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周人的祖先善于经营农业,是农神后稷的后代。秦人的祖先却善于养马和驾车,是颛顼的后代,曾经跟着大禹治过水,给商王成汤赶过马车。
周朝建立后,虽然始终重视农业发展,但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经常会发生战争,所以也很需要战马。于是周孝王便把一个名叫非子的秦人先祖召来,让他在汧水和渭水汇合处的平原上主管养马。非子特别会养马,马养得膘肥体壮,马群繁殖得也很快。周孝王对非子十分赏识,分给他土地,作为自己的附庸国。附庸国虽然比不上诸侯国,但秦人这时的地位毕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西周的边境经常受到戎狄部落骚扰,他们甚至入境掠夺财物和人口。为了抵抗戎狄部落的进攻,善于养马且战斗力强的秦人受到了重视。到周宣王时,秦人因为在抵御戎狄的战斗中多次立功,他们的国君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秦仲做了大夫后,受到周宣王的宠信,率领秦人向西戎进攻,在一次战斗中战败阵亡。
秦仲死后,他的大儿子秦庄公率兄弟带兵继续同西戎作战,取得了胜利。秦人在养马和战斗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英勇善战的族群,以战立国,即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了西周末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率领秦兵一路护送,被封为诸侯,秦国自此成为西周的诸侯国。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件大事,对于当时地位还比较低下的秦人来说,更是举国欢庆的天大喜事。如何纪念这件事呢?古人一般都会把重要的事情铭金刻石:铭金就是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刻石就是把纪念文字刻在石头上,以传后世,永久纪念。石鼓文就诞生了。
石鼓文作为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10枚,上面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10首,计718字。其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石鼓文中歌颂“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阜。君子员猎,员猎员游”,反复歌颂秦人的车做工精良,马养得肥壮。
可惜这些石鼓后来散落于荒郊野外,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直到唐初贞观年间在宝鸡陈仓才重新被人发现。因为年代久远,无年代款识,也无作者姓名,加之诗文缺字、文字古奥难识、诗意含蓄隐晦等诸多原因,人们不知所写为何,产生于何时,所作何用。但石鼓文一经发现就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对它的历史起源及文字内容,1000多年来人们提出了无数观点,发表过很多看法,历代都有诗人写诗称赞。
石鼓文的字体方正丰厚,古茂雄秀,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的称誉。

石鼓文

中华石鼓园
石鼓文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正因这些石鼓和大秦帝国辉煌的发展历史,宝鸡建立了中华石鼓园与雄伟的石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