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技术革新,电影艺术之路在何方
面对技术革新,电影艺术之路在何方
纵观世界电影史,如同翻阅一部电影技术史,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影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推动着电影艺术发生一次新的变革。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再到IMAX(Image Maximum,巨幕电影)和3D,电影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从“视觉暂留”连续活动影像原理到色差原理,从传统胶片到数字拍摄,电影拍摄和放映设备的发明和改进,特别是数字技术在电影上的应用,不断扩展了电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为电影艺术家们的想象力插上翱翔的翅膀。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如此紧密,如何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面对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将如何发展?……这些问题让每一位电影人陷入思考中。
一、技术发展是艺术实现的基础
电影技术是电影艺术家用影像来实现构想世界的基础,特技制作是电影制作中一个重要环节,电影特技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而诞生。电影特技史上最著名的发明家是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他于1902年拍摄的影片《月球旅行记》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1968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达到了传统特技制作的顶峰。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电影制作领域。从机械控制到CG(Computer Graphics)技术的使用,一步步形成今天特技制作的格局。[1]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领先的技术,电影经过百年磨砺,现今已向数字化发展。1999年,当《星球大战前传Ⅰ:幽灵的威胁》在美国首次进行数字商业放映后,数字电影的历史元年从此确定。可以说,电影不景气的“风水”在数媒时代又转了回来。数字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变革。钱学森先生曾经对电影中电脑技术的运用进行过准确的预测:“有了剧作家写的电影剧本,就能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光电技术、声电技术,制造出电影来。开始时也许是电子计算机只造背景,人物动作还是真人演员扮演,然后综合成片子。也许最后真人拍摄的部分逐渐减少,主要是电子计算机造电影了。” [2]
在数字特技发展之初,数字技术主要被用来制造背景和删除画面中不需要的影像,或者为剧情服务而修改影像。这些技术手段依然被广泛应用在现代电影中,带给观众富有真实感的影像。《深渊》中的外星人美丽优雅且善于改变形态,从这部影片开始,具有真实感的3D计算机图形技术开始形成。《阿甘正传》中,通过“数字截肢”,丹中尉被塑造成了一位被战争夺去双腿的老兵。通过对历史纪录片素材进行局部的抠像、合成,并对演员实施“换头术”,实现了影片中阿甘接受三任美国总统的接见。《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中,由数字制作的史密斯的脸在拳头的打击下扭曲变形,夸张而真实。《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伏地魔的形象经过“数字化妆”处理去掉演员的鼻子,即使人脸表情丰富,画面却没有一丝不自然。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的运用由最初的“修改完善”功能,转变成“直接创作影像角色”的功能。《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不是实物拍摄的,却真实可信而让人震撼。在现代电影中,“真实的虚构物”已经越来越多,除了恐龙,还有《终结者》中的T-1000型金属机器人;《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中史密斯的多个虚拟克隆人,高难度打斗场面中使用3D和CG技术制作的史密斯和尼奥;《指环王》中的猛犸战象、半兽人;《哥斯拉》中变异后的巨蜥;等等。这些通过数字技术制作的虚拟角色,在制作过程中大量参考现实中同类型实体的真实信息,同时遵循观众的视听经验。所有模拟数据都依据于真实的实体信息,最终通过技术手段让不可能存在的虚构物变成真实的影像。
二、技术的发展带来创作理念的革新
而今,数字技术已使“拍摄”不再成为电影创作的必要条件,没有拍摄实体,电影制作者同样能制作出令人信服的“真实”影像。数字技术不仅为传统电影开拓了新的舞台,同时给传统电影带来创作理念上的冲击。2009年,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阿凡达》成为新的全球最高票房纪录的创造者。《阿凡达》席卷全球的巨大影响力,让电影业的风向标坚定地指向了3D电影,也掀起了一场电影理念革命性的思考。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完全虚拟化的人物不断出现。数字技术已经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一部影片可以不需要任何演员、任何道具甚至任何真实环境,一切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来制作完成。
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曾说:“3D技术的应用不仅是电影制作水平的一种进步,也能使电影的内容更加丰富。不可否认的是,就连卡梅隆也因为现在观众对传统电影的认可度要远高于3D电影,而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制约。如果我们都从3D电影的角度出发去构思电影,我想那会是一种很不相同的情况。”[3]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3D立体技术的应用,让电影艺术家开始从技术的角度和观众的认可度来思考电影创作本体。不仅如此,电影完全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彻底改变观众的欣赏方式。观众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观赏影片,而影片的情节也可以是非线性发展的,并且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情节发展。这种观众参与式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第三代数字互动立体电影。
第一代黑白无声电影开创了电影工业的基础,第二代彩色有声电影完善了电影视听艺术,推动了电影纪实美学等创作理论的发展,第三代数字互动立体电影则完全解放了观众的思想。第三代电影是新时代计算机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同时拥有数字、互动以及立体三个突出特征,它最大的突破在于从以往封闭的导演个体创作时空向完全开放的观众自由选择时空发展,进而解放观众的思想和视野,让他们更自由地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的梦想世界。数字互动立体电影是在现代计算机数字图像技术、数字互动控制技术、数字立体放映技术、云计算渲染技术四大科技成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电影互动播映体验系统。它有四个技术方面的典型特点:一是基于数字影像的生产技术,二是基于观众互动控制的即时互动及游戏技术,三是基于即时数字立体影像分离与成像的立体放映技术,四是基于云计算的即时渲染技术。相对于以往的常规电影而言,第三代电影最突出的特征是互动性,一种可以由观众自己来控制电影情节发展走向的主动交互式电影互控播映系统。影院的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多次互动参与,感受到不同的剧情走向与难以预知的不同的故事结局。由此可见,电影技术的革新在不断改变着传统电影的创作理念,为电影艺术家打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三、为技术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技术
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普遍运用,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摄影影像为主体的传统电影形态被超越,电影本体特征有所改变,巴赞赖以立论的物质基础有所变化,电影的美学阐释亦需随之调整,最终不得不让人们重新思考电影本体。在数字技术面前,“现实”是可以“虚拟”的,一切都是可以复制的,世界由“物”退到物的影像。可以说,数字技术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逐渐改变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让越来越多的电影艺术家将目光投向新兴的电影表现形式,并产生“为技术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技术”的创作困惑。为此,如何正确看待电影技术在电影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阿凡达》带来的3D电影热潮席卷全球电影市场,似乎每一部新片都有制作成3D电影的可能性。其实,电影就是讲一个人际关系的故事,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想好里面的东西。什么是里面的东西,其实就是电影所传达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思想。康定斯基就曾说过:“精神生活——艺术属于精神生活,并且是其最强有力的因素之一——是一种复杂的、明确和容易解释的向前向上的运动。这个运动是经验的运动。它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归根结底,它紧紧把握同样的内在思想和意图。[4]”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表现手段就是科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科技,不同的科技手段必然对应不同的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电影艺术,科技的发展为电影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技术与艺术的冲突,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与电影艺术的一次结构调整。电影艺术应当因科技的发展而更加明确自己“为内心服务”的使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完成对物质文化的超越。 [5]
电影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或反思,对于电影创作而言,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更不能为讨好观众而盲目选择技术。很多人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陷入“技术追风”的怪圈,认为只要运用最新的技术就能赢得票房。一部分电影创作者认为现在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简单地按照观众已经“好莱坞化”的口味,认为用模仿甚至抄袭好莱坞大片把观众“喂饱”了就是成功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结果导致电影创作者不再创作具有一定自我艺术内涵的电影,而是一味地追求数量和形式,盲目地把观众“喂饱”。但是,“吃饱”不代表有“营养”。
追逐于最新的电影技术,认为观众喜好新形式的电影,而刻意运用新技术来博取观众喜欢,恰恰是不尊重观众,更迷失了电影艺术的创作本质。我国有着巨大的受众群体和极具个性的社会、文化及地理特征,而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模式的大片有其繁荣于大中城市的独特地理及文化优势。虽然我国票房已超过百亿,但大部分来自大中城市的电影消费,而我国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乡镇及中小城市,这些地方更具中国特色,而且市场前景极其广阔。若从技术、艺术和理论上全方位着手深入研究,开发适宜我国国情的电影技术,创作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那么我国电影产业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电影之路。
所以,“电影技术既是电影进步发展的基础,又是电影创作的有力工具和手段。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电影艺术的创新、发展的需求,促使电影技术不断进步,反之,电影科技的发展则不断丰富着电影艺术的创作手段,使电影艺术家的种种奇思妙想变成现实”。数字技术为电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可能性和创作空间,不仅实现了电影艺术的划时代变革,而且改变了观众的观影思维和消费观念,创新了电影语言和电影理念,赋予了电影理论在新技术语境中的新含义,更激发了电影人对于技术与艺术两者关系的探索。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字电影逐渐替代胶片电影,数字角色逐渐成为虚拟的真实,我们又一次迎来了电影发展的好时机,同样面临着新时期的挑战。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给每一个电影艺术家带来平等创作的机会。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在技术与艺术面前,我们需要进行冷静而全面的思考。若一味被动接受好莱坞电影,而不敢于抓住机遇,不敢于创新,则会故步自封。若我们能够充分认识数字技术带来的电影发展机遇,正确处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差距,怀揣希望,坚定信心,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电影强国梦将指日可待,中国电影复兴之路也将早日实现。
(本文发表于《艺术评论》2012-04-04)
[1]屠明非. 电影特技教程[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31.
[2]钱学森. 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86.
[3]穆德远. 数字时代的电影摄影[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63.
[4]康定斯基. 论艺术里的精神[M]. 吕澎,译.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32-33.
[5] 张红军. 论高科技对电影文化的影响[J]. 艺术广角,2001(5):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