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杰刚访谈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长跑这项运动的?
答:我真正从事中长跑项目应该是1986年进入思茅少体校以后。其实从小学到中学阶段,我对各种运动项目都很喜欢,可能在跑步这方面要比别人强一点。
问:您都参加了哪些大型比赛呢?
答:我第一次参加的大型比赛是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的马拉松比赛。
1994年春季的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我拿了第3名。
后面我们又参加了中日友好长城马拉松接力赛,杨国才我们几个代表云南队拿了团体第3名。
问:当时云南中长跑在全国是什么水平?
答:挺强的,当时张国伟、吴吉昌都是全国前几名的水平。
他们这一拨老队员陪着我们到最后的就是吴吉昌、高军海。吴吉昌后来是我们省障碍队的主教练,他带的队员也挺优秀的。
第七届全运会的时候张国伟因跟腱受伤,当时已经下队了。
那个年代,运运员的运动损伤特别多。
问:运动损伤和训练有关吗?
答:有一定关系,那时候的训练方法是“三从一大”。
但我觉得当时可能主要是后勤服务保障有问题,装备不足,运动饮料也是个弱项。
第七届全运会后,我的跟腱也出了问题,和训练方法不当有一定关系。我们那一代运动员好多都在跟腱上出了问题。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你们那一代跟腱出问题会这么频繁?
答:我们当时训练后恢复就是踩一下、按一下,现在我就觉得训练前的拉伸和训练后的放松作用一样大。
那时候,训练前好像不会做更多的热身动作,对预防损伤做得不够好。
以前的竞走运动员最多的损伤是胃出血、尿血;中长跑的则容易出现跟腱、髌骨关节等损伤,也容易出现关节、肌腱方面的问题。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装备水平的提高,运动损伤逐步在减少。
问:你们在大型比赛压力下的训练安排是什么样的?
答:好像我们的压力也不是那么大。随着年龄增长,运运员心理素质也逐渐提高,重点是训练方法的改革,这些都起了很大作用。
当时训练强度不是太大,但训练的效果很好。苏仁文指导带我们,用的是“十周训练法”,讲求的是能战能用。
现在我们对业余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有所改变,目的也是要做到这一点。
对业余运动员我们最主要的是基础训练,目标是向省一级专业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我们关心的是基础耐力、基础力量等数值,而不是专业性。
问:您了解的省级专业运动队的训练是什么样的状况?
答:现在省队在训练前后的准备与恢复做得挺多。训练前必须预热、慢跑,各种拉伸要做到位,然后才能进入训练。训练结束后,又得拉伸,这样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用处。
苏文仁教练的“十周训练法”我们现在还在用。
问:您是哪一年退役的?
答:是1997年,原来我还准备参加八运会,但因为跟腱恢复不了,就提前下队了,然后回到普洱市,进了普洱市体育职业中学。
普洱市体育职业中学前身是普洱市少体校,属于搞竞技项目的一个学校。现在云南地州市的体育职业学校有几所,普洱、文山、曲靖、玉溪,当年的好多学校现在都合并了。当然,因为体育行业的特殊性,现在还有单列的。我们普洱市体育职业中学目前属于单列自主办学。
问:运动员存在成才率问题,他们的退路怎么办?
答:这是个大问题。总的来说国家政策挺好的,但是各个地区对运动员的安置不一样。拿到省运会冠军的优秀运动员,好多地州市能安排就业;有的地州市,拿到冠军后还要读书,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才安排就业。运动员体育上要拿到冠军,还要在文化上有相应的成绩。
搞竞技体育的,一般语言表述能力不行,但实操没问题。科班运动员,接受的学校教育要更好一点,从语言到身体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可能更优秀。优秀的专业运动员执教,能够带出好的运动员,但在参与考试方面,就不如科班院校出来的,但也能从事教育性工作。
问:家长现在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体校来?会不会有顾虑?
答:大城市可能好一点,大城市的小孩有什么天赋、特长,如体育、钢琴、美术,家长都能够无条件支持。
山区这方面的优势在减弱。家长就觉得读书是第一位的,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好多运动成绩也比较好,但基本都不愿从事竞技体育项目。
其实,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爱学习的人不一定优秀,体育人才把竞技能力发挥到最强也能很优秀。
以云南省中长跑、竞走为例,省队的中长跑运动员不超过100个,而且是很多年积累下来的。一个运动员可能要练好些年,这100个运动员里能够成功的也很少。
我们云南16个地州市,每个地方每年能送一个运动员进省队就算很不错了,在省队能出成绩的就更少了。
选材就像考大学,只能看某人在这方面有没有天赋。之后还要通过专业训练,通过他自己对毅力耐力的锻炼,通过自我管理,才会走向成功。
问:把一个孩子从学校送到体校,一步步培养成为省队甚至国家队队员,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吗?
答:有体育类的教授专门给我们讲过运动选材,但那套理论再好,实际中也操作不了。
我敢这样说,省队教练在初级选材方面没有地州市教练好。省队教练看到的都是最优秀的,都是我们地州市教练到各级乡镇学校里挑选出来的,是通过训练筛选出来的。
初级选材挺难的。我觉得,经验在初级选材中很关键。科学选材是看各种指标,但哪来的时间、经费,做长时间、大量的复杂数据监测呢?我们一年当中就只有个把月的时间把优秀的运动苗子选到学校来,人家能够配合你就已经不错了。
一个学校上千人,把符合年龄要求的挑出来,然后就在那里观察。先看身体形态是不是符合项目条件,然后再挑出来测试。测试和搞科研差不多,但达不到很精细。
比如第一步,从外观来选,看被选者是否符合项目的身体形态要求;之后要把外衣外裤脱了,检查跟腱、膝关节、踝关节;然后再做一些简单的测试,比如耐力、爆发力和心率测试,看快跑、慢跑后的恢复情况。
接下来,让这个队员保留学籍,把他(她)带去集训,能够适应的就留下,适应不了的就退回给学校。
现在体教融合最好的一点就是能统一协调。以前体育局、教育局分开的时候,进学校还得写申请、写报告,协调各方,手续很多。现在变成一个单位了,只要主管领导发个函、发个通知,我们就可以招生选材了。
问:选中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训练和生活状态呢?
答:选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以体育为主,但他们也上文化课。我们学校是自主办学的,小学在外面借读,初中、高中自己办学,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职业教育。
有的地州市体校可能初高中还要借读。比如临沧体校自己没有能力办学,学生就要到其他学校借读。借读对运动员的发展来说不是太理想。
曲靖的体育成绩为什么下滑,就是因为教育局和体育局没有并到一起。
我们将来如果能并入普洱学院,成为运动系的话,情况会更好,招生、训练、学习各方面都会好一些。对学生来讲,这样也有更大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