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是一种责任

文化传承是一种责任

提起2008年的中国电影,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从某些方面来看似乎是不错的,几部大片的票房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过在这里,我个人认为,2008年的中国电影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完美,我们不应该为票房的成功而沾沾自喜。

总的来看,对于2008年的中国电影和动画,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启示。

首先,小成本也可以创造大效益。《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以600万元的投入创造了首轮上映8000万元的票房纪录(截至2009年2月9日),《功夫熊猫》的制作费大概是1.3亿美元,国内票房总计大概超过1.5亿元。从投资回报率,我们可以看到,要打胜仗,不一定非得飞机大炮,小米加步枪也一样能成。所以,我们电影人、动画人要自信,不应该盲目地追随和模仿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要走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的浮躁。2008年,中国的影院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档次,各种高档影院的硬件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其实这些都使得电影更加小众化了,看场电影更加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从票价到停车、吃饭等周边消费,可能看一部影片要花掉200元。这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讲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看电影并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也正是因为这种浮躁,部分电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把精力更多地花在了商业上,使得电影的文化底蕴没那么深厚,导致电影投资动辄就高不可攀。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贫富差距现状是多么明显,还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看不上电影,看不到优秀的动画电影。那么,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工具,电影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工作?为什么不能5元、2元一张电影票,让更多的人可以去看电影,可以通过电影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可以让文化通过电影得到广泛传播?在这里,我希望相关部门可以有所作为。

电影是有其商业运作的成分,但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电影的文化责任。一味发掘电影的商业潜质对电影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总有一天这些表面的东西会用尽。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电影的内在、文化的普及,不能只是片面强调它的娱乐效用。尤其作为电影的从业者,我们更有责任把握好电影的文化传承功用,避免电影的过度商品化。在这一点上,我们首先要做到真正尊重电影。

就我的专业来说,动画和电影一样,所承担的传承文化的责任也是一样重要。但目前动画也面临问题,浮躁的社会对知识的尊重还远远不够。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这样的成功只是偶然的必然,它只能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不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能形成一种局面。因为,我们现在的动画从业人员,一流的人员在国外或者国内一些比较大的公司做着三流的技术工作,二流、三流的人员反而在做一些原创动画的工作。这样的金字塔结构如果能够倒转过来,局面就会好得多。但是,这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对知识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一些公司如果敢于也有能力启用真正的人才,真正有心去开发这些人才的潜力去做一些原创的工作,那么动画创作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这些在根本上都属于文化意识。

总体来说,我们要树立一种意识,把电影和动画当作一门艺术,尊重这门艺术,意识到并且坚持其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效能。我们的电影和动画一定要走平民路线,要强调公益性,强调电影和动画作为艺术的成分。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电影人、动画人要用平视的目光,真正潜下心来,冷静地搞创作,把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我们民族的精神当作自己的责任。

(本文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