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中国动画学派”血脉

延续“中国动画学派”血脉

截至2019年12月6日,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达600亿元,比2018年提前了24天。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电影票房全球增长速度最快。

综观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0名电影,有8部国产片在列。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则是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简称《哪吒》)。在档期延长的情况下,《哪吒》票房位列榜首,稳居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史冠军席位,同时是中国电影总票房的第2名,紧追《战狼Ⅱ》。但是,我们依然不能仅仅通过一部动画电影“一边倒”似的评价来看待整个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现状,而是应该更加理性地分析,《哪吒》的票房背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与特殊性。目前,我国动画行业存在诸多发展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需要正视,动画行业整体的投入与收益仍然不成正比。截至2019年12月,动画电影票房排行榜前5名仅有一部是国产动画电影。在快速发展车道上,能够盈利的原创动画公司仍然少之又少。

作为第32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的评委,我对2019年入围动画电影进行评审时发现,参评作品多数缺乏中国传统民族风格,从内容到形式更多是模仿日本与美国的动画风格。我们需要看到国内动画行业发展背后可能存在的不足,那就是如今的中国动画电影还流淌着“中国动画学派”的血脉吗?

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票房的支撑。但是,“唯票房论”也正在给中国电影带来不容小觑的危害。以票房评判电影的品质,这将导致我们忽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核。

精神内核:寓教于乐的内容与真善美的主题

1956年,时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的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中国动画开启了“中国动画学派”的创作探索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动画学派”成为一张递交给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其经典作品体现了别具一格的东方美学,蜚声海外。

“文以载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张,“寓教于乐”是“中国动画学派”的时代命题。与其他的电影有所不同,动画电影在考虑观众喜好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我们的孩子需要看到什么样的动画电影?我们希望孩子看到什么样的动画电影?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真善美”主题需要动画工作者以中国观众尤其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来呈现。昔日,“中国动画学派”的经典作品大多改编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文学小说。《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动画影片中出现的孙悟空形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民族英雄”。尽管《西游记》原著小说中的孙悟空带有妖魔化的性格特质,但这个东方英雄形象通过动画呈现的是充满童真与正义感的精神内核,传达的是“真善美”的故事主题。在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这一形象根据时代需求进行了“演变”,但不变的是给观众展现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韵。

动画作品体现中国风格是“中国动画学派”的重要创作观念。中国动画开山鼻祖万籁鸣先生在1986年出版的《我与孙悟空》一书中提道:“美术片走民族化道路,是关系到我国美术电影艺术是否能跻身于世界美术电影之林的大问题。”当下,“中国动画学派”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坚持走中国民族化道路,为中国文化事业和电影文化产业作出了贡献。

技术革新:运用最前沿技术呈现民族特色

一直以来,中国动画美学体系构建与动画技术的革新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电脑技术的发展轨迹勾勒着动画艺术的发展史。2018年12月28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及相关团队联合摄制的8K水墨动画《秋实》在北京首映。这是一部由最前沿技术与动画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中国水墨动画,也是对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美学探索。

从动画视听语言的层面分析,“中国动画学派”的水墨动画艺术短片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但是由于传统胶片拍摄等技术因素的限制,水墨动画还无法自由地表达镜头语言的多变性,大多数水墨动画作品中仅采用了少量、简单的运动镜头,而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得到细腻的刻画。

如何运用新技术进行创作并使其良性发展,对于创作者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中国首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由于当时摄制使用传统胶片技术,成本高、投入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惜以举国之力投入创作,最终成就这部经典之作。

《秋实》制作团队在模型精度、渲染手法等方面对中国风与8K图像显示的融合进行实验,力争将水墨绘画与最前沿科技相融合,为中国动画电影在新的图像显示领域的技术突破开创先河。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当时“中国动画学派”的研创之路没有继续走下去?如今,这正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摆脱的困境。当时的“中国动画学派”与市场脱离,高额的成本使水墨动画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电影制片厂进行体制改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由“计划生产”转变为“自负盈亏”的模式,这直接暴露了曾经的作品存在制片成本高与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

守正创新:通过动画电影讲述属于中国人的故事

2017年以来,国内电影理论界提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口号,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电影。这要求国内电影人创作出体现东方审美价值的故事。此时的东方审美价值是一种民族自信与文化强国的文化价值输出,中国动画亦是如此。

守正是根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动画电影讲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有些电影工作者只是盲目跟风效仿外国大片,而忽略了中国观众对一些外国电影讲故事的方式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也是近些年众多合拍电影票房成绩“不温不火”的重要原因。

创新是源泉。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中,动画电影相比于其他电影而言,拥有更高的投资风险与更昂贵的制作成本。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实现从文化自强走向文化自信,创作出内容优质的电影作品,展现与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创作“高原”走向“高峰”之作,戒骄戒躁,以时代需求为创作出发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构建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过程中,动画人才培养是关键中的关键,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端人才与领军人物,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进行前沿技术的革新,在正本清源的道路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的创作中实现新作为。

(本文发表于《商学院》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