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访谈
问:您是优秀运动员出身,就先请您谈谈当运动员的经历吧。然后,作为教练,您又是以什么方式带队的呢?我们先从运动员的角度开始聊。您从什么地方来?是怎么被选上的?老教练是怎么培养您的?你们的训练模式是什么样的?您取得了哪些辉煌战绩?
答:我是大理鹤庆人。从鹤庆走进云南田径队的运动员,除了我,还有杨泽生。我1977年先进入大理州体校,那时候我18岁。
1977年,我在大理州鹤庆县第一中学上高中一年级,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
当时,同学们选派我代表班级参加学校运动会的长跑项目。那时,校运会比赛中长跑的最长距就是3000米,班里没有人愿意参加这个项目,我作为班长只能带头报名。
我为此提前练了半年,然后参加了当年5月校运会的3000米比赛,结果破了学校纪录。
过了一段时间,到当年7月的时候,大理州体校的教练来看我们训练,让我跑了几圈给他们看。大概是9月,我就被招入大理州体校了。
到了州体校,我训练非常刻苦。
当时有教练说,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刻苦训练的运动员。
我们那时候的确能吃苦,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大理体校训练了几个月后,1978年3月,我参加了在曲靖市举办的云南省青少年田径中长跑竞走锦标赛,我报了1500米和20公里越野跑的参赛项目。这个运动会每年都搞,现在也还在办。我们那时候这个比赛只有中长跑,后来把竞走也加进去了。
那次我参加了1500米比赛,省队的专业队员也参加了比赛,结果,除了许亮,其他人都输给我了,1500米我是业余运动员中的冠军,20公里越野跑我也一样是业余运动员中的冠军,即使把专业队员的成绩算进去我也是第2名。
就这样,我被省体工队选上了。
1978年4月2日我进了省体工队,师从刀光益教练,然后是苏文仁教练。就这样,我一直练到退役。
当年5月6日,我刚来专业队不久就参加了全国的田径分区赛,地点在河南鹤壁。我参加了1500米比赛,结果跑了个第6名,成绩破了云南省纪录。当时的省纪录是我们苏文仁教练创造的,他已经保持了18年。
我当时还参加了3000米比赛,得了第2名。那时候我们云南省田径队开展的项目比较齐全,短、跨、跳、投、撑杆……全有;不像现在,现在好多项目都取消了。当年参赛时我们去了七八十人,就我拿到了最好的名次。
回来后我就被确定在长跑组,跟随苏指导训练。苏指导创造过全国纪录,曾经是中国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当时我们长跑组有几个优秀运动员,许亮、彭祥生还在组上,我就跟着他们练。
练了一年多后,1980年8月我去参加了全国比赛,结果5000米我又拿了冠军,破了全国纪录。当时全国纪录是14分6秒多,我跑了14分3秒2。
之后,5000米我又跑了一两年,然后就转到了10000米上。
1982年,我第一次参加比赛跑10000米,地点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结果我又把全国纪录给破了;原纪录是29分25秒多,我跑了29分17秒多。
这里也有一些巧合。本来我没有报10000米,只报了1500米、5000米,因为这两项比赛时间上有冲突,5000米刚结束1500米就要上赛道,我只好不跑了,只好弃权,想着隔天去试一下10000米。我没跑过10000米。结果,我一跑10000米,就把全国纪录给破了。
记得当时比赛一开始时我不敢领跑,只敢跟着其他人跑,我跟跑的都是中国最有名的10000米运动员,如谢宝江、袁庆和……跟着他们跑时,我只敢在后边跟跑,一步都不敢上前。但跟到7000米时,我感觉自己很轻松,就冲上前开始领跑。结果,最后3000米时,我把其他人甩开了一两百米。
自从那次比赛后,我就主要跑5000米、10000米两项了。
1982年,在南京全国田径锦标赛上,我5000米跑了13分54秒,是中国第一个跑进14分大关的人;10000米跑了28分50多秒,是中国第一个破29分大关的人。
同年12月,我去新德里参加了亚运会,结果10000米我获得了冠军,5000米我获得了亚军。当时,日本选手井手健二(IdeKenji)水平比我高很多,他的10000米成绩已经突破了28分,他是亚洲纪录保持者,与我相比是不同级别的运动员。他那次为什么没拿冠军呢?其实他是战术上失误了,想着自己水平远远高于别人,所以前面8000米就跑得很慢,以为后面5圈随便一加速谁都跟不住。谁知道,后面5圈他拼命跑,却怎么都甩不掉我。最后100米时,我们三个人(另一个是韩国选手)一起冲刺。最后50米时,我冲了上去。终点撞线时,我超出井手健二0.15秒。
这可是10000米项目中国人第一次拿亚运会冠军。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第二个人如此。5000米比赛时,我也一直跟着对手跑,最后没能跟住,结果只拿了第二。
问:从业余队到专业队,在训练上两个队的教练对您的要求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答:专业队教练安排的训练计划比较适合我。再一个是我非常努力,非常能吃苦,吃苦精神谁都比不过我。
我进专业队的时候,比我水平高的许亮当时是全国前三名,他还打破过全国纪录。在一起训练时,我开始是跟不住他们的。进队两三个星期后,我就能跟住他们了。几个月以后,他们要甩我就甩不掉了。我就这么练,所以成绩上得很快。
从那以后,1980年到1990年这十年,我参加全国赛事的最差名次都是第2名。那次是1985年,在上海虹桥体育场,我输给了辽宁队的王禾林。亚洲比赛场上,5000米、10000米基本上都是我拿冠军,我很少输。
后来我第一次跑3000米时又破了全国纪录。那次,我从英国伦敦坐飞机回到北京,下了飞机回到住地,去小卖部买了瓶酸奶,买了个面包,然后就提着钉鞋去田管中心了。他们当时正在搞3000米测验,我对他们说:“我去测一个。”当时好多人说:“坐10多个小时的飞机回来还跑什么?”结果,我一跑成绩又超了全国纪录;纪录是8分6秒,我跑了8分3秒多。我正式破全国纪录,是在捷克参加比赛时。
问:苏指导的周期训练法在您那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
答:苏指导的训练方法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阶段是基础训练。就像盖房子一样,要打基础。每次大赛完了以后我们调整一段时间,然后就要做身体素质训练,这时力量训练会做得比较多,腰腹、背部、腿部的力量训练,等等。这一阶段运动量少一点。我们大概一半以上时间是在做基础训练。
第二阶段是有氧训练。我们转入跑量,每天要跑20公里、30公里,甚至是40公里。
第三阶段是赛前训练。这时主要是专项强化训练,高强度、短距离,比如1000米跑10次,有速度要求。
第四阶段是赛前调整。我们比赛前大概有两周的时间要进行调整训练,然后就参加比赛。
目前,大家也采用这一模式训练。
问:您被誉为“亚洲长跑王子”,除了毅力意志,有没有可能您的体能就是比别人要好?
答:运动员天赋肯定要有,但还得靠自己的吃苦精神,要勤奋。
训练上,我们组当时谁都比不过我的吃苦精神。例如我们越野跑回来时,从华侨补校旁边的环城路口到体育馆门口,这一路只要遇着5路公交车,我绝对要跟公交车拼一下速度。
我的性格对我的成绩也有影响。有好多运动员,训练的时候有点累了,就跟在后边跑。按我的性格就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我再累再怎么样,谁在我前面我就一定要超过他。我这人就是不服输,就是要赢。
1990年参加北京亚运会比赛时,跑10000米的时候我跟腱断了,本来我是要去拿冠军的,后来只跑了第3名。
当时紧接着我还要跑5000米。我们派了三个人上去,其他一个是辽宁的,还有一个是河南的。我那时整个腿都裹着胶布,小腿肿得老粗,跟腱的地方有个小凹陷。我对他俩说:“今天上去跑两圈我就下来,我要退赛,不跑了,你们俩好好跑完。”
结果跑着跑着,他俩就落到我后边了。我的性格就是这样。
结果我拿了第3名,但把自己的运动生命给葬送了,我跟腱全断了。
如果当时5000米我不跑,下来养伤,运动生涯还可以持续几年。
那次我领奖台都没能上,就被送到了北京第三医院。
做完手术后,我休息了一年,结果一练我的跟腱又断了,后边我又休息,一练又断,就这样我前后做了三次手术。
从1990年亚运会到1994年,这段时间我基本就是在做手术,然后就是养病,就这样循环。
我不甘心啊,但没有办法,医生说我不能再跑了。
问:在对外交流方面您有过什么经历吗?
答:当运动员期间,我除了参加世界大赛,去过英国、瑞典训练,我们是由教练带去的。英国瑞典那边也有教练,两边有合作。
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每年夏天基本都是在欧洲,边训练边巡回比赛。那边夏天挺凉快。
问:你们去欧洲训练时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训练模式?
答:我们主要是跟欧洲运动员一起训练。那时候,耐力项目欧洲比较强。虽然非洲耐力项目也行,但那个年代总体上还是欧洲好。
问:跟他们同场训练、竞赛,你们之间训练水平上的差距会不会也就缩小很多呢?非洲人后来成绩提高得比较快吧?
答:非洲人成绩能提高很快那是欧洲人去开发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意大利,长跑水平比较高。
过去亚洲的马拉松水平还是挺高的。伦敦马拉松赛是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之一,日本人拿了1986、1987年两届冠军。
我去跑过伦敦马拉松赛,跑了2小时12分03秒,是第10名;日本选手跑了2小时11分51秒,是第9名。记得那次绝大部分的非洲运动员没有跑过我,在我前面的就只有一两个非洲运动员。
问:非洲运动员有独特的优势吗?
答:确实有优势,这点不能不承认。
我当教练以后去过非洲,当时是带队员去训练。就我的观察来看,他们确实有优势:第一,体重轻;第二,生理生化指标好,血红蛋白比较高,带氧能力强,也就是说吸收氧气、代谢的能力强;第三,同样的身高,他们的腿一般要比亚洲人的长两三公分;第四,天生的腿部力量好,别看他们的腿细,他们跑起来步幅挺大,力量好。我们的运动员经常还要练腿部力量,他们根本就不用练,天生的腿部力量好,所以他们长跑、马拉松的水平高。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做教练的?您做教练,选材、队员梯队建设、训练方法、训练计划的安排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答:我是1994年下队开始做教练的,一直做到现在。
2019年,我满60岁就退休了。领导来做我的工作,希望我继续带队到第十四届全运会比赛结束。
做教练工作对我来说也是新的开始。过去是自己表现自己,做教练是用运动员来表现自己,两回事。
到现在为止,我应该也是中国耐力项目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吧,我总共培养了14个全国冠军,其中也有破全国纪录的。
我带的第一批运动员中,杨国才、朱荣华、柴家华拿过全国冠军,再后来是李有才、李建飞、陈明付、邓海洋、张中记、杨定宏,现在是董国建、张德顺、杨绍辉,等等。
我当教练以后,每一届奥运会我们组都有人入选参赛。虽然我们在世界上的排名算不了什么,但能入选奥运会也不容易。每届奥运会的所有项目整个云南也就那么几个人入选。
这届东京奥运会我们云南入选的是最多的。奥运会名额有限,马拉松项目只有3+1个名额。我们男子这次入选了3个人,2个正选,1个替补。
这一次奥运,选拔标准是历届奥运会中最高的。
问:您觉得现在的训练方法和之前的训练方法有什么区别吗?
答:从我做教练起,老教练传输给我的一些训练方法很重要。但训练方法在不断改进,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进步,成绩也在提升,训练方法手段也必须要更新。
老教练的训练方法是高强度训练,这样受伤的人会比较多。
问:您保持了10年的优异运动状态,但很多运动员却被过度训练所困扰。
答: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所谓的过度训练,就是训练量和强度掌握得不好。一旦疲劳过度,运动员有时候几年都调整不过来,那样就得退役了。
问:说到心理疲劳,您有什么感受?
答:马拉松这么长的距离,很枯燥,特别是在场地跑时。
我当运动员的时候,公路练得比较多,场地跑得少。那时候道路上没什么车,可跑的地方、路线比较多。
现在,道路上车比较多,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们就在场地上跑。这是非常困扰我们的一件事,因为在场地上40公里要跑100圈。
问:您现在的训练方式和之前的训练方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现在是系统训练,运动员受伤概率很小,不像以前。
问:现在运动员的梯队建设比较好吗?
答:现在是一届全运会招一批运动员。每招一批运动员,里边总有些好的苗子。朱荣华他们下去,李有才、陈明付、邓海洋这批就被招上来了。邓海洋这批下去,董国建、杨定宏、张中记这批又被招上来了。
问:您怎样选运动员?一般从哪些方面来选?有一套选队员的标准吗?这套标准是什么?
答:首先要看跑步姿态,如协调性、步幅、蹬地,看动作协不协调、步幅有多大、蹬地合不合理……
然后是身材条件。身高有一定要求,男运动员要在一米七到一米七五左右这个身高段选。最后是要看腿型。
问:这些都靠肉眼判断吗?
答:对,这些条件基本可以判断这个人行不行。
问:临场表现、心理状态呢?
答:这个看不出来。选人是要通过试训的。试训完了,如果队员能练得好,就出去比赛。有的运动员比赛前要找心理专家做疏导,说明他可能是训练型运动员而不是比赛型运动员。
问:有的队员可能身体素质、训练水平各方面都比较好,但因为心理素质的原因出不了成绩。
答:对。
我这个人比赛时的状态就特别好。
问:您选运动员的话会不会偏爱选某些地区的?
答:这个倒没有。我主要还是看这个地方开展长跑项目的状况。
比如曲靖、大理的耐力项目一直都有基础,我一般也就是到这些地方选人。现在朱荣华那一组成绩最好的几个运动员,都是从曲靖会泽选来的。
问:基层教练跟你们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队员都是他们推荐的吗?
答:到目前为止还是这样。比如我们有几个组,某个队员我也想要,你也想要,他也想要,最后给谁呢?那就是基层教练愿意给谁就给谁了。
有的教练一辈子也没有带出几个像样的运动员。我有时候眼看着某个运动员那么好的条件没被招进来,被人家招了,也只能感叹。
问:按道理来说,举国体制有配置资源的制度优势。哪位教练名气大、水平高,就应该给他配置优秀的运动员,这样能出成绩啊。
答:一般比较负责的领导,看到有好苗子,会把这个苗子转到好教练手上。
许亮和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苏指导带出来的。当时苏指导是全国资深的著名教练,他本身也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破过全国纪录。他的经验比较丰富,知识面也广一些,视野也更开阔,训练方法、手段就优于其他人,所以他带出来的优秀运动员也多。
有的领导不管,哪个招来就是哪个的,没有把好运动员输送给好教练。
现在,像我这样已经退休返聘的人,招运动员经常招的是别人练了不要的。
问:基层教练输送运动员后,运动员的后续成绩对他们有影响吗?
答:基层教练评职称,一个是看成绩,一个就是看输送了多少人。
问:现在这些队员中有没有达到您这样水平的?
答:主要是在10000米项目上。我们组我自己带的好几个队员成绩都已经超过我了,董国建、陈明付、杨定宏10000米能到28分10多秒,我是28分24秒,他们都超过我了。
练马拉松的这几个队员的成绩现在也超过我了。我在伦敦跑马拉松用了2小时12分,邓海洋在厦门跑了2小时10分,董国建2019年在柏林跑出了目前中国运动员马拉松的最好成绩——2小时8分28秒;杨绍辉是2小时8分56秒,也超过我了;还有粟国雄,他的最好成绩是2小时11分28秒。
我们现在把重点移到了马拉松项目上。
我们中国的马拉松运动先前是落后项目,现在开始慢慢往上走,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了。现在中国运动员马拉松跑2小时7分钟,问题已经不是很大了,虽然还达不到国际顶尖水平,但已经是国际水平了。
马拉松成绩相差3分钟,基本就是差一个档次。一般情况下,运运员状态好的话成绩能提高两三分钟,状态不好的话成绩会掉四五分钟。
2020年,基普乔格的马拉松跑进了2小时,但那是多少人陪着他跑啊。当年4月在维也纳,专门为他一个人组织了一场比赛。在实际赛场上,比如9月他参加了在伦敦的一个赛事,他一下子又掉到两小时几分去了。马拉松这个项目就是这样,变数很大。
问:偏向马拉松的话,训练方法会不会做一些调整呢?
答:我们在训练中会有总结,每一次比赛后也会有总结。训练量太大或者强度不够,我们都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问:现在有其他的保障条件吗?比如科研、队医这些?
答:有,国家会派科研团队,例如吉林体院、东北师范大学体院,他们跟田管中心的合作就比较多
问:国家现在都能提供些什么保障?
答:一个是训练过程中的监控。比如生理生化指标要每周测,训练过程中也要测。针对训练强度,血乳酸指标现在测得也比较多。
问:大赛之前,你们还要不要上高原训练?
答:现在不去了,因为防疫常态化,同时也担心队员的饮食出问题。国家队则只能在基地训练,比如去山东体工队基地,或者多巴基地,或者秦皇岛基地。不是国家体委指定的基地,现在大家都去不了。
我们的运动员从2020年到现在,一年多都在基地,一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中途曾去了一趟河北坝上,每个队都必须去,那也是体育总局要求的。在河北坝上国家投了许多个亿搞了一个基地。以前那里是一个皇家狩猎山庄,海拔大概有1000多米。
我们去那里了一个多月,主要是搞体能训练。2020年,有半年时间大家都在练体能,按体能测试成绩来晋级。
问:你们队的体能应该没问题吧?
答:我们的体能还是不行。
比如坐位体前屈,我们这些运动员最多能摸到脚尖,但要求是摸脚尖要超过40公分,这样的话我们肯定零分;引体向上要40次,我们的运动员10次都不行。
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应该不一样吧?
答:现在体能测试及格就行了,及格就有参赛资格,就等于拿到了全运会体能的准入证。
我们马拉松项目的体能测试要求是测400米、3000米、腹肌耐力、3分钟跳绳,每项计25分,四项共计100分,队员只要测试总分过60分就行。
问:云南有高原优势,有没有自己的一套训练经验?
答:高原优势也是件复杂的事,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总的来讲,我们的队员属于世居高原,所有运动员都来自高原,在高原进行训练,和平原运动员相比肯定有优势。
为什么我们往往是下平原的第一项比赛跑得好,第二项成绩就不行了呢?因为到平原几天以后就没有兴奋劲了,人变得容易疲劳,腿上没劲、很软。这在我身上也发生过好几次。
如果从高原下去五六天到10天左右才参加比赛,队员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现在提前两天才下去,失败的概率就会小一点。
问:自从您1987年在广州全运会夺冠后,云南的中长跑、马拉松再一次在全运会夺冠是什么时候?
答:后面就是我带的运动员陈明付2005年拿了南京全运会男子10000米的冠军、5000米的亚军。
问:今年,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您的弟子张德顺拿了女子10000米和马拉松双冠,5000米亚军,男子成绩则不太理想。
答:本来今年这一届全运会我们应该再拿一到两块金牌的。
奥运会从去年推迟到今年,加上参赛后回来又要隔离21天,大家一直在房间里,没办法开展训练,董国建就这样折腾废了,体能都没有了。
全运会的金牌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想拿。比如马拉松项目,辽宁、上海都有能力拿冠军。不过,我觉得下一届全运会我们云南的长跑和马拉松也很有希望。
问:您对最近这几年云南队的成绩越来越有把握了,是吧?
答:现在基本能估计到,以前有时估计不到。
现在反兴奋剂的力度加大了,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过去我们的运动员训练水平很高,但比赛时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运动员会突然杀出来,把我们的运动员给超了,这里面就有兴奋剂的问题。
问:董国建保持高水平状态的时间比较长,选材的时候是不是就看准了?
答:对,董国建是从学校里选来的,他就没有进过体校。
当时他是禄劝县民族中学的一个初中生,是昆明市体校的梁杰志教练推荐的。当时我们开着车去民中,看中了以后就把他招进来了。
问:他练了有十几年了吧?
答:他练了16年了,现在34岁,还能跑。
问:他特别努力自律吧?
答:他就是自我要求比较高,自己能管住自己,所以他的运动生命就长。很多运动员管不住自己,要教练天天盯着。
问:张德顺是一个非常好的苗子吧?
答:她很年轻,正处于成绩上升的阶段,下届全运会应该还能够冲击金牌。
其实她身体条件并不是太好,但比赛能力强;平时看她练得不怎么样,但比赛的时候那种干劲、那种气质就出来了。有些运动员比赛的时候不能把平时训练的水平发挥出来,她不一样,她是相反的。
运动员要拿冠军,在比赛的前半程就要和人拉开距离;如果拉不开,势均力敌的时候没速度没狠劲就拿不了冠军。但张德顺不一样,她有能力、有速度,而且心理素质比较好,比赛很少会失误。
问:董国建、张德顺这样的运动员让教练比较省心吧?
答:比较省心。特别是董国建,因为他会管好自己。他现在是双重身份,既是运动员,又是我的助理教练;训练计划我来做,但具体执行由他来做。
陈明付当时也很厉害,但挺可惜的,他过早退役了。他能力强,速度也特别好,5000米、10000米上场就是冠亚军。他最后200米可以跑25、26秒!而让董国建单跑一个200米也跑不到他那个水平。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年纪轻轻就不愿意练了。
邓海洋天分也好,马拉松随便能到2小时10分多。但他不愿意练,太调皮,就爱玩儿。
问:现在的队员怎么管理呢?
答:主要是靠教练管。现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这些优秀运动员的兴奋剂问题管得很严。他们这些人是不自由的,出去两个小时以上都要报批,几点几分出门几点几分回来都要报,要报给我们单位。训练科里专门有两个人管运动员的行踪报告,然后再由他们报到国家反兴奋剂中心。运动员出去吃饭,就只能吃点白饭、青菜,其他都不敢吃,因为万一吃到什么东西被查出来就麻烦了。
粟国雄成绩也挺好,全运会马拉松得了第7名,用了2小时11分,但也退役了。
现在因为疫情的影响,只能这个周的事这个周做,下周要怎么练,我心里也没底。
现在好多比赛,都是在准备出发前几天才接到通知说比赛延期或者取消了。现在要组织好一场赛事很难,要出成绩更难,所以现在很难安排训练。
问:您还会再干一届吗?
答:云南队还没有开始选聘,国家队教练这个月开始竞聘。我不去竞聘了,但可能还会任命我,让我准备下一届奥运会,也就三年都不到了。
问:您要不干了还挺可惜,现在毕竟您经验最丰富。
答:有时候搞集训需要帮忙,可以召集我过去。如果要我天天在那儿待着,我就不去了。
从1994年到2021年,我干了28年的教练工作。可以这么说,整个中国的中长跑、马拉松比赛中,我带出来的冠军是最多的,我自己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