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圣归来》九亿票房的背后
品读《大圣归来》九亿票房的背后
今年暑假,一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简称《大圣归来》)火爆全国,截至目前票房已突破9亿元,成为目前国内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对此,腾讯动漫特别采访了国内著名动画评论家孙立军先生,请他来谈一下对于“《大圣归来》热”的解读。
问题1:您认为《大圣归来》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
孙立军(以下简称“孙”):这个很难回答,它的成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正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的热播,偶然性和必然性其实都存在,甚至《大圣归来》的创作团队都没有想到能这么成功。
腾讯动漫(以下简称“腾”):从对其创作团队的采访来看,确实是这样。
孙:为什么说它的成功是必然的呢?因为作品本身就很好,又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档期,再加上其他的各种时机,还有网上营销做得比较好,等等。此外,现在银幕数量的剧增也是催生高票房的一个重要因素。10年前,银幕数只有一两万块,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成绩?
问题2:您觉得《大圣归来》的成功对整个中国动画产业有什么影响?
孙:我觉得从长远来讲,整体影响并不大。中国动画的发展必然会是这样。10年前,我做了第一部《小兵张嘎》,虽然没有上映,但已经说明除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有更多的制片公司、民营公司都可以做动画片。
腾:您的意思是指,一家公司的成功对整个动画行业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孙:对。而且,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只要票房好,大家就认为它成功了。我觉得这种想法太片面了,它并没有推动整个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现在的市场环境科学不科学、规范不规范?如果一部电影票房不错,那么其他电影都要为它开绿灯,延长它的密钥期等,这些其实从市场化来讲是不应该的。
问题3:《大圣归来》火了后,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给予了表扬,您对此怎么看?
孙:我希望表扬的不是这一部影片,更应该表扬的是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有原创精神的团队。这部影片的成功并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部影片所带动的,其实是源于10多年来整个动画行业各个环节的努力,是多少人的累积,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才有今天的成绩),仅仅表扬它其实是不够的。
问题4:对于再次翻拍“西游记”这个题材带来的成功,有观点认为国内关于动画题材的选择一直在炒冷饭,拿不出一个真正属于民族的又有创新性的东西,您怎么看?
孙:确实是有这方面的感觉。从优势上来说,我们本身有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有这么多积淀和素材。但忧虑的是,大家还是只盯着这些。我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文化的时尚化”。如果我们解决不了文化的时尚化,那就很难对中国动画产生引领作用。所以,我还是更喜欢看到有真正创新精神的作品。
问题5:在您看来,国产动画应该怎么走?达成什么目标才算是整个国产动画领域的一种进步和提升?
孙:动画和动画产业是两个概念,动画是围绕动画作品本身来谈,而动画产业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动画这个产品。
第一,从动画的角度来讲,一部优秀动画作品的出现是动画电影工业成熟的标志。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大圣归来》等优秀作品,只有多涌现出几家具备了良性创作生产能力的公司,才能证明中国动画业整体是发展的,(具备)成熟性或者说稳定性,比如皮克斯和梦工厂。既然它是一个制片机构,就必须具备优秀作品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不能七八年出一个,又过了两三年再出一个,那说明创作团队、市场运作、策划能力、艺术品质等方面都不稳定。如果只有第一代,没有第二代和第三代,那么这个工厂就不具备百年老店的资质。
第二,我更看重受众的问题。我们的受众是由日本、美国动画培养起来的消费群体,所以我希望在市场培育方面能够做长久的规划,让12岁以下的小观众也能够早一点儿看到优秀的国产动画。那样一来,等到他们成人以后,或者说真正成为消费者的时候,他们会去消费我们自己的原创动画。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谈原汁原味的原创也是不现实的,口味的培养,消费群体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动画片是最具“国际象”的,是国界最不明确的。与都是黄皮肤、黄面孔的中国故事片相比,动画片中的形象就很容易国际化。如何面对未来的国际化,向国际市场推广中国的动画作品,也是中国动画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的作品要学会走出去,走得出去自然就是中国特色了。如果没走出去,那说明在视野、题材、能力等方面和世界一流的动画还有很大差距。
第四,我们的政策要有所改变,比如产业链的人才稳定性。我以前说过,动画创作人都是忙起来天天加班,闲起来就心空空的,面临着无法养活家人的窘境。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一些针对创意人才的政策,比如个人所得税减免、个人评定、原创企业减免税,而不仅仅是减免个人或企业的所得税。因为他们的收入不稳定,可能上半年收入了10万元,下半年却一分钱没有。还有,做后续产品开发的企业面临着物流、打击盗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我们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政策。
腾:感谢孙立军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文源于腾讯动漫官方网站201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