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亮访谈
问:我们就这样聊聊天,讲讲您成长的历史,包括您是哪里人、哪年出生,是怎么进入体工队的。
答:我1955年出生,老家是大理弥渡的。
1973年,那时候我17岁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我们高中有三个班,成绩前十名就进弥渡化肥厂,我也是其中之一。
但我一天都没有去上过班。当时,我们县委书记一定要我去参加大理州的运动会,然后我又代表大理参加了第三届省运会,拿了第一。之后,我就被直接选拔进了体工队。
在进体工队之前,我参加了中学运动会800米、1500米、3000米比赛,成绩比较好,又代表弥渡县参加了大理州的比赛。那个年代,学校也没有什么运动队,就有运动会。我是农村人,家里隔县城一两公里,每天上学我都是跑着去的,也没有系统训练过。
省运会后,体工队罗为信教练选中了我,当时八一队、国家队也看中了我,罗指导则是直接到我的家乡,把我的户口迁过来了。
当时省体工队在文革后刚恢复训练,罗指导带中长跑男队,所以他开始选拔队员组队。当时,和我一起入队的有好些人。
我们还是挺幸运的,一进来就拿工资了,记得我有24元工资。
问:您练了多长时间后就开始参加全国比赛?
答:我1973年进队,1975年就参加了第三届全运会。记得当时我们坐了3天绿皮火车才到北京,比赛的地点是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我跑5000米、10000米,结果5000米我是第8名,10000米我是第4名。
10000米比赛时,最后冲刺我还多跑了一圈。
我全运会参加了四届,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结婚有了小孩后我还在跑。1979年,在第四届全运会马拉松比赛中我拿了冠军。
1977年,我到国家田径队待了3年,同一拨的队友有阚福林、邹振先。陈方主任到北京开会时,找到我对我说:“许亮,你还是回来吧,我们云南只有你一个。”
我从国家队回来时罗指导正好不带队了,他下基层了,我就跟着苏文仁教练训练。
问:那时候大家还不知道马拉松怎么练吧?
答:对。马拉松项目比较艰苦,一定要有毅力、信念。当时条件差,不像现在有各种保障措施。那时跑马拉松,我们就是树立信心,不怕吃苦,不讲什么待遇。
我要练,要拿名次,要为国争光,当时心里就只是这样想的,从来没有想过要什么东西,想过跟组织上提什么要求。我评上劳动模范时,体工队给我发了一个大奖状和200元钱。我有好多奖状,什么“体工队最佳运动员”“一等功”等。那时候,国家也没有给运动员什么特殊待遇。是那个年代造就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凭这个,我心里挺满足的。
我是从长跑改马拉松的。在我前面,肖国明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拿了冠军,陈家忠是第2名。
那时候,拓东体育场全是土看台,我们每天训练两三次,一个月拨两斤白糖给我们,就算是给我们补营养了。
当时体工队食堂伙食相当好,还上了报纸。当时是黄海静管理食堂,后来他当了体工队大队长。
那时候,我们穿回力鞋,运动服是梅花牌。
我那次在法国参加马拉松赛,跑完脱鞋的时候,发现袜子连着皮了,整个脚掌的皮全破了。苏文仁教练当时都掉泪了,说:“我带运动员从来没有见过像许亮这样的。”当时《中国体育报》有一篇评论赞扬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提到我,还提到了中国女排。
1990年,我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就去四川当了教练。
我到四川后带出了刘彦辰、刘艺莹,把四川的中长跑水平提升了一截,在全运会上四川进入了前八名。1993年,我又到西藏去援藏,一去就是八年,当时格桑次仁是我的助手。
我带西藏队时人并不都是在西藏。那时,成都双流有个基地,我们经常会去那儿训练,有时候我们也到昆明来训练。
2001年,我回到云南后就到了省体校。
高原训练就是好啊。我招的那些西藏运动员,肺活量生来就高,吹气测都是4800、5100。一般情况下,肺活量大,心肺功能就好。
问:你们选运动员跟地方有关系吗?比如现在是看运动员的先天条件,还是看青少年训练抓得好坏?
答:现在主要是青少年基础训练抓得好。
问:像张德顺,其实也是从中学里面就被选出来了,你们也是一样的。
答:当时就是让队员天天练徒手蹲,一蹲就是几千次,甚至上万次。我因为当时从来没有这样练过,刚练时腿两边的筋膜肿得很高,一按就陷下去了。
现在我不这样练了。我当教练的时候,会让他们举杠铃,增加一些负重训练,下蹲那些都是基础的训练方法。
问:我看罗指导那时候也很用心,写了好多训练日记。
答:我当运动员和教练时都写训练日记,那时都要求我们这样做。特别是当教练后,我的教练日记一沓一沓的。
问:进了运动队以后,对您个人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答:要说改变,估计各有各的不同。我的队友后来很多都发展得不错,有的退役后考上了大学,像石明、王平、牟少华。
问:高原训练您认为有优势吗?
答:高原训练优势比较明显。我当时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西藏海拔实在太高了,林芝这些地方海拔相对低,但又没有训练条件。我们一般还是来昆明训练,昆明气候、训练条件都比较好。
但是,现在的平原训练也能出成绩,各方面都在不断探索、不断摸索经验,看究竟高原训练好还是平原训练好,或是高原平原结合训练比较好。
问:您当运动员的时候到平原有什么感觉?
答:到平原跑我感觉比较轻松。一般我们到平原后3到7天是适应期,12天后情况就比较好。
问:云南的中长跑、马拉松的青少年培养在全国还算是非常不错的,后备人才有几个基地吧?
答:现在云南的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有几个地区,昆明、大理、昭通、玉溪。钟焕娣出来后,思茅也搞了一个点。反正一有运动员出成绩,那个地方就会把基地搞起来了。
问:原来是体校在支撑并提供后备力量,现在把体校并入体职学院,并入教育系统,会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培养呢?
答:我认为现在把体校并入大学会更好一点,因为大学的师资力量、信息等方面比较有优势。
现在把体校并入体职院,体职院的条件也相当好,运动场都是塑胶的。一般是早上6点到8点、下午3点到5点两个小时安排体职院的学生训练,其余时间学生都要上课。一天4小时训练,对青少年来说足够了。
问:学生6点钟就起来训练,上课能坐得住吗?
答:好像他们习惯了,也能好好坐着上课。
我感觉训练和读书没有什么冲突,只要将上课的时间推迟一点,9点钟到12点,有3个小时上课也就够了。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没有知识不行,整天就是傻傻地去跑,脑子转不过来不行。
问:很小年纪就进体校似乎有很大的问题,上中专就还好一点。有的选进体校来,过一段时间发觉不行想退回去就退不回去了。
答:是,体校要有一条龙的设计。像体操运动员就要从一、二年级开始练,要有一条龙的环节一直连起来才行。
问:中长跑是年龄比较大才出成绩的吧?
答:出成绩的时候一般是20岁上下。我就是18岁到22岁这个阶段是成绩最好的时候。
问:您早期就只是跑着玩儿?
答:对。我认为该上学的时候应该上学,该训练的时候应该训练。另外,从事运动天赋很重要。
董国建是上了高中,从中学直接就来体工队的;我也没进过体校,直接进了体工队。好多运动员是从学校运动会选出来的,只要稍加训练,就能在全国拔尖。关键是基层要把这些运动项目开展好,这样才有群众性基础。比赛一多,比如一个运动会、一个越野赛,一下就能出来几个人材。选材很重要,但群众体育基础更重要,一定要抓住群众性这个基础。
现在各方面条件好了,国家也富强了,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也更开放了,体工队直接对接普通学校,学校也敢给人了。以前,选材大多数要经过体校这一关;体校认为可以,才会把运动员送入体工队。
群众基础、普通学校和体校的人材梯度建设现在还要加强,山东、内蒙古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问:就选材来说,有经验的教练能直接看出来吗?
答:应该能看出来。运动员天赋很重要,比如对运动很敏感,姿势、动作一纠正马上就能掌握,心肺功能好。这样,只要能吃苦,运动员一练就出来了。
问:您这么多年都在中长跑这个领域里工作,从运动员到教练,有些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答:我们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是也不觉得苦,一心就想着要出成绩,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劲头。我们一天训练三次,穿上回力鞋,穿上厚厚的袜子,每天就是吃了睡,睡醒了就练,从来不怕苦。
当然了,能吃苦就换来了成绩,1979年全运会我就拿了冠军。那次赛后回到昆明,我们体工队大队长黄海静把我从南屏街扛着回来,当时一路上多少人围观啊,太荣光了!我付出了,我值得呀!那个时候,感觉什么待遇、什么奖励都无所谓了。
我两次在法国参加比赛,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说:“以前那些跑步的从来没有像许亮这次为我们国家争了光。”
过去,大使馆的人都喜欢国内的乒乓球运动员,国内其他运动员特别是马拉松运动员他们不喜欢,因为去参加的队员都只能是最后几名;我破了国家纪录,获得了季军,这下他们就高兴了。
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时,我还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的接见。那时候我的脚还有伤,他一见到我就很亲切地问:“小许,脚好了没有啊?怎么样了?”
虽然我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我感觉很欣慰。
问:在当时的马拉松比赛过程中,您有腿脚疼痛的感觉吗?
答:比赛一拼起来就没有感觉了。你看我当时那场马拉松比赛的照片,我头发都立起来了,整个人非常投入。
问:您心理或者性格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答:优秀运动员一般个性都比较强,有好胜心,我也是这样。
1983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办,那次我拿了马拉松第4名。又隔了4年,我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当时的体工队大队长杨德兴说:“许亮,你不能离开,你就是站在跑道上都要给我站着。你就站在跑道上给队友提提劲,让对手看看你许亮。”
最后,那场比赛我只跑了二十几名。
那时候我30多岁,年龄大了,还有各方面的原因,参加完这届全运会我就下队了。
我当运动员15年,1987年我退役后就到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系上学。我后来是劳动模范,连任了四届省人大代表。当时有特招名额,云南大学法律系也要录取我,我就推荐了别人去读云大。
问:您的运动员、教练员生涯中有没有特别艰难的时刻?
答:我感觉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一上比赛,我就想拿名次、就想赢,就这样,没有其他。
问:好多运动员会有状态调整不好的时候,或者过度训练后特别痛苦的时候吧?
答:我也有过度训练的情况,曾经练到尿血,血色素很低,但我还是坚持练。运动员的血色素起码要到14或15才是正常的。当时练到那个程度时,我根本不把这些当回事。虽然身体很难受,但我还是在坚持。
没有办法,每次出国,国家体委压的任务都比较重。那个年代,马拉松运动就是让我作为代表出国参赛,因为我是国家纪录保持者。其他国家有比赛邀请我们国家参加时,一定就要派我出去,比如去法国、英国、日本、巴基斯坦,我当时都是代表国家队出战的。
问:在我们看来,您的故事很传奇,很了不起。
答:我现在都把这些看得平平淡淡的。
问:您拿了多少个全国冠军?
答:13个。
问:您拿冠军最多的是马拉松吧?还有哪些项目?
答:拿冠军最多的是马拉松,5000米、10000米成绩也还可以。记得第四届全运会在内蒙的呼和浩特举办,全国田径的第一块马拉松金牌就是我拿的。
当时,我是从5000米、10000米转马拉松的,刚转马拉松就拿了冠军。
那时候,在云南、在全国、在国际田径界我还是有点影响的。
问:云南的马拉松在全国一直领先,但为什么跟世界水平的差距一直很大,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答:我感觉还是训练上的问题,我们和世界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再一个,中国人的体质跟非洲人的体质可能有一些区别。当然,非洲人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非洲运动员也比较能吃苦耐劳。
问:整个中国的马拉松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还是没有实现超越。
答: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么多年了,我们的马拉松出去比赛时总是连前八名都进不去,能进前20几名就很好了。个别运动员成绩虽偶有突破,但是大型国际比赛我们的成绩都不好。
问:而且国际水平也在提高。
答:1980年,我在法国巴黎参加国际马拉松赛获得了第3名,用了2小时13分32秒,破了内蒙古运动员张云程保持的国家纪录(编者注:原纪录2小时16分57秒由张云程于1965年创造并保持了15年,许亮的成绩提高了3分多钟)。当时,这个成绩轰动了欧洲,也轰动了国内。这个成绩当时能进世界前20名。
回来后,我们的体委主任陈方非常高兴,他说:“小许,你为我们云南争了光,把我们国家的马拉松成绩提高了一大截啊!”
那年以后,中国的马拉松成绩停顿了一段时间,跑出2小时17、18分都能拿全国冠军。国际上也是这样,成绩停顿了一段时间,最近这段时间才猛地一下子上来了。
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药物,吃的也都是平常的食物。
问:您吃得惯西餐吗?
答:吃得惯。在法国,我们一起去外面吃饭,外国人看见我们的饭量都吓着了。那些外国人说,你们这些中国运动员怎么……马上要比赛了,还敢这样吃?
问:您当时去日本比赛的情况怎么样?
答:我去福冈参加了日本的马拉松比赛。
问:您觉得当时日本的马拉松水平怎么样?
答: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马拉松水平挺高的,有濑古利彦、喜多秀喜等著名运动员,濑古利彦马拉松的成绩是2小时10分左右。日本在科技、保障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如果我们当时有那些条件,我肯定也不是这样的一个成绩。
要说吃苦,我们没有比外国运动员少。我们一天训练三次,一周运动量大的时候达到270~300公里。人家在科研保障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当时我们则什么也没有,只有靠自己调理。
问:现在条件好了,而且奖金也高。
答:我没拿过多少奖金,包括输送运动员到体工队;我当运动员没有拿过什么奖金,当教练也没有拿过。有人为我抱不平,我说我觉得这样挺好了,一个教练能完成这样的工作就够了。
问:您没有在日本训练过吗?
答:没有,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开放嘛。我们去的时候还穿中山服,而且领口要封紧,要戴国徽,不能随便;哪像现在的运动员出国,穿个T恤也行。
问:你们现在经常去肯尼亚这些地方训练吧?
答: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了,经费多了,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出国训练了。肯尼亚马拉松训练的方式方法是比较科学的。
我们那个年代什么都要靠自己摸索,像罗指导讲的“什么也不懂,就是这样练”,最多就是摸一下脉搏,看跑下来每分钟脉博多少,10秒钟以后又回落到多少,就是这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况,不能比。现在总的来讲,国家政策好,发展比较快,当然也有了更好的条件。
问:您是不是心肺功能本来就好?
答:我当运动员的时候安静脉搏是36次,现在是60多次。
那时候,国家田径队科研组的宋大夫把我的心电图公布了,说像这样的人从来没有过,说这就是天赋。我到医院去查脉博,才30几次,人家都说我肯定是有病。
问:现在您多大年纪?还跑吗?
答:我退休6年了,今年67岁,已经不跑了,每天只是健康性地锻炼一下。据说,不怎么运动也是一种健康。
问:您是云南师范大学88级的学生,那时候在同学中您算年长的吧?
答:对,他们一直都称呼我许大哥,一直都这样。有的同学现在对我说:“当时你在学校里挺红的。”确实是这样,当时我脱下来的运动服、运动鞋一下子就会被别人抢走,那些穿旧的国产梅花牌运动服我淘汰下来,人家就立马拿去了。我就说好吧,反正都一样,他们穿也是一样的,挺好的。我在学校待了两年,老师、领导对我也比较重视。
本来我要到云南大学去的,我应该学法律,不该搞教练。
问:一辈子做这个事业也挺好。
答:是,挺开心的。这么多年下来,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我一直还是比较开心的,对自己的一生很满意。
问:当时在为内蒙古全运会备战时,您状态怎么样?赛前感觉自己能拿金牌吗?
答:我当时信心是有的。我是从5000米、10000米转马拉松项目的,其他那些运动员都是专项跑马拉松的。
1979年那次的全运会对内蒙古来说是很重要的.当时,自治区的各种领导都来看比赛,他们参赛队员的竞争力也挺强,刘总贵也是当时的全国冠军。
那次我们去了之后被安排到体育馆的大宿舍。当时我一看这个情景就感觉到情况不太好,因为是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屋子里,我们大队长的住宿条件也不是很好。
当时,记得在比赛中有马队给他们的运动员加油,就为了那一块马拉松金牌,毕竟那次比赛人家内蒙古是主场嘛!
结果到了最后,马拉松前八名里云南队就占了5个,说明我们的整体实力很强,而且前三名都被我们云南占了,还有一个是第5、一个是第6。
那时候报名没有名额限制,总共有99人参加比赛。
问:比赛前的那晚您睡得着吗?
答:我这个人心态或者说心理素质挺好的,不管到哪个地方都能适应。我适应能力强。
记得有一次出国比赛时,国家队带我出去的领队就说:“许亮脑子最清楚。”
1982年,我到法国参加马拉松比赛站位的时候,因参赛的人多,要排号、排队,我就拼命往前挤。我知道大型比赛时该站位的时候就要站位,该挤的时候就要挤,不能让!因为你一让就会被挤到后面几公里去了。
这场比赛,我还多跑了一圈,多绕了一个大转盘。本来我可以拿冠军,最后只拿了第2名。后来他们的裁判说这是工作失误。
问:你们跑马拉松时会有战术吗?
答:没有,那时候我就是靠相信自己。
跑全运会金牌时我知道要瞄准刘总贵,因为他是全国冠军,只要跟住他,冠军就是我的。我知道最后冲刺时他肯定跑不过我。
我冲刺能力很好,10000米29分多,那时候是全国前几名的水平。
以前刘总贵没怎么练过5000米、10000米,他都是练的马拉松,5000米、10000米他的成绩没有我好,进不了前八名,所以我当时信心比较足。在这种时候,只要跟住他,冠军就是我的了。
当时,内蒙古的保障弄得好,一会儿有人递人参,一会儿又有人递其他什么。我就不信这一套,心想“今天不吃人参,我也要把你比下去”。我就是有这样的精神,有坚强的意志、充分的自信。
问:他当年知道您是对手吗?
答:肯定知道,他压力也比较大。
这是我的马拉松第一跑,我在那之前从来没有跑过马拉松。
问:您没有参加过奥运会吗?
答:我没有参加过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