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电影:电影游戏化,游戏电影化
下一代电影:电影游戏化,游戏电影化
未来的电影会是什么样?
我认为未来的电影会有两个重大变化。第一个重大变化是诞生数字明星,即虚拟明星,不是现实中的明星,而是诸如《功夫熊猫》中的阿宝等。20世纪30年代的白雪公主可以说就是虚拟明星,《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也是。但是,今后我们提到的数字虚拟明星,跟这些还不一样。传统的虚拟明星是通过大量的手工作业完成的,未来的数字虚拟明星则依赖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同时,数字虚拟明星更有生命力,它的复制、开发、延展设计会更方便,受众的年龄段也扩大。原来的虚拟明星如米老鼠、唐老鸭等,受众的年龄段相对偏低,而现如今《阿凡达》《功夫熊猫》中的数字明星,其市场空间、创作空间、受众空间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数字明星有几个特点:
其一,它是无中生有的。
其二,可以把人类的好奇心发挥到极致,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数字技术做不到的,因此,它赋予了人们更加愉悦的感觉。
其三,它物美价廉,不会因为成了名,身价就无限制地上涨。
其四,它没有现实中某些大明星的弱点,可以没有绯闻,可以不衰老,可以永生,等等。
未来电影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我提出的交互式电影,即第三代电影。第一代电影是黑白默片,第二代电影是有声彩色电影。第三代电影,形象地说,就是电影游戏化,游戏电影化。
为什么说电影游戏化?玩家、操作者可以参与到情节中去,这是游戏的特征。电影游戏化的思路是请观众来参与甚至左右电影情节的发展。而游戏电影化,就是把参与感、互动感很强的游戏娱乐形式变成更加赏心悦目的大画面,画面更美,声音更震撼,如现在的电影出现了全景声,将近六七十个喇叭在你的周围,不是原来所谓高级的5.1声道,只有六七个喇叭,而是十倍的喇叭,更加震撼。
但是,为什么它还是电影而不是游戏呢?因为它还是一块银幕,不像游戏那样每个人一块银幕,是很多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仪式,即看完电影。变化的是,一个故事有N个可能的结尾。那么靠什么来确定哪个才是“真正”的结尾?少数服从多数。可能有两个的结尾,也可能有三四个或者更多的可能,但是在现场几百个人观看的还是一个结尾,它只是A或B或C。这是不能改变的电影的仪式感。电影发展了100年,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形式和商业模式,这些东西还是要保持下去的。如果失去了这些,比如100个人能选100个结尾的话,那就不是电影了,是纯粹的游戏了。
再说,如果是按照游戏的模式,“观众”可能会玩1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游戏商就是要让玩家玩更长的时间来赚钱。而电影不是,电影需要在一个半小时,或者1个小时,甚至20分钟的时间段里讲述故事。时长20分钟就可以叫作电影,但它不是微电影。微电影仅仅在网络上播放,因为受流量技术的限制。事实上,微电影的显示效果较差,因为手机屏幕的显示效果达不到2K即2000线,基本上是500线、600线。所以在手机上播放的不是真正的电影,电影是必须放在大的银幕上观看的。有人也许会说现在电视的显示效果也能达到2000线,但是电影已经达到8K即8000线了,每秒钟可以拍摄近1万帧,完全可以看到一根汗毛在起伏。当然,现在的放映条件还达不到。巨幕电影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就因为它是4000线。一般电影院大多是2000线。
用交互式电影左右电影格局
电影发展了100多年,目前是美国,甚至可以说是好莱坞在左右着这个行业的格局,我希望未来的50年,我不说100年,应该是中国人来左右格局。
所以,我提出我们要对整个电影行业进行顶层设计。要设计两个(顶层),一个给电影创作者设计的明星,即数字明星,因为现在明星片酬占整个电影投资的一半了。另一个是给电影院线等,就是交互式电影。我们要创造一种模式,就是我前面说的交互式电影。
数字明星是我们给创作者提出的一种创作素材。原来选演员可能只能选那几个人,现在选演员可以不选任何一人,也能拍出电影来。交互式电影是我们来做平台,而平台是非常关键的。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各种项目的比赛,从而产生出冠亚军。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的平台是西方人发明的,传统电影模式也是西方人发明的,交互式电影是未来的电影运营模式,如果大家都按照这种模式去运营,那么话语权就是我们的,我们就可以去定投资分配比例。
现在,大家抱怨电影票价太贵,表面上看是票价贵,实际上是目前这种电影经营模式出现了问题。投资方最高只能拿到票房收入的45%,因而觉得投资电影的风险很大。但是,院线或者是相关部门,也都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如房租非常贵、要扶持更多的艺术片等。高票价看起来成了无解之题。
如果我们有一条全新的院线,可以让投资人拿到票房收入的65%,院线的房租又不那么贵,那么其中的矛盾就解决了。这就是我设想交互式电影的初衷。
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实验室、科研领域要寻找大突破,而不是简单地在一些创作手段上纠结。我以上所谈更多的是战略性的思考。
初尝试
我觉得美国人肯定也在思考这些问题,但是根据目前我看到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好莱坞八大厂[1]正如日中天,总不能让他们把厂房废了,把传统的摄影改掉,来按新的互动式电影做,那可能会有近10万人面临失业。我们现在是船小好掉头。
我已经开始实践,在一些动漫节上进行试运营,效果还不错。新东西要出来肯定很难,我在2009年时就已经产生了做交互式电影的想法,在2004年的时候开始筹备实验室。真正困难的是要在社会上找到企业来合作,实验室里主要做的是一些理论性的储备、研究。
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虚拟明星,如《兔侠传奇》中的兔侠。兔侠的原型是老北京的兔儿爷,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根据故事的情境、人物的性格、体型的特点进行了新设计。它带有丑角式的色彩,憨态可掬,力大无穷。俗话说善有善报,一个善良的人学功夫可以“不劳而获”,比如师傅直接把功力传递给兔侠,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兔侠并不帅气,但是可爱,比如他也会摔屁股墩,胖子摔屁股墩一定比瘦子好看。我们在设计动作时,就尽可能把它独有的特点表现出来,这就很容易引起共鸣。融合了多种要素,兔侠就有了喜感。
制作交互式电影可以用相机拍,也可以用摄影机拍,技术都是现有的、成熟的。原来的技术是1+2+3,而我把它们变成了乘法。比如原来用摄影机拍一个人,而这个人最后变成了一部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这就是1+1。我所谓的乘法,是用摄影机加上数字明星制作出片子,通过三维的播放平台播放。一些芯片,再加上传统的投影仪,就变成了第三代电影的播放器。这不是传统的放映机,是我们全新的放映机。电影播放到一定的时候,通过观众座椅上的互动器,电影的走向可以发生变化。座椅的改造其实很简单,就是里边一根线,连接到主机的芯片上。
最近两年,我们会推一些片子,实验性质的播放场所现在是位于福建和山东,北京的实验性播放场所也在筹备中。
2012年,我们的电影数据不太好看,总体实现了增长,但是美国的影片数量在增长,国产电影的数量在下降。国产电影首次跌破了45%的份额,55%是外来片,以美国片为主,而以前国产片的份额能达到55%—60%。在印度,美国电影很难突破15%的份额,85%还是印度电影,即宝莱坞电影。印度的经验告诉我们,第三世界可以有自己的模式。面对美国电影的冲击,一方面电影人要警醒,要认真去拍电影;另一方面相关的主管部门要更好地提供政策方面的扶持。
我在电影行业这么多年,没有一直躲在小楼成一统,一直在密切了解电影行业的发展。我比较中立,听发行公司的人讲,听制片公司的人讲,听周边围绕着两个行业生存的公司讲,了解得比较清楚,因而对于如何破解难题有了上面这些思考。
(本文发表于《大学生》2013-04-01)
[1] 张红军. 论高科技对电影文化的影响[J]. 艺术广角,2001(5):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