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访谈

肖丽访谈

问:云南的长跑、马拉松和竞走项目的历史悠久,是拳头和优势项目,培养出非常多的优秀运动员。之前梳理这段历史时不够细致,云南省体育志里中长跑、马拉松就只有两三页。现在,我们想对还能找到的相关人士做一些访谈,比如他们是怎么进队、成长和参赛的,是怎么当运动员、教练员的。我们按照口述史方法来真实纪录那段历史。

我在罗为信指导那里翻阅训练日志并随手拍了几页,其中一页就是关于您的。我在朋友圈里把它晒出来,同行都很震惊,说“这种东西都能找出来,作为历史来说很珍贵啊”。

答:我的训练日记被朋友拿走了,他们觉得可以借鉴一下,里面关于彭建华的内容很完整。

问:您的运动经历可以从头给我们讲讲吗?

答:我是昭通人,从事这个项目也是因为一个偶然。

记得我初一的时候,在足球场上体育课,体育老师让大家跑步,结果发现没人追得上我。

体育老师对我说:“肖丽,你再跑一次。”

我说:“凭什么让我跑!我不跑!”

老师又让全班一起跑了一次,我就跟男孩较劲,结果,我又赢了。

就这样,体育老师就看上我了,让我课外活动的时候去跟着他训练。后来,我还到校篮球队待了一段时间。

一次,长跑教练马老师做我的工作,对我说:“你在篮球队是板凳队员,干脆到田径队来,你来就是我的主力了。”

那时候我也不懂什么田径,就喜欢玩篮球,觉得篮球好玩,有趣味性。

我觉得马教练对我不错,于是我就决定去练田径。

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是参加昭通的穿城赛,结果一不留神我就拿了个冠军。

接着我到省里参加比赛,又拿了个第3名,于是就进入体校了。

1972年,体工队刚刚恢复训练,我们是“文化大革命”以来进队的第一批运动员。当时,一大批运动员进入体工队,大家身体条件都特别好。竞走队的牟少华、赵建军是在我们后面才进来的。

那时候我妈不愿意我进体工队,觉得搞体育太苦了,想把我弄回去。但我确实喜欢体育。第二年,我参加了比赛,成绩更好了,所以我就留下来了。

我进队不久就转正了。教练说,不能让她去昭通集训,那样又会被她妈妈叫回去。

女队原来有个老教练(李春燕),她现在已经不在了。李指导1974年被调到了曲靖,具体原因我们也不知道。当时我们因为没有教练带,就被放到了竞走队,由许万春指导带了大概一年。

后来,罗为信指导来接手带我们。之后,我们队老的队员大部分都离开了,就留下了两个队员,我和段慧珍。

我练得挺刻苦,也没受过什么伤。

罗指导是个好教练,他事业心强,善于研究总结训练方法。

问:你们那时候没有多少学习的机会条件,跟国外的交流也少,就靠自己摸索吧?

答:对,我们就靠自己摸索。

问:有一个阶段,好多队员都特别着急,您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吗?

答:对,大家都很刻苦,但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很多人过度训练,疲劳过度。男队员出现这种情形的比例相当高,运动员成批地来,又成批地被淘汰。

那时不讲科学,盲目地搞“三从一大”,就是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现在则是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进行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

问:那时候你们每天6:00就起来出早操,干吗不好好睡觉?这么早起来干吗?你们能不能睡够了再起来?

答:教练一般都是提前半个小时起床,然后去敲队员的门。“吃人参不如睡五更”,队员那时正是睡得最好的时候。为什么这样我也不明白,也问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起这么早?得到的解释是早上空气清爽,负氧离子最高。

到现在,40几年了,我都已经形成了习惯。闹钟响了我就想,如果我今天不早起,队员会怎么样?训练计划他们都知道,每天做什么都安排好了呀。但后来又想,这些人靠不住,还是起来吧。冬天,这种时候人就会特别挣扎。

问:国外运动员也出早操吗?

答:也出早操,我在肯尼亚的时候就是这样,但不是每天,有大课时才早起。

后来颠覆了这个规矩,到沙应政教练这里就不出早操了,改为上下午训练。

我现在也接受了这种安排,基本上就根据比赛来进行训练。如果是早上7:30比赛发枪,我们就要5点多起床,吃早点,6点钟到赛场做准备活动,一个星期3堂课就按照这个时间来。平常因为上午要训练,运动员可能不吃早点,或者只是随便吃一点。如果要出早操,运动员就会多吃一点。

原来没有什么余地,得天天出早操。

原来晚上是9:30熄灯,现在不行了。我提要求说9:30收手机,结果人家买第二个;突击检查把第二个也收了,人家再买第三个。现在这些孩子和我们之前不能比,现在只能跟他们讲道理。

问:每个教练都会遇到过度训练的问题吧?

答:我做了40年的教练,在我手上没有一个队员是练到过度疲劳的,一个都没有。

问:您什么时候下队的?

答:我作为运动员一直干到1979年。

下队以后,一开始我不想当教练,这样才把我分到了体委人事科。

后来北体院来了个文,要招专科教练班学员,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可以带工资、带运动员伙食费就读。我那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还跟领导提条件,说回来就要让我当教练。领导同意了,这样我就去了北体院。毕业回来后,我就到体校当了教练。

读书的时候,我记得妈妈对我说:“女孩在外面要自尊自爱。”爸爸对我说:“文化课不能丢,能上学尽量去上学。”所以,当时我自己出钱在北体外面上数学、语文补习班,70年代那时候很少有人这样做。

我高一的时候进队,之前读书不多。刚进队的时候,北体院招收工农兵学员,我想去但没去成,因为教练不放。

我从北体院回来后就开始带体校的学生

后来,第一场比赛,我的一个队员就拿了全国业余比赛的第3名,当时这可是体校田径队的历史性突破。

我觉得最幸运的事是可以干一辈子自己喜爱的工作。

我从1980年开始执教。1984年,体工队要调我去当教练,我不想去,因为体校领导挺重视我的,大家对我挺好,环境也宽松,而且当时我还带着王华碧。我问罗指导:“体工队有没有名额去参加全国比赛?”他说:“有啊!”我说:“那就给我报一个吧,把王华碧给报上去,她绝对能拿前三名。”结果,王华碧一去参赛就拿了冠军,她参加的是全国成年组。

那时候,我在体校带队得心应手,但领导非要让我去带专业队。我犟了三个月之后,体校领导对我说:“肖指导,你的户口、伙食费都转到体工队了,你在我们这里混了三个月,现在不行了,你必须过去。”

这样我才去了体工队。

一开始,体工队领导让我跟罗指导一块带队,我不同意,要单独带队。我年轻,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都想自己总结。

我单独带队带了几年后,罗指导对我说:“我们带的两个组并在一块儿吧。”后来,就变成了罗指导和我一块带队,队员有王华碧、钟焕娣、寸淑梅。

问:云南的中长跑、马拉松人才培养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内容。起初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马拉松、怎么训练,就像罗教练说的,完全不知道马拉松对队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当时就靠对训练日记的分析。

答:在北京体院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就是我的训练经验总结。

我们是罗指导的第一批运动员。当时,就像罗指导自己说的,他带我们没有多少经验,但我们练得挺好。国家队到云南来训练时,我们就跟着一块儿训练,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不比国家队的队员差。大家当时都说:“哎哟!云南要飞金凤凰了。”

我体质好,能承受运动量,训练上我不差。那次一个月以后国家队就回去了,我们就自己练。等到比赛的时候,我们前八名都没有进,说明我们当时根本不行。现在看来,赛前不能搞测验,因为到比赛的时候,运动员体力会恢复不过来。

当时罗指导刚带我们,他也在摸索中。他之前带男子队很成功,但带女队得从头来,女孩和男孩是两回事。我原来也带男队,彭建华是我带的第一个男队员。

云南人才的培养不像山东、辽宁,他们的资源多、人多,云南则是招一个就算一个。那时候钟焕娣个子小,才一米五五;王华碧出成绩的阶段身高从一米五长到一米六多;梁英身高稍微好一点,杨世菊也是小个子。而辽宁、山东的队员都是一米六、一米七多,选材在他们那里是不愁的。但是,云南选出来的队员训练年限长,运动寿命长,淘汰率小。

这一方面,用马俊仁的话来说就是云南队的训练成功率、时效性在全国是比较好的。

云南虽整体落后,资金不到位,但有钟焕娣、王华碧、杨世菊等一拨一拨的队员,能跟马家军抗衡。

马家军当时在1500米、3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上全都是冠军。

那时候我说,钟焕娣她们这一拨队员生不逢时;如果没有马家军,这些冠军绝对是云南的。

云南自始至终贯彻大运动量训练。我这一拨,因为教练的经验不足,在节奏、运动量上掌握得不太好,9个队员中有8个过度疲劳,就我一个侥幸过关。

我们这一拨队员参考的是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法。

当时,大松博文带着队员到中国来讲课、搞实地训练,传授大运动量训练方法。他们到了云南后,我们去参观,然后就盲目地学,后来大批优秀运动员就这样练废了,非常可惜。

后来,寸淑梅她们第二拨运动员的训练就更科学一些。

一开始,推行大运动量训练是“三从一大”,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练废了一大批运动员。后来改进了,调整为“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然后一步一步演变到现在,运动量其实还是比原来大了很多。原来一周100公里都不到,现在彭建华一周180~200公里是常态。

问:现在怎么控制运动量呢?

答:一个是节奏,一个是现在训练有保障,也比较注重营养,比如运动饮料。

原来跑40公里下来,中间没有水喝。现在的比赛与奥运接轨、与大赛接轨,每5公里就有一个饮水站,每5公里就必须补充一次水,运动员想喝不想喝都必须补充。

问:当年吃进去的营养其实也是不够的。

答:正常情况下要通过喝运动饮料来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因为运动员出汗多,水分流失大,得保证运动员的身体需求。

现在,运动员平时训练跑50公里,要补3袋水,最贵的98元一袋。现在的大赛保障又升级了,比如奥运会补给,国家队要发一些营养素,含能量、电解质饮料等。

问:云南的长跑、马拉松人才培养比较成功,但是在国际上的比赛成绩……

答:不,我不这么看。男子跟女子不一样,女子的钟焕娣、王华碧、梁英、杨世菊都达到了国际水平,云南的女子长跑、马拉松可以说是辉煌的。

项目不一样,淘汰率也不一样。竞走可以成批地招人,长跑、马拉松没办法这样招人。

问:竞走队和长跑、马拉松队不太一样,两个队的文化、风格差别很大。长跑、马拉松队队员是一个个都很拔尖,竞走队是一批一批出人才。您作为教练,怎么看待这种差异?

答:有时候,我、沙应正、赵建军会在一起聊教练的话题,我们认为教练的执教作风、管理方法、文化层次都会影响到运动员。云南竞走队的管理不是那么死板,比较活,运动员有自己的空间。再一点,竞走运动员一般进队年龄相对要大一点,文化层次也相对高一点。

我们长跑队,女子组跟男子组又不一样。我们那代人,教练管得特别死,不让女孩跟男孩说话,不让谈恋爱。

苏指导的管理则是只要训练好,别的不太管。女子组队员称我为魔鬼教练,因为我管得严。因为女孩跟男孩谈恋爱,女孩会跑不动,男孩则会突飞猛进,所以我对女孩就管得特别严。

队员最后下队走入其他岗位,就不一样了。竞走队员往上发展的就比较多。

问:作为女性,从队员到教练,在这种特殊行业、特殊领域里应该有很多困难和压力吧?您有什么特殊的经历?

答:女性在这个行业里确实会舍弃很多。这里面确实有好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其实大家都只看见我们光鲜的一面。

2020年,整个长跑、马拉松项目全国只有三块金牌,因为疫情影响,比赛少了。全国的马拉松比赛就一场,彭建华拿了冠军,他又在全国田径锦标赛拿了5000米冠军。年底的时候我发微信朋友圈,说了几句话,感慨了一下,好些教练回应我,说能不能留我们口饭吃,三个冠军你拿了两个,你怎么还不满意呢?

我跟我妈很像,我妈性格也是特别要强。我什么事都要干到最好,要拿第一。

问:竞技体育第一就是第一。赛场上跟男性竞争,没有谁因为你是女教练就让着你,女教练确实不容易。

答:对呀,绝对没有谁会让着你。

再一个,我的生存哲学就是竞争,就是要去拿第一。干我们这一行,有成绩就有一切,没成绩什么都没有。

问:相比其他行业,这个行业对女性而言更艰难。但这个行业也有好处,就是标准客观,成绩好就是好。

答:对。

问:练马拉松、中长跑的运动员大都家庭贫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您的驱动力也是这样的吗?

答:我是例外,我纯粹是因为热爱,所以能坚持到现在。再一个,性格决定命运,我不服气、不服输,有强烈的获胜意愿,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得最好。

现在我们带的队员,虽然也基本是来自农村的,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什么生存压力了,没有太强烈的获胜欲望。

我在海埂基地、在国家队、在日本执教5年,每天除了训练就是训练,家也不能回。

我现在做教练做得得心应手,队员有什么情况、该怎么安排,我一目了然。

我属于比较霸气的教练,错了也得按照我的方法来,有时候也会冤枉队员。下来之后队员跟我好好解释,我也会认错。在训练上,我容不得半点差错。

问:您很幸运,没几个人能把事情的规律把握得这么好,同时还有体力、精力来干这件事。

答:其实我还得过癌症。我心态好,没觉得身体有什么不好,不管怎么样,天塌下来也要有人顶着啊!

我也是幸运的,因为每个领导对我都挺好的。八一队曾经要调我过去,深圳也想要我;深圳要成立一个长跑组、一个竞走组,让孙荔安去带竞走、我去带长跑。

我带彭建华参加的第一场比赛是亚洲越野锦标赛。这孩子练得还不错。我给国家田管中心打电话,说手上有个孩子,名次没进过全国前列,全运会只是第19名,但他现在练得还可以,我认为他可以站到领奖台上,我问能不能让他这次代表国家队去参加亚洲越野锦标赛?他们说:“行。”

到了赛区,我就对彭建华说:“日本运动员报的半程最佳成绩是65分钟。这机会必须抓住,你来就是奔着冠军来的。”

这孩子最后拿了两个冠军,12公里和8公里。

他那时候还太弱小,我就没敢找那种大的比赛,就找一些小比赛让他参加,比如训练赛。但只要他去,我就说:“你给我拿冠军,你要奔着冠军去。”

彭建华的第四场比赛是冠军赛,是亚运会选拔赛。我说:“彭建华,要想让我继续带你,你必须入选亚运会,入选不了我就不带你了。”后来他入选了,拿到了入场券,但之前他的大赛名次低,没办护照。等办好护照,时间又晚了两天,因系统关闭无法报名。这事对他、对我的打击都挺大。

没办法,当时全运会所有项目的前八名都办好了护照,都报了名。他之前是第19名,当时怎么算也算不到他能拿到入场券,谁也想不到他进步那么快。

后来,2018年我带他去肯尼亚参加训练。

我们从肯尼亚回来后就是全国田径锦标赛,我就对他说:“你有没有站上过全国比赛的领奖台吧?”他说:“没有。”我说:“你能站到领奖台上,能拿冠军,这样我就接着带你。”结果,他真拿了5000米、10000米冠军。

那时候江西有两个教练想带他,但彭已经是全国锦标赛冠军了,没人敢带了。当时我就对他说:“干脆,走,咱们奔世界锦标赛去!”

当时,就世界锦标赛5000米、10000米项目来说他肯定没什么希望,拿不了冠军。我说:“改项,乘着2019年的冬训,咱们改项目吧!我觉得你改马拉松,抬腿就能达到世界锦标赛的参赛标准。”

那时候世界锦标赛的参赛标准是2小时16分,国内没人达得到。

他说:“世界锦标赛?我都没跑过马拉松!”我说:“你相信我,我说你行你就行,第一场比赛你就能达标。”于是我给他分析了情况。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就对他说:“只是有一点,你必须无条件执行我的计划。”

就这样,我们参加了2019年3月的徐州马拉松赛。赛前我天天跟他叨叨,跑到20公里时是什么感觉,跑到30公里时是什么感觉,跑到35公里鬼门关时又是什么感觉。

“这是你第一场马拉松,不要跟,只要能跑下来就行。你现在是2小时14分水平,能破14分就好了。”

结果,他跑了个2小时13分27秒。

国家田管中心领导找到我,说这孩子第一场比赛就能达到这种水平,而且就敢跑、敢拼,出去一定敢跟着多布杰拼,这孩子不错。能达到奥运参赛资格是中心给我的任务。但是多哈世界锦标赛时天气太热了,而且要半夜12点才开赛,成绩要达到奥运参赛资格太难了。于是,中心干脆就让我带着董国建和彭建华去肯尼亚训练。这期间,我带他们去了两次,每次3个月,让他俩去冲击马拉松奥运参赛资格。

在肯尼亚,他俩的教练是基普乔格的教练帕特里克桑,大家在一起做团队训练,帕特里克桑教练的水平确实高。

然后我们就去柏林参加比赛。这是彭建华的第二场马拉松赛。

帕特里克桑说,彭建华已经具备了六七分的水平。

奥运马拉松达标的时间是11分30秒。

赛前一天,董国建他俩来找我,说:“教练,我们不想吃西餐,我们想吃中餐。”当时他们手上都没钱,我就换了300欧元给他们。我心想,他们俩练得都挺好的,请他们吃西餐自己也心甘情愿啊!

记得赛前我对他俩说:“比赛时有三个集团。第一集团,那是基普乔格水平的,要破世界记录,是奔着2小时1分去的;第二集团的水平是2小时5分的;第三集团的水平是2小时10分的。你们俩就跟住2小时10分这个集团吧。”

结果,他俩没有听我的。

那天比赛时,彭建华一开始就跟着2小时5分的那拨人跑,前半程用了62分多,破了全国纪录。董国建也跟着这拨人。

但彭建华到32公里的时候就不行了,主要还是他的心态没有调整好。他一看董国建追上来了,超过了他,就觉得不自在,觉得董国建应该在他后面,就乱了方寸。这马拉松比赛一乱方寸,人的呼吸就乱了,整个人就完了。

最后彭建华是被抬下来的。董国建则跟完了全程,跑了2小时8分30多秒。当时的全国记录是2小时8分10多秒。

我在终点等了好半天,不见彭建华来。有人说在35公里的时候见过他,我心想:“后面就剩六七公里了,爬也得爬过来啊!”

董国建说:“他可能是怕见你,躲起来了。”

我当时堵了警车想找人,结果因语言不通没办法交流,没成功。我把电话打到了国内,国内把当地使馆的电话给了我,我又打电话给当地使馆,结果人家说问了各大医院,没有发现有中国运动员昏倒送医。我一直等他、找他,就这样5个小时过去了,此时天上又开始下雨,我又冷又饿的。

这时我接到个国外的电话,是彭建华这家伙借了个志愿者的电话打给我的,说他的腿抽筋了,在35公里那个地方。我让他跟借电话给他的志愿者讲清楚,说他是中国参赛运动员,让他告诉志愿者他住的酒店,叫人送他回去。

结果他终于回酒店了。

见到彭建华后我对他说:“之前准备会上我就已经跟你说了,你不听。别跟我说你是因为腿抽筋了,好好总结一下,你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这才把他在赛前、赛中的心理状况跟我说了。我也向他承认我也有错,赛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不够,太大意了。

“本来没问题,肯定达奥运标”,我说:“但你对马拉松的认知不够,根本闹不明白马拉松的艰苦性、残酷性。这是你的第二场马拉松,错误我一半,你一半,我们总结经验。”他回答说:“那我要争取达标。”

这时我们突然收到通知,让我们直接飞肯尼亚去训练,练完了就去西班牙比赛。

我们在肯尼亚已经待了3个月,人都要疯了,还要让我们回去啊。我对他俩说:“我们什么地方也不去,我们回昆明。”

彭建华对我说:“教练,北京这场比赛我要达标。”

我说:“你现在的弦绷得太紧了,我也要被你弄疯了。这样,我放你10天假,期间你不准给我打电话,你爱咋整咋整。”

平常他们一般不放假,但那段时间亚运会选拔赛、全国锦标赛、世界锦标赛他们连轴转,没有好好调整。

他说他不,他机票订的是到北京。

我说:“退票,能退钱就退,不能退钱我出钱。”

他说:“我爸我妈在浙江,爷爷奶奶在湖南。”

我说:“我不管,你爱上哪儿上哪儿去,其间不准给我打电话,10天以后到昆明找我报到。”

结果他只能听我的话休假去了,我一个人回到了昆明。我也给自己放了长假。

结果他10天后回来了,我问他:“你还要不要达标?”他说:“要!”

那次正好下一周长沙就有一场马拉松,那是他的老家。我就想,他爱面子,自尊心强,这下就有机会了。

我说:“我没什么要求,你也别想着达标的事。你10天不动,要跑马拉松肯定难。这是你的第三场马拉松,第二场你中途下来了,马拉松运动员最忌讳这样。我怕这件事会让你留下阴影。我对你没什么要求,长沙马拉松你千万千万不要跟着黑人跑。”

他说:“我不跟。但我怎么跑呢?”

我说:“你要拼,后面就是爬也要给我爬下来。一旦中途退下来,在我执教期间,你就永远不要再碰马拉松了。”

结果那场比赛,他的成绩是2小时13分多,一下提高了9秒。

我这才发现,这孩子的意志力比我想象的要强大。我就觉得这里面有点意思了。

我说:“再来一场如何?”因为两周后,江西南昌又有一场国际马拉松赛。

结果,他竟然拿到了江西马拉松赛的国内冠军、国际第5名,破了自己2小时13分的记录,达标国际健将。

2019年,他的最后一场比赛是12月在广州的比赛。

这场比赛,他如果达标,我们整个冬训就主动了,就没什么压力了,就好练了。当时距离2020年6月的奥运会还有半年时间。

彭建华在2019年之前已经拿了亚洲越野跑锦标赛冠军,全国田径锦标赛5000米、10000米冠军,马拉松第3名,还入选了亚运会,参加了钻石联赛、世界田径锦标赛,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如果广州马拉松赛他能跑进2小时10分,还会有10万元奖金。他那时候穷,什么都没有。但是我说:“别想着去拿这10万元,不是什么钱都能拿的。你的目标是2小时11分30秒,你现在已经具备了2小时10分左右的水平,但要稳一点,跑2小时11分30秒就行了。”

结果,广州的这场马拉松赛他跑了2小时9分58秒,奥运达标。

此次奥运达标后他就直接去国家队了。

问:从2020年到2021年,这一年彭建华的进步非常大吧?

答:他从跟我到今天都是这样,除了柏林失败外,他成绩一直没掉过,每场比赛都有PB(个人最好成绩,personalrecord,编者注),多少而已。2020年,在南京马拉松赛上,他跑了个2小时8分50秒。

问: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会想些什么呢?您觉得他们应该想什么?会想如何分配速度、体能吗?

答:优秀运动员有很强的意志、毅力,坚信自己行,很专一,能把握速度,不管对手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