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忽略了动画是一种文化
我们忽略了动画是一种文化
改革开放前,动画创作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创作最好的动画片,不用太多地考虑市场。我们通常讲艺术是需要雕琢的,就像再好的玉也需要雕琢一样。所以,一部好的动画片同样是需要创作者付出心血的。
现在,作品的好坏都是靠钱来衡量的,比如收视率高才认为这个作品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又存在问题。简单靠收视率来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其实是不客观或者不全面的。比如经典的文化作品,有些是靠一个人一生去体验、学习和了解,才能够掌握到精髓的。在当前泛娱乐的状态下,似乎大家感觉开心就好。但开心的背后是什么?之所以近些年动画片的整体创作处于下滑的趋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心态问题。我们忽略了动画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我们很急迫地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动画片吸引人、启发人、影响人。
以前,我们常说寓教于乐,赋予了动画片更多教育性质。其实,动画片是启蒙性质的,因为大多数是孩子在看。我个人觉得,教育性质不是不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真正地领会寓教于乐。其实,美国、日本的动画片也有其教育性。
动画的背后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
我经常讲,认识一个人,不仅仅要看他的正面,更应该学会看他的背面。作为动画专业的老师,或者说作为一个动画创作者,我于1984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的就是动画专业。那时,我们班拥有中国第一位动画方面的外教。这个外教是哪个国家的人呢?日本。算起来,我认为我们可能是第一代对日本动画或者漫画有情感的中国人。但是,盲目地把日本动画、漫画推崇到非常高的高度,就失去了我刚才讲的文化的意义。我并不是说反对日本的动画或者漫画,我觉得动画的背后不仅仅是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其实它具有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功能,媒体也好,受众也好,都要看到这一点。
现今回首,昔日的“中国动画学派”也好,国外优秀的动画片也好,哪一个不具备说教功能呢?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铁臂阿童木》,都具有说教功能。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待这件事情。目前中国在校学习动画的人有数十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每年进入动画行业的人也有近十万。如果继续采用“拿来主义”,将美国、日本的动画用很少的钱甚至不用钱拿过来,占据国内市场,那么就意味着十万人中可能有九万九千人要面临失业。这是第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传播。要知道,我们国家的经济还不够发达、不够强盛,还有相当多的弱势群体,比如偏远地区的孩子。在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孩子们能够看到多少日本的动画,能看到多少美国的动画,又能看到多少他们真正想看的动画?很少很少。那些孩子同样渴望知识,渴望能够通过娱乐的方式学到一点儿美德也好,或者知识也好。对于给14岁之前未成年孩子看的东西,我们要慎重选择。
我曾经试图探讨这个话题,但遭到了网友的质疑。我对自己的女儿以及亲戚家的孩子做了调研,发现六七岁的孩子确实没有形成完好的世界观,无法评价动画种类的优劣,比如这个是水墨的、“中国动画学派”的动画,那个是高新技术制作的三维动画。对于孩子而言,动画就是好看、好玩。但他们所观看的一些动画作品却并不好看,也并不好玩。如一些地方电视台将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在学龄前时间段即17:30至18:30播出,然而这部动画在日本其实是给18岁到25岁的成年人看的。因此,中国动画曾经有过辉煌,在动画产业和经济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应该拿日本或者美国等任何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标准来评价中国动画现阶段的发展。文化是必须要讲的,不是无所谓的。
好动画:让孩子喜欢并留下记忆
每当思考这个问题时,我的思路总会变乱,为什么呢?在童年的时候,我很少有机会看到动画片。此后,又总以专业的角度去看待、评论动画片。对于我而言,能够让孩子喜欢并留下美好记忆的就是好动画片。比如强调情感、爱与助人为乐的《雪孩子》,小英雄式、惩恶扬善的《黑猫警长》,以及短小却精悍,能表现出哲理,画面并不复杂,代表了中国美学观点的《葫芦兄弟》《三个和尚》。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还有《渔童》那样的剪纸片,借鉴中国皮影风格的动画也有很多。从动画艺术的角度来讲,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艺术与非艺术是没办法借鉴的,好的艺术作品,其艺术性应藏在所谓的娱乐性之后,并不明显。动画片首先要讲求艺术性,但中国至今仍没有好的抑或是说缺少优秀的动画作品,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市场不成熟。在中国动画市场的发展历程中,许多环节没有匹配好,导致现如今创作原创动画的并非一流人才,可能是二流甚至三流人员。
一流的人才在干什么?一流的人才在做加工,包括外包工作。比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诸多优秀创作者南下深圳,加入韩国、美国、日本动画的创作中。市场化后,在人才方面,或者说在动画创作环境建设方面,国内并没有按照市场化的标准去做,原创动画制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报,这便是中国多年缺乏好动画作品的原因之一。若究其根源,在20世纪80年代初,动画行业与开矿、加工、玩具制造等行业相比,是相对滞后的,可以算作当时的边缘行业。而且,当时动画片不在电视上播出,是免费观看的,如农村的露天电影,即使是在影院播放,也算成加片。所以,早期的中国动画全是电影。
第二,动画行业缺乏真正的市场化环境。以我个人观点举例,全国拥有大小不一的四五十个基地,所有基地出台的动画扶持政策大都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为标准,即在中央电视台播多长时间,才能得到多少补贴。民营公司的压力比较紧迫,存在创作失败可能会导致公司倒闭的情形。民营公司冲动或盲目投入创作后,会发现创作动画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
缺乏原创性、领军式的人才
常有企业评价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只有文凭,没有能力,眼高手低。我在2004年曾谈过,高校不可能培养时下立刻可以使用的人,因为那个时代市场以加工业为主,而高校以培养原创型人才为本。原创型人才在高校学习期间需要积累非常丰厚的知识与经验,当他走向工作岗位时,需要两到三年的磨合才能适应相应的工作。而大部分企业要求的人才是毕业即可为公司赚钱,这便误解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但是,时下存在一个问题,许多高校在没有师资和办学条件的情况下,没有经过论证,就开设了动画专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并未考虑四年后市场是否需要这一方向的人,将动画行业看得过于简单了。与其他行业一样,动画行业也需要领军式人才,即“大师”。动画行业也需要像张艺谋这样优秀的艺术家,但是现今原创的、优秀的、领军式的人才非常缺乏。
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在校学习动画专业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时是动画年产量第一的国家。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需要有规划性,因为人才培养与生产产品不同,产品有其生产周期,如制作一个杯子,设计的时候,离推向市场可能仅有一个月。但人才培养,本科四年加上社会实践两到三年,需要长达六七年的时间,并且到六至七年的时候,人才是否能真正发挥价值,其观念、认识与能力是否成熟,才能有所判定。这是领军式人才需要具有的意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将基础打好,同时需要秉持梦想。不懂创新、无法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无法成为精英人才。
2004年左右,中国的动画企业主打加工业。2004年以后,国内制作原创动画的企业有上千家。企业是否能做到尊重人才,又是否能够在人才身上有足够的投入呢?鲜少有企业愿意拿出利润的5%或10%投资到导演、原画、造型等前期策划人才身上。年轻人在入行两三年后,若无法得到支持,到第五年创造力就会下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对职业失去信心,即职业厌倦。职业厌倦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说是毁灭性打击,众多优秀动画人才改行就是因为这一点。
现在的在校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盲目选择了动画专业,其实动画是非常辛苦的行业,只有热爱动画、发自内心喜欢的人才能找到乐趣。如果仅仅将其视作挣钱工具,或者一个有脸面的行业,那么他就想错了。而且,这样的人不是少数。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理想,混迹在学校,再加上部分学校没有严格的专业考试,这样的毕业生制作的作品很难
成为优秀的作品。
国家投入资金是给行业信心
国务院要求文化部牵头十个部委对国产动画发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国家补贴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补贴给有产业开发能力、有前景、有好团队的企业,并非补贴到个人,或者具体到某一部片子上,除非是特别优秀的片子;其二,国家希望将资金投入基础环境建设,改造动画创作环境。
国家投资的其中一个目的是给予行业信心,改变原来的三不管——政府不管、市场不管、老板不管的状态,在宏观层面起到逐渐影响的作用。如近期北京电影学院承办了由文化部组织的高级编剧研修班,从全国挑选40余名知名编剧,年龄在二十七八到60岁不等。不同性别、地域、年龄的人因共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即使周六上课,晚上有讲座,也几乎不存在迟到现象。在课堂纪律方面,无论是公司老板,还是知名的创作者,既然选择了来校钻研,就必须当一个好学生,作为一名纯粹的学生。
黄金时段的限播是一个“浅水区”
“限播令”自2005年开始,在国内尤其是网络上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其中一部分人反对是由于失去了倒卖日本动画片的利益。电视限播的意义在于,17:00至21:00是14岁以下孩子的黄金时间,若将中国电视节目视作一个24小时开放的游泳池,那么“限播令”相当于在泳池中划分了浅水区。
今年4月,北京电影学院曾经派代表团去日本参观、学习和交流。日本的官员开玩笑地讲,是否能呼吁一下不要限播或者取消播放日本动画片?我向其解释了原因:第一,日本动画早期携带广告,甚至是免费送给中国播放的,当时中国动画年产量只有几百分钟,但市场需要几万分钟,因此在市场稀缺的情况下引进了日本动画,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对中国动画的今天会造成如此强的影响,也没有预料到动画、漫画、游戏是强大的产业。第二,早期有许多优秀的日本动画片,由于盗版的问题,出现了在孩子观看的时间段播放成人片的情况,因为当时的审查机构或者播出机构没有专人负责研究和检查。例如《蜡笔小新》本是给18—25岁的观众观看的,但在中国当作给孩子看的。曾经一个9岁的孩子模仿《蜡笔小新》中的情节,将母亲的衣服全剪了,可见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日本动画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中国动画目前正在发展阶段,关乎八九万人就业的问题,如果不限播,日本动画以远远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如一分钟几元钱,向中国输出,而中国国内制作的动画一分钟可能需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是一种文化倾销,是很可怕的事实。中国的成年人应该意识到孩子对于文化倾销没有足够的抵抗力,这也是我支持限播的理由。
成人可以去音像店租或购买动画DVD,同样可以观看享受。仅仅是将17:00至21:00这段时间留给孩子。此外,中国还有许多贫困区,现在有话语权的都是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中国的原创动画需要真正惠及不发达的地区,让那里的孩子也能享受看动画的乐趣。
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文化缺失
中国动画发展的瓶颈归根结底是文化缺失,继而带来了不实事求是的诚信问题。中国的动画产业需要从诚信开始,减少虚伪、浮夸的产物。动画的基础是惠及孩子,需要发展的是平民动画而非贵族动画,贵族动画所谓的活动、衍生品开发标准瞄准的都是日本和美国。但若对标美国与日本的标准,我们的动画发展历程和经验落后太多,因此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需要立足于平民动画,用少量的成本创造出能够使人享受动画乐趣的产品,薄利多销。
《功夫熊猫》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政府、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做出《功夫熊猫》这样的动画,这是有必要的,而且并不遥远。但动画产业并非仅靠一个《功夫熊猫》就能带动起来,需要推广与制作衍生品,小到一支笔、衣服上的一个商标。现实当中,许多动画形象被开发出来,并没有考虑到在日后会产生怎样的效益。
当一个影片成功热播后,国内普遍选择的是赶紧推出续集,开发衍生产品,但往往当续集创作出来,创意已经落伍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功夫熊猫》这样的影片,中国也能够拍出来,但需要将力量整合起来,学会将张开的手攥成拳头,将钱花在刀刃上。《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的拍摄,都有许多亚洲人的参与。这样的成功作品,其诞生的过程也是历练的过程,如前期创意、策划、中期制作、全球推广等。好东西的制作不仅仅限于影片本身,而是包括了前期、中期、后期的各个环节,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动画电影圆了我上北京电影学院时的梦
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毕业之后能够拍电影。我学的是动画,也希望可以拍电影,从专业特性看,就是动画电影。
我在拍摄电影时已经人到中年。一般人在三十而立时便应该有作品创作出来,但由于受中国动画的环境、制作工艺等客观条件影响,我在40岁时才有了机会,对我个人来讲,算是圆了毕业时的梦想。此外,这部影片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部由大学牵头拍摄,全部通过市场化运作的资金以及政府补贴制作而成的影片。
2005年拍摄而成的《小兵张嘎》实际是从1999年开始策划的,制作了6年,全国600余名年轻人参与。在《小兵张嘎》制作期间,我完整地带完了两届研究生,因此他们毕业时被开玩笑地称为“嘎子班”。这部影片的制作带来了三大影响。第一,结束了高校不仅仅在全国,乃至在美国、日本都没有拍成商业动画电影的历史。第二,《小兵张嘎》与《欢笑满屋》,一个是历史和现实主义题材的动画片,一个是贺岁片,二者是完全不同的题材和类型,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创新、试验。此外,电影的创作还包含了培养人才的目的,尝试将毕业生进入市场之后所需的两三年的磨合时间缩短至一年或一年半。第三,这部影片在试验能否在动画电影创作上进行与市场紧密相关的工作。如果成功,便可以向民营企业分享成功的经验。因此,《小兵张嘎》《欢笑满屋》《快乐奔跑》,还有计划中的《草原小英雄》,都是动画电影,标准的90分钟时长,每部影片都有后续的图书出版计划。这并非典型的产业操作模式,而是偏向研究型。如同医生给病人诊治,治好病后进行论证和总结,可以让更多人从中借鉴。这是非常宝贵的。
(本文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