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才访谈

李有才访谈

问:您是哪里人,是哪一年开始接触长跑运动的,过程中有什么故事?

答:我是楚雄的,是彝族。1998年我15岁,正好上初中。当时学校开冬季运动会,结果500米我拿了冠军。

后来,县文体局来选人,把我选去了。我们乡选上了5个人,后来只留下了我一人,因为教练比较喜欢我,觉得我天生就是跑步的料。

我在县里练了一个月后,就被留下来代表禄丰参加楚雄州的州运会。

州运会上,3000米我是第4名,5000米我是第5名。

当时,楚雄州体校的教练也在那里选队员,我就被楚雄州体校教练选上了。

我当时想,既然出来了就不能再回去,我必须留下。

一开始出来练体育的时候,因为我从小讲彝话,所以汉话说得不是很通顺,我们的体育老师、教练他们讲的汉话我能听得懂,但是我讲的话有些他们就听不懂。

刚去体校的时候我确实没想过以后要走这么远,只是想既然教练叫我去了,我就去练练玩玩。后来我的思想转变得比较快,去了3个月左右后,我就比较关注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我就想,也要像他们一样将来进体工队。

在楚雄体校待了不到一年后,我就参加了在大理举办的云南省中学生运动会,结果5000米我得了第2名。

接着我就被省体校的教练选中了。选我的是位老教练员,大家叫他胡指导,现在他已不在世了。

我在省体校待的时间也不长,一年不到。在省体校时,我们经常会和专业队在一起训练。

到了省体校,我的思想就完全变了。我跟其他运动员不一样,我的心思都在训练上面,一心想出成绩。

当时我们体校的训练是以基础为主,运动量不大,因为运动员年龄都还小。但是体工队对训练量和质的要求就比较高,我当时就想和体工队一起练。

我心里面着急呀!我本来就是农村出来的,既然走到了这一步,不努力的话,如果教练不要我,回去我就废了。当时我文化程度不高,上学也学不进去,选择练体育还有一条出路。

我知道张国伟指导他们几点练,我就早早翻墙出去跟着他们练,因为我们体校晚上大门是锁着的。我在体工队训练的地方等着,等他们出来后我就跟着跑。

问:张导那时接受你跟着他们一起训练吗?

答:接受的,其实张导很早就想要我了,但我们体校教练说我年龄小,再让我打打基础。

结果一年不到我就进了体工队,成为正式的运动员了。

一开始进队时我没跟张导练,我跟的是另外一个老教练,大家都叫他曾指导。练了一年不到,曾指导就去带女队了,于是张导就叫我过来跟他练,那时候我18岁不到。这一跟时间就很长,从2001年一直到现在。

问:当时你们还没有开始跑马拉松吧?

答:还没有。专业运动队主要看运动员的发展空间,看适合什么项目。马拉松的基础是5000米、10000米。没基础,马拉松跑不好,这是肯定的。只有5000米、10000米的基础达到一定水平,才能跑马拉松。

对于每个运动员,基础打好了,才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走得远,像董国建一样。基础打得不好,这条路走得就没那么顺利。

年龄也是一方面,马拉松的人体负荷量比较大,年龄太小跑马拉松对运动员来说是不利的,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问:跟张导的时候,您就开始参加各种比赛了吧?您的马拉松最好成绩是多少?

答:我的最好成绩是在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上得了第3,国内比赛我得过冠军,12公里全国纪录现在是我保持的。

2003年,我训练了两年多后,第一次比赛就把12公里的全国纪录给破了,到现在还没有人能突破我的纪录。

我第一次跑全马是在2003年的深圳马拉松赛上,我拿了第2,成绩是2小时16分。

当时大家鼓励我说,第一次跑马拉松就跑出这个成绩,不错了。张导也没想到我会拿第2名,回来他就对我说,以后可以好好在马拉松项目上发展一下。

2005年4月26日,我参加了青岛国际马拉松赛,张导带着我们十几个人、朱教练带着市体校的柴家华参加比赛。那次全国马拉松的好几个高手都去参赛了。

那次比赛,30公里之后就剩我一个人在前面了。那次比赛那个路线不好跑,最终我成绩也不好,跑了2小时16分16秒,但拿了冠军。

问:您觉得,一个人的毅力是天生的吗?

答:对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毅力是很关键的,但毅力也是磨练出来的。

问:年龄对于马拉松项目来说有一定的影响吗?

答:对,但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毅力。比如说董国建,我们俩一起训练了很多年,他的毅力确实比很多人强,还有一个是他的想法比很多人超前。一个能拿冠军的运动员是很聪明的。

问:您做运动员期间参加了几次全运会?

答:2001、2005、2009、2013年四届全运会,我在全运会的最好成绩是第3。

2009年的时候我的能力已经很强了,按训练水平来说,在全国我几乎没有对手。

但马拉松比赛一般是国际赛事,比赛的时候得跟国外选手一起比,而非洲运动员这方面确实比我们强。2013年之后,国内国际的比赛才分开。

2013年的全运会,云南参赛的是我、董国建、杨定宏、朱仁学、段秦宣。当时,我们5个是全国能力最强、最有希望拿冠军的队员。当时我年龄稍微大一点,是32岁,他们几个都是我师弟。

但比赛前15天左右我就受伤了,而且跟腱一旦受伤就很难恢复,走路什么的都要用到它。当时我心里面确实很难受,因为我练得这么辛苦,就是为了参加比赛啊。

最后我去了赛场,也跑了,结果,董国建是第9名、我是第10名。

问:当时压力蛮大吧?

答:压力是有,但董国建、杨定宏、朱仁学他们几个练得挺好,队友分担了我的压力。毕竟我们都是张导带的队员,都是一个组的,不管谁拿冠军都一样。

问:2013年全运会后,您就退役做教练员一直到现在吧?您能不能评估一下云南中长跑项目在全国的水平。

答:我正式成为技术教练是2014年1月1日。

云南中长跑项目这几年没有太大波动,在全国来说还是领先的。现在能跟云南竞争就的是西藏,他们是我们最强劲的对手,但他们能跟云南抗衡的主要是5000米、10000米。马拉松情况略有不同,因为比赛场上变化因素太多,这一季谁拿冠军,下一季却不好说。马拉松跟场地赛不一样,场地赛论绝对实力;训练到位,比赛就不会差。但是马拉松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太多了,有些东西没办法预料;它距离长,42公里,要两个多小时,期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训练开始抓起,帮助队员把基础打扎实,创造更多的比赛平台,然后一步一步往上走。

问:您在运动员期间跟张导共事就有10多年的时间,您如何评价和他的关系?

答:我们两个在训练、比赛中是师徒,生活中则像父子。出来这么多年,我天天都跟张导在一起。我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跟张导在一起的时间长。所以慢慢地,我们就有了这样的感情。

问:您现在作为教练员,除了自身的经验外,有哪些东西是从张导那里沿袭下来?

答:云南省中长跑比较讲传统,张指导我们称他为师爷。张导带我们,我们带下一波,就是在这种交替中传承。我们的精神就是吃苦耐劳、团结,一代一代都是这么来的。

团结,就是要讲求牺牲与奉献。比如说,教练可能控制不了马拉松越野比赛的过程,因为教练跟不了你;但场地赛教练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有战术安排的。比如我们几个今天比赛,有的能力强,有的能力弱,能力弱的要配合能力强的;能力弱的轮流上去带跑,能力强的跟在后面跑就很轻松。团队里谁拿冠军都一样,这就是奉献精神。

问:您现在带运动员,在选材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比如您更喜欢选山里头的孩子吗?

答:我们专业队跟学校不一样,跟体育老师也不一样。选材方面现在也不像以前。现在选材,首先要看是否喜欢这个项目。如果不喜欢,自身条件再好也练不出来。其次,要看身体条件。比如身高,男子中长跑、马拉松选材的标准是165cm以上,最好170~175cm;女子则是在160cm左右。最后才看吃苦精神。一个运动员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很难考核,一般也看不出来,只能是慢慢观察。

问:对爱好者,比如马拉松跑团的队员,您有什么建议?

答:昆明的马拉松跑团跟我们交流不少。退役后,我经常跟他们一起去比赛,有时间也带他们练一练。有几个朋友相当爱跑,有跑168公里、100公里、50公里的。我跟他们说,你们跟专业队比不了;专业队针对的是全国和世界比赛,你们大家就是凑在一起玩儿,不要求跑多快,身体健康才是重点,每场比赛一定要安全完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