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祥生访谈

彭祥生访谈

问:中长跑、马拉松是云南省的优势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教练员。我们现在做历史回顾,就是想让运动员、教练员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您就从自己进队时讲起,说说自己的经历吧。

答:我是1971年进体工队队的。

我上学上得晚,1971年6月我刚进罗平一中读初一时,就到曲靖参加了集训。因为我们主任体育老师,他原来是跑过马拉松的,应该是在省里训练过,他看到我有一点这方面的素质,还有也是为了照顾我,就让我参加了集训。当时我在班上是班干部,他推荐我,还有杨文辉、王萍、刘胜珍、冯国华,让我们5个人到曲靖去参加地区田径集训,教练是陈国珍,然后准备让我们参加省运会。我们几个6月份去参加集训,一直集训到10月份。

本来10月要召开省运会,但省运会突然取消了,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林彪坠机事件。

当时,领导对我们说集训队要解散了。我们集训队里有个在省里集训过的季雅婷,她认识苏文仁指导。那时候省队还没有恢复正规训练,季雅婷就跟苏指导联系,然后苏指导就来曲靖了解我们的情况。

他让我们搞测验,跑3000米。当时我能力很差,也没好好练过,跑了几圈后,苏教练就过来带着我跑。

跑完后他问我:“你想不想搞这个项目,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跑步?”我说:“只要你看得上我,我就去搞。”

后来,他就陪着我一起回罗平,到了我们家,了解我们家的情况。

我们家就在罗平县城,父母是农民。当时罗平城里基本上是农民,我也是农民出身,从小就干农活,一放学回家就去割马草卖,帮家里挣点钱维持生活

他就跟我父母商量让我搞体育的事。本来我父母舍不得我离开,因我是老大,下面有5个妹妹,但为了我的前途他们还是同意了。

苏指导对我说,那你等着,我回去帮你办调令。于是,他就回昆明了。

很快,他和另外两个教练,一个是练跳高的尹可应,还有一个是练投掷的董学先,他们三个一起再次到罗平来,来帮我办手续。

之后他们三个就带着我到了昆明,直接让我进了体工队。

当时我们家很困难,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就装了两元钱,我也没有什么行李。苏指导说,没事,到了昆明以后再说。我就这样背着一个小帆布包来昆明了。

来了之后,苏指导安排我和老队员尚永华住,住红四楼,我们旁边是傅国仓、夏安吉。那时候,体工队只是在维持训练,还没有开始正式训练。

1971年10月我正式进入体工队。我是1954年生的,1971年我18岁还不到,是“文革”后第一个进体工队的队员。我来的时候,体工队还没有新队员,都是之前的老队员。

1972年,我先参加了上半年在重庆举办的分区赛,然后参加了10月在南京举办的全运会。当时,许万春指导兼运动员参加了全运会比赛,他竞走得了亚军,我参加了5000米、10000米比赛,但是没有拿到名次。

那时候我年龄小,刚开始训练,能力还不够。而且我原来身体素质比较差,一练腿就疼,伤比较多。

但苏指导训练要求很严。在他的严要求下,我成绩提高得很快。

20世纪70年代,全国的赛事很少,不像现在有冠军赛、锦标赛等。当时每年上半年是分区赛,下半年是全国赛——全国田径运动会,而全运会是隔几年才举办一次。

经过一年的训练,1973年5月我在南宁参加了全国的分区赛。当时分区赛有西南赛区、中南赛区等。结果,当年的分区赛中5000米我跑了第3名。到了下半年,我又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全国田径运动会,这是一年一次的全国比赛,5000米我没有进入前四名,10000米我跑了第4名。这次比赛,北京的谢宝江,后来也是我的竞争对手,他就跑在我前面。

1973年底到1974年初,国家开始在全国招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年轻运动员进入国家队集训,我也在其中。那段时间,全国的优秀运动员都到昆明来集训,之后又到兰州,然后到天津跟阿尔巴尼亚运动员比赛。

1974年我在重庆参加了全国田径运动会,5000米、10000米我都拿了第1名。我速度不好,为什么能拿冠军呢?因为当时比赛分为两组,然后每组按成绩定名次,正好速度快的谢宝江在另一组。

1974年以前,苏指导带过好几个运动员。一开始我成绩都不如他们,包括昭通的黎法品、老队员高振勇。但出去比赛时,我的5000米成绩能提高40秒。

问:您的成绩在高原训练时不如其他队员?

答:从1973年开始,到平原比赛时我就超过他们了。尤其是1974年全国田径赛之后,他们在高原也不如我了。

1974年,我为参加全运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年初,云南、广东组织了一个队去缅甸参加中缅友谊赛,先安排到广州集训。当时我伤比较多,没练好,所以到缅甸也不适应。因为缅甸当地天气太热了,我都跑晕了,结果比赛中我被人强拉了下来。

1975年5月,在中国举办中美田径友谊赛,那是中美建交后美国田径队第一次来中国访问,在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举办了三场友谊赛,我代表国家青年队参加了广州的比赛。美国运动员水平确实比我们高多了,5000米能到13分多,我才跑到2000多米就跟不上他们了,但是我看到了优秀选手怎么跑、怎么拉节奏改变频率。原来我是大步,频率慢,人家的频率却很快,所以我就学到了,后面的训练我就按照这个频率来跑。为什么后面我成绩提高很快,道理就在其中。

1975年10月的第三届全运会上我就按照这个节奏来跑,结果就破了全国记录。

问:中长跑的国际交流来得比较早?而竞走的对外交流好像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

答:对,我们早,他们在后面,起步比我们晚。因为我们的项目出成绩比较早,成绩好就有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什么我们出成绩比较早呢?因为从苏指导开始,我们就是国家队队员,跟全国的联系比较多,视野比较广,所以成绩提高得比较快。

问:您比赛成绩最好的时间段是在什么时候?

答:我成绩最好是在1975年。1975年10月,第三届全运会是在北京举办,我的5000米是第3名、10000米是第2名,两项都破了全国纪录、全运会纪录。

当时,10000米那场比赛我们在场子上多跑了一圈,因为我跟北京的谢宝江竞争得太激烈了。当时工人体育场的现场气氛也很热烈,我把谢宝江甩开,他追上来,我又把他甩开,过一阵他又追上来,我们就这样反复拉锯,观众很激动,裁判也像在看热闹,结果忘记了圈数。本来到第25圈比赛就结束了,我位列第一;结果我又跑了一圈,最后被谢宝江超了。我们破了纪录,但是因为多跑了一圈,所以只算名次,不计成绩。现在看我们中国中长跑的历史资料,1975年的第三届全运会10000米是没有成绩记录的,只有名次记录。

1975年的这次比赛之后我的成绩提高很大,我回来后训练的运动量也比较大。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急迫,因为我只要5000米能破14分大关,就是世界水平了。当时国内的选手还在14分以外,我是14分十几秒,我想如果第二年我练好了,就可以轻松进入13分。我那时信心比较足。

后来,国家队来昆明和我们一起训练,为体现“三从一大”原则,我们就出去拉练。因为拉练在当时是潮流,大家都在搞。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从拓东体育场出发跑到曲靖,又从曲靖出发跑到陆良,全程差不多60公里。

我们为什么去曲靖呢?因为许昌当时是曲靖体委办公室主任,他跟我们苏指导关系比较好,而且曲靖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所以我们就选择到曲靖拉练。

那天早餐我们就吃了点米线,当时也没有什么其它可吃的东西,最多就是体工队带着的蛋糕。早上我们跑了30公里,中途在馆子里吃了点饭,然后中午在山上躺了一下,下午又接着跑,一直跑到陆良三岔河。三岔河当地政府很重视我们,晚上还用“八大碗”招待了我们。

这次拉练之后我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以前,我训练时一般是1公里4分以外,4分以内的很少。拉练完以后,1公里我都在4分钟以内。

结果到了1976年1月,我身体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因马上要参加分区赛和全国比赛,冬训我们又接着上量、上强度,上强度就要在田径场上跑。

那天我刚开始跑了一阵,就感觉体力不行了,跑不动了。

苏指导让我休息两天,减点运动量。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我才觉得好了一些。

之后我训练又上强度,结果身体又不行了。第三次再上强度,身体还是不行。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呼吸困难了,不仅是跑动的时候呼吸困难,连平时呼吸都困难,都喘不过气来,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堵在那里。过了这么多年,我有的时候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时教练很重视这个情况,体委也很重视。1976年10月,体委就跟北京第三医院联系好,给我找了个运动医疗方面的专家,让我去北京第三医院检查。那里的医生也没有明确告诉我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会呼吸不畅,但医生认为肯定是因为过度疲劳。

1976年全年我都没有参加比赛。1977年我又去石家庄参加了5000米、10000米比赛,但那时候我已经拿不到名次了,身体很笨重,呼吸一直不正常。

就这样一直到1979年,我实在不行了,体工队就安排我去当教练,给苏指导当助手。1980年,我被正式任命为教练。

我从运动员岗位刚退役的那几年,别说跑10公里,就是跑几公里都觉着费劲,后来才慢慢恢复。我觉得又能跑了之后,就想试试马拉松,体会下跑马拉松的感觉。1992年,北京要举办国际马拉松赛,我就报名参赛了。

那次刚开始跑到30多公里处,我就感觉跑不动了,就走了一段,喝了点饮料,缓过来后又接着跑,这样我就跑完了全程,最后我的成绩是2小时49分11秒。

1980年,全国第一次办优秀教练员培训班,地点就在北京体院。

当时体工队只有我去考,我正好达到了分数线,就被录取了。当时,北京体院的老师都认识我,因为他们见过我。

我们是脱产培训,不像后面的人是带薪读书。我户口当时转到了北京,但我没有工资,只有助学金。助学金有两个档次,一个是28元/月、一个是32元/月。我属于工龄长的,拿32元/月。

同年8月,我就去北京体育学院上学了。我们全国各地来的学员一共有108人。开始,学校让我担任田径班班长,很快又把我调整为年级长。年级有田径班、游泳班、举重班、网球班等。

我读了2年后,1982年7月从北京体院毕业。云南省体委当时去办手续,把我给要回来了,让我继续担任体工队教练,一直到1993年底。

期间我带的运动员有刘勇敢、陈勇、梁启建、和旋东、张绍先、杨国才、朱荣华。我当教练时,也参照了苏指导的许多训练经验。

我带的这批队员在1993—1994年的时候正处于运动成绩的高峰期,但因为其他情况,我后来就下队了。

1994年,我被调到北教场基地担任训练科科长。北教场那边的项目只有射击、拳击、举重,后来又增加了射箭和乒乓球,这样我就转向了,不再搞专业的中长跑了。

问:当初苏指导选中你,主要是看中了您的先天条件吧?或者说是看中了您的天赋?

答:当然是看中了我的先天条件。我跑步的动作不错,跑得较省力。

问:跑步,我们觉得是所有运动中最简单的一个动作。这里的所谓天赋是指什么呢?是指跑步动作协调还是指学得快?

答: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一般早就定型了,不可能练到特别完美,但能改变一点,要改变也还是靠练习,靠在已有基础上的改进。比如说,钟焕娣的跑步动作如果纯粹用教科书上的技术规范来讲并不好,但不能说她技术不好,她有一种独特的风格。马拉松的优秀运动员高朝爱就是趴着跑。钟焕娣摆臂看起来不好,但她如果正确摆臂的话,就跑不了了。我也纠正过她,但她改不过来。

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特殊的天赋,比如说心肺功能、毅力,这个是练不出来的。它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跟原来生活的环境、日常的锻炼有关。心肺功能不好的,不可能马上能把心肺功能练出来,只能说把心肺功能或肢体协调的潜能发掘出来,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钟焕娣、高朝爱的天赋就是心肺功能好、毅力好。

中长跑要出成绩,要成为优秀运动员,首先就得心肺功能好,毅力也相当重要。

问:毅力耐力您先天就具备吗?

答:毅力可以说是先天的,不过这个先天也是有条件的。比如说没当运动员以前就能吃苦耐劳,经过了生活中各方面的磨练。为什么中长跑、竞走运动员好多都是从比较艰苦的地方来,城市里的少,就是因为城市人从小享福的比较多,享福多就缺少磨练。

比如说我的家庭就比较困难,当运动员前我要帮着家里做活,在生产队上也要干活,放学后还要割马草。

问:干活、干农活,那个年代家家都差不多吧?先天的毅力是不是指有的人从小就目标比较明确,做事的动机比较强,毅力耐力就比较好?

答:我的看法是一个人的毅力耐力如何不是因为目标定得如何。这首先是一种生存能力,说难听点就是为了工作,为了能找口饭吃。在那样的环境下,大家为了生存必须努力,必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问:比如两兄弟一起进队,弟弟的身体条件看起来比哥哥好,但是弟弟就练不出来。如果说生活环境或者家庭原因,两兄弟应该差不多一样才对。

答:这里面还有个人心理的因素。每个人、每个优秀运动员的情况都不一样,身体条件、毅力耐力、心理状况、生长环境,所有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才起决定作用,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

问:1972年您进队的时候,运动队的伙食、训练条件如何?

答:当时我们运动员的生活条件社会上很羡慕。为什么呢?当时机关工作人员一个月才12元生活费,我们一个月就是45元。作为运动员,国家发给你运动服,吃饭不要钱,生活条件比较好,这就是特殊待遇。

1973年,我们云南省体工队的食堂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单位,全国各省市区的体工队都来我们这里参观,各路队伍包括国家队都来我们这里训练。当时,我们云南体工队把一张张桌子摆满,饭菜随便人家吃。我们这里的条件算是比较好的,而且还有蛋糕和面包。那时候,国内其他地方基本上见不到这些。

我们管食堂的黄恒骏脑子很好使,能力很强,他请了一位在昆明很有名的厨师;为我们烤面包、做糕点的则是个广东人,所以我们体工队食堂的面点比较出名,很多人来买。

当时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现在是要什么有什么。当时我们早上每人有一勺牛奶,大家排着队定量打;菜是三个素菜两个荤菜。那时我们的吃是不成问题的,比社会上好多了。因为我们的运动成绩比较好,所以省里还是很重视我们的,经费如果不够,体工队还可以再去省里要一点。

问:那时候的中长跑、马拉松是云南体育项目中成绩最好的吗?

答:刚开始只有中长跑,后来又增加了马拉松,马拉松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运动。

问:都说中长跑、马拉松项目云南有高原优势,但罗平海拔也不高啊。您觉得高原对您的影响是什么?

答:罗平海拔不算很高,在1500米左右。

海拔高低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我从罗平来昆明,没有感觉到昆明是高原。前些天我到重庆合川,也没有到平原的感觉,但其他的人感觉就很明显,我跟其他人可能有点不一样。作为运动员,在高原和平原之间,成绩上会有直接的反映,但是就我的身体感觉来讲,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同。

我在高原不存在呼吸困难的问题。但是我的成绩为什么提高得比较快呢?我觉得这是因为我原来的基础比较差,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比较差,容易受伤,胫骨也是疲劳性骨折。但等我做完一两个月的身体训练后,力量增强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1975年以前,我大部分的训练时间是用来做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

我跟好多运动员不一样,他们成绩比我好是因为他们天天都在训练,都在跑;但是我跑得很少,做身体训练比较多。当然,赛前训练很重要,赛前我就跑得多,强度也上去了,所以有比赛时,我的成绩一般就比较好。

我心肺功能没有问题,只是力量不足;力量提高了,在高原和平原成绩就没有多少区别。

问:成绩好的运动员,住宿条件会不一样吗?

答:那时候我们住的、吃的标准跟优秀不优秀没有关系。

1972年大量人员进队,那时房子就不够住了。苏指导就想办法在原来田径场看台下面的地下室找了一间闲置的房间,后来中长跑队员就住在那里,包括许亮、保福考。

后来,大家又住招待所,几个人一个房间,再后来住红楼,四个人住一间,投掷、短跑、中长跑的都有。

运动服则每人每年一套;不像现在参加大型比赛还有入场服,那时候没有。鞋子一般一个运动员一年发两双。我们中长跑项目因为比较废鞋,所以教练又专门写申请,有时候又补助一两双鞋。

我们刚开始穿的大头鞋,鞋底是硬的,像踢足球的球鞋一样,只是下面没有钉。后来,我们觉得乒乓球鞋比较好穿,比较软,队领导又申请发乒乓球鞋给我们穿。

问:现在,大家对运动鞋的要求很高,有的业余选手都穿几千元一双的鞋。您那时候跑万米,脚难受吗?

答:我们比赛的时候穿钉鞋。

现在的钉鞋也不一样了,鞋钉什么的都改进了,场地地面也在改变。我们那时候在煤渣跑道上跑,鞋钉比较长。1975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比赛时我们才第一次跑橡胶赛道。

钉子鞋没有胶鞋舒服,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穿钉子鞋呢?因为钉子鞋首先要轻一点,抓地的力量要大一点。

除了越野跑,有时候我们在田径场训练时上强度也穿钉鞋,一个是强度能提上去,另一个是为了能适应比赛。比赛都是穿钉鞋,只有穿这个成绩才出得来。

穿钉鞋有时候脚会磨起泡,但还是得穿。所以平时训练的鞋很重要,要磨得差不多才好穿。比赛时要穿旧鞋,穿新鞋上去,万一不行就没办法了。再有就是仅凭毅力耐力也不行,还是得靠实力,有实力才谈得上毅力耐力。毅力耐力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它不是无限的。其实实力就是训练基础。有了基础实力,再有毅力耐力,才能发挥出实力来。单有实力,碰到一点困难就畏缩,实力也发挥不出来。

问:您最近几年在致力于推广大众健身吧?

答:对。为什么我后来又能跑了呢?就是因为我一直在锻炼,一直在坚持,下队后这几十年我都在跑。2019年之前,我一般跑20公里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我觉得没有必要跑那么多了,就跑6~9公里,完了之后再做身体训练,比如倒立、纵跳、蛙跳、俯卧撑、双杠、引体向上等。

我们这一批运动员,有些现在下蹲都成问题。所以,一定要保持运动,要量力而行。

以前我经常看到父母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包括社会上很多人都有健康问题,我不希望自己将来这样,所以就提前做准备、做投入,就像存钱。锻炼就是存钱,存了钱就有钱花;如果不存,就那么一点钱,不断从里面拿,慢慢地就拿空了,空了以后身体就会出问题。

我有位同学说,人生就是一杯水,早喝晚喝都是你的,早喝完了也就完了;慢慢喝,喝的时间就长。这话很有哲理。生活当中就是要惜福,要增加福气,不要浪费福气。我们要锻炼身体,要照管好身体,不要浪费健康、浪费时间;要做有益的事情,尽社会职责。

人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灵魂,一个是肉体。这两部分都要照顾好,缺乏哪一方面都不行。缺乏灵魂,就是缺乏修养,心理素质就薄弱。灵魂是看不见的,但不是没有;肉体看得见,所以要保护。身体就像房子一样,灵魂住在房子里,保护好房子,利用好身体,才能为人民服务,才能有基础去做事,才能达到目标。

问:您怎么看待竞技体育中的运动成绩?

答:这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运动员就得为此奋斗

各行各业,都要有成绩才行。取得运动成绩对运动员来说是本职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个人前途、社会地位都靠它获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谋生,其他都是附带。运动员能达到什么程度,将来干什么,有什么地位,就得靠个人奋斗。

首先,要有个人奋斗,才谈得上为国家、为民族争光。对运动员来讲,无非就是靠比赛来出成绩;刚开始要在省一级出成绩,然后要在全国出成绩,达到全国水平以后更高的追求是要在亚洲锦标赛、世界锦标赛上出成绩,最高的追求目标就是奥运会的成绩。

问:成绩好不好对运动员个人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吗?比如在队里的时候,成绩好了,在队里领先了,会不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答:这个影响就大了。为什么呢?先从教练来讲,出成绩了,教练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教练的工作目标,就是把运动员带出成绩,然后根据成绩来评定教练的级别。当国家级教练,背后得花多少年、得出多少冠军才行,所以成绩是根本,也首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除了教练员的成就靠运动员的成绩来界定外,运动员评级别,比如优秀运动员、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等,也都是靠成绩。成绩决定一切,没有成绩就没有一切。

运动员成绩好了,教练会关心你,更加用心辅助你;领导会重视你,为你提供更好的保障条件。

我们省的中长跑成绩为什么好?因为各方各面都在照顾你、支援你。个人有成绩了,不要狂妄自大,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努力成果,后面还有很多人在支撑你,比如后勤、领导。体委是干什么的?当然,它一方面是为竞技体育存在的,再一个是为群众体育存在的;竞技体育占主导,群众体育占第二位。体委只有拿出运动成绩来,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搞群众体育的条件。

比如我在全运会上破了全国纪录,拿了名次,政治荣誉、社会荣誉就给我了,工资、奖金也有了。

问:中长跑看似个人项目,实际上还是集体项目。训练计划、比赛战术会围绕优秀运动员来设计吧?

答:这是一个团队项目,不管哪一个人出成绩都是代表一个地方。我们省的中长跑为什么行?就是有人不断地在全国拿名次、破纪录。比如,我下队了,还有许亮;许亮下来了,还有张国伟;张国伟当教练了,又有董国建……

从教练来讲,他就要分析这些人里哪个更有能力,就要重点围绕他开展工作,比如训练计划、后勤保障等。

队员之间也有竞争、嫉妒,这是人性,肯定会是这样的,但是它占不了主导。这种情况很好平衡,首先是有教练在那里坐镇,其次是周围的人都喜欢成绩好的;成绩不好的,有意见也只能暗暗地竞争。这也是一种好现象,相互竞争,成绩才能上去。一个队里有成绩好的,会起带动作用,就像领头羊,这样别人也才有追赶的目标。

我跟老队员的关系很好,老队员对我也很关心。比如高盛勇,他是1975年以后才退役的,我在他那里就很受益,他带着我们跑,我们就以他为目标,学习他的动作。

大家对运动成绩好的队员还是服气的。秒表、皮尺在那里,跑了落在后面就是后面,跑到前面就是前面。不像竞走还有可能是认为你技术犯规,把你罚下。跑步跑到前面就是前面,人家肯定要服。

当然,大家也不是只照顾优秀的,其他的就不顾了。优秀的运动员也需要陪练,这样才有训练气氛。冠军就是一个,后面是一大帮人,这些人都在陪他、促进他。他的成绩上来了,其他人的也照样上来了。当然,这个社会有些人一直在做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作,包括很多科学家,没有名气的人也在做大量的工作。所以说,陪练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