州司马调任奉天(今陕西乾县)令,病故于任上。按照唐代官制和均田制,杜审言和杜闲在长安城南也留有房屋和些许田产。房屋虽破旧“类村坞”,但也应是“五间七架”的五品官旧宅;田地虽不多,但“杜曲幸有桑麻田”。所以杜甫把长安视作自己的故里,吟出“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杜甫到长安最重要的是想凭自己的诗文才华考中进士。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于是来到长安参加了考试,试图凭着自己的卓越才华在这里一展宏图,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平天下。
可是杜甫生不逢时,正赶上奸相李林甫弄权之时。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命令各郡县要对人才精挑细选,加以培训,再报送上来。这样报上来的人才参加科考,竟然全部落选。唐玄宗闻知勃然大怒,质问道:“难道我大唐就没有一个贤才了?!”李林甫却说:“朝堂上人才济济,是人才都已经位列朝班了。朝堂之外已经野无遗贤了!”杜甫、元结等一批饱学之士恰恰赶上了这次“野无遗贤”的科考。
后来杜甫也拜访权贵,求人帮忙举荐,可是都没有结果。最后他写了颂圣的《三大礼赋》献给唐玄宗。唐玄宗奇之,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考他。因主试者仍是李林甫,这一试还是没有结果。

杜公祠内景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的小官,但他不愿意任此“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改任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负责看管兵器甲仗等的低层官职)。杜甫当时已经44岁,为了生计不得不接受了这个职位。他穷困潦倒,甚至到了“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酒债寻常行处有”的地步。那一年,杜甫从长安回奉先(今陕西蒲城县)探望妻儿,刚进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他根据在长安生活多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出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不但没有一展鸿鹄之志,反而历尽坎坷磨难。
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沦陷。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唐肃宗即位,就只身北上,投奔而去。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唐肃宗,被唐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杜甫在长安生活了10多年,经历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大转折。这也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一大批堪称他一生中精品的诗篇都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在饥寒交迫中聆听大唐王朝的奢靡颓废之音,以赤子之心感受百姓在战乱中所受的无穷苦难,以如椽之笔记下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人们称为诗圣。2001年发现的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以“杜甫”命名,正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