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诞生:天书奇谭艺术典藏》前言

《经典诞生:天书奇谭艺术典藏》前言

动画电影《天书奇谭》(1983)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二部宽银幕彩色动画长片,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人童年回忆中浓墨重彩的存在,而且在新生代年轻观众群中有着“经典国产动画佳作”之美誉。特别是在碎片化娱乐、快餐式审美盛行的眼球经济时代,经典老片“逆流而上”并“深入人心”,绝非昙花一现的个例与偶然,其打破时空隔阂而经久不衰的内因一定是根植于作品本身的特质。这种特质,依我个人之见,在于《天书奇谭》的创作团队在影片及创作过程中所建构的开放式、创新性的“对话”机制。

这里的对话可分两大维度来理解。第一维度的对话体现为民族意蕴与现代审美的并置交融,纷繁别致的造型、场景、服装、道具设计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民族艺术风韵与民间艺术元素。与此同时,在声音制作环节引入当时颇具先锋性的电子合成音响技术,不仅强化了特定情节点所传达给观众的情绪与感官体验,而且丰富了影片的视听表达,民族化的视听符号由此获得了现代化阐释空间。

第二维度的对话体现在老艺术家与青年创作者的通力合作上。影片主创人员均是在其专长领域能力卓群的艺术家,如导演王树忱和钱运达先生拥有非常深厚的美学功底与丰富的美术片创作经验;编剧包蕾不仅是国内著名儿童文学家,还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完成了多部家喻户晓的美术片剧本的创作……在主创团队的领导下,参与动画设计、脚本绘制、后期合成等环节的青年创作者同老一代艺术家交流意见、通力合作、精益求精,历时三年完成了影片的绘制工作。对于所有的参与者而言,创作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我本人作为动画创作者对此深有体会,在合作中进步与成长,对于创作者而言无疑是幸运且幸福的经历。

由此可见,所谓“对话”的过程正是在继承中创新的过程,对于当今的动画产业依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2021年7月,上海电影技术厂历时半年完成了《天书奇谭》原片的4K修复工作,通过大量的人工手动逐帧修复工作,最终还原出最接近原始创作的色彩,并将从胶片拷贝上翻录下来的单声道光学声源进行了优化处理,让观众在真正意义上跨越近30年的时空看到了《天书奇谭》最原本,甚至高于原本的样貌。本书作为《天书奇谭》的艺术设计稿,记载了影片从文字脚本到影像成片的创作全程,收录了大量宝贵的创作手稿与主创访谈,以及数字时代重制版的4K修复高精制作工艺,内容呈现丰富翔实而不失鲜活灵动,无论是对于动画爱好者、创作者或者研究者而言,都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与学习价值。愿老一代“中国动画学派”的艺术精神与创作理念能够激励并启发活跃于动画艺术一线的创作者,以本民族艺术瑰宝为创作根基,在动画创作中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与共生,引领中国动画迈入新篇章,走向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