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的电影学科建设创新思考

新文科背景下的电影学科建设创新思考

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重点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的全面提升,扎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自2018年起,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在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基,根据“高教大计、本科为本”的时代发展内涵,高等艺术院校和高等综合类院校所承担的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任务更为艰巨。

一、新文科背景下我国电影学学科的发展概括

1.电影学与新文科的共通性

电影艺术发展至今100余年,从黑白默片到有声彩色,再到当前呈现于大众眼前的数字化影像时代。其以思想观念为引领,技术与艺术互为促进。在这段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电影由最初的杂耍和记录功能发展到深入当前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确立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个可以容纳戏剧、音乐、摄影、绘画、文字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在本质上便与新文科有着天然的共通性。

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传统文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传统电影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本就并行不悖,而在当前的数字影像时代,二者更是浑然天成。从电影的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直到发行的各个领域和阶段,数字技术都如影随形,并在促进其创作工艺焕然一新、丰富其视听效果的同时,不断促进新的电影样式产生。以近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为例,巧妙的拍摄手法和别出心裁的构图背后,每每是凭借数字化的拍摄、三维虚拟技术的应用来表达感知和运动的空间。

2.我国电影学学科的发展概括

电影学本是聚焦于人文生活、社会文化、艺术传播媒介与影像相关范畴的一门学科,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呈现于国际电影院校和研究机构。我国电影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伴随电影艺术和高等院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确立了当前较为明确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即作为艺术学门类、“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重要学科,具备鲜明的自身特色。

综观我国当前设置电影学学科的高等院校,一类是以高等艺术类院校为主体的专业类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其电影学学科的特点在与专业衔接时,往往呈现出该院校特色专业的特色属性。同时,专业类院校的电影学学科往往匹配多个专业设置,如北京电影学院以电影学为总体导向,坚持电影专业特色,所开设的多个本科专业如表演、导演、文学、摄影、声音、美术、动画等涵盖了电影创作的全部流程,构建了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创作制作和史、论、评相交融,数字技术全面应用的电影专业体系,并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时以突出实践特色为抓手,确保复合型卓越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另一类是综合性大学,包括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学学科建设,依托其坚实的人文社科优势,在电影史论评方面和艺术美育教育方面建树突出。同时,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艺术研究机构也设有以电影学为核心导向的研究团队,对中国电影本体的整体脉络进行深入研究。

二、以本科为根,新文科背景下电影学的发展特性

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化了我国高等教育以本科教育为根本的发展道路。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一流专业”计划。在此背景下,“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提出,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以本科为根基、内涵式发展、协同创新的整体脉络。

1.艺术与技术衔接更为密切,电影艺术样态不断创新

新文科建设以全球科技革命为发展契机,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之时,着重强调新业态、新模式下数字技术对于现代教育、学科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推动作用。新文科建设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十分密切,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数字技术变革过程中对其各个环节产生的积极影响。新文科建设中的“新科技”不仅仅体现在创新学科方法,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对人文社科领域进行创新研究,更表现为在新文科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思想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碰撞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观感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改变,同时将成为促进新艺术样态产生的良好契机。而电影艺术与此不谋而合。

电影艺术从诞生之日起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每一次电影技术的进步都推动了电影艺术样态和创作观念的改变。当前,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地融入电影前期设计、中期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发行放映的各个环节。作为一门现代艺术,电影正可谓是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典型综合体。而正是由于此种特性,新文科建设下的电影学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特性,产生更为丰富的电影艺术样态和新的电影艺术形式,而与之相适应的电影教育和人才培养也必将应运而生。

2.专业交叉更为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明确

新文科建设的显著特性就是交叉融合,包括教育理念的交叉融合、学科发展之间的交叉融合、本土文化与国际人文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人才培养与时代匹配之间的交叉融合。适配新文科建设中跨学科的发展特性,电影学在专业建设方面同样更为注重交叉性和数字人文性,将打破原有壁垒,在交叉融合的创新驱动下,重塑电影学科与跨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讨相互之间的交叉关系,将学生培养与国家发展和时代发展有效融合,进一步完善电影艺术创新和电影技术应用的相关专业建设。

3.文化培育更为鲜明,文化传承更为显著

新文科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以文育人使命的具体践行。[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电影学的文化属性将更为突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电影承载着文化传播、价值观和审美观传承、社会意识形态彰显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电影发展,更需要我们坚守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表达,并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电影学发展,在指导思想、学术体系、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方面将更为突出文化培育的鲜明特色。

4.人才培养路径更为明确,厚基础与实践导向更为突出

新文科的建设导向将以需求为主体,从适应服务转向需求引领。[2]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需要创新教育理念,以服务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化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审美需要、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为主要驱动,在战略性、创新性、发展性三个方面均需进行突破。在电影学适配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等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理念将更为明确,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时,通识教育与实践导向相互融合的培养思路也将更为突出。

三、以本科为本,新文科背景下电影学建设的创新思考

高等教育的根本是本科教育,其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与开展,将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快完善现代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治理能力,同时将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内涵发展、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梯度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

1.观念革新、特色鲜明、差异发展、立德树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师应按照立德树人的目标去教,学生应按照立德树人的目标去做。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电影学学科发展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教书育人”进行创新发展。

同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电影学学科的“教”应该保持电影艺术本身的特色属性,并突出时代特色和国际视野。电影学本身具有强特色属性、厚时代印记、跨国际传播的重要特征。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一带一路”的开放格局中,高校的电影教育应不断革新观念,做好顶层设计。

由于各高校的定位属性不同,所以电影学的专业发展和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均有所差别。高校电影教育应实施差异化发展道路,尊重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高校在电影教育方面的不同特色,以服务社会为基本需求,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如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的艺术类院校需要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卓越艺术人才为核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探索完善电影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努力为电影强国建设提供一流的人才支撑。

2.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完善电影学专业设置

新文科背景下,电影学学科建设应依托其自身包容性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内涵属性,积极进行结构调整,进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一是进行艺术学门类下各相近学科间的融合补充,如与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一级学科进行交叉探索,进一步整合电影学学科的发展优势和创新方向。二是积极外延,在遵循电影学发展特性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其他学科门类,如文学类、工学类、管理学类等学科门类及其下辖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交叉建设,进一步匹配新时代新文科建设下电影学学科与国家战略和社会服务的发展需求。

同时,进一步完善好电影学专业体系建设。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以本为本”的总要求,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专业建设便是发展保障。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电影学专业建设,应积极探索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现代电影艺术创作需要的新兴电影相关专业建设,拓展电影学学科下辖的专业范围,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传统专业的创新升级,着力打造电影特色专业。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的卓越人才为目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育治理的观念革新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变革。以电影学为着眼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与新文科建设相适配,根据电影学的发展特性,由过去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转向适应新时代发展,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厚基础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在构建本科教学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路径时,需要加强电影相关专业的通识学习,以广博的知识结构为主体导向,对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形成独特的学识见解与理性的批判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如电影专业类的本科学生,应该在低年级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认知的方法、整合性的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形成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对于其日后的实践创作、复合型能力的提升将更加有益。其次,人才培养依然需要紧扣“电影”核心,开设电影相关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以具备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进入社会满足国家和人民发展的需求,形成重电影、强技能的卓越复合型人才局面。

北京电影学院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动画学院开设本科人才卓越计划“阿达实验班”,在导演系开设本科卓越人才实验班,由研究生院、文学系共同启动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计划。以本科卓越人才实验班为例,在一、二年级更加强调厚基础教育,注重广博基础包括宽口径、基础能力、艺术素养、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适当提升选修课比例,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三、四年级开始着重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挖掘卓越创新型人才,以及为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的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好基础。

4.用好新技术,做好课程体系的精细化、纵深化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保障。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方向,首先,需要做好电影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与整体设计,既要保持电影相关专业特色,又要完善课程建设的梯度、广度和深度设置。根据新文科口径宽、交叉强、实践精的特性,可将课程划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六个大类,并进行集中归口建设与管理。

其次,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艺术思维的创新和影像呈现形式的变革。当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教育观念、教育态势不断调整,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要求,需要构建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方案。如推动线上线下的“金课”建设,建立“金课”建设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完善线上教学平台。

再次,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总要求,我们应该从课程体系各个构建点入手,厘清课程理念,将课程类别与课程内容之间进行纵向和横向关联,搭建好课程体系间的构建路径。

5.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实现电影教育“走出去”

中国电影“走出去”一直是近年国家和整体中国产业不断努力的方向。面对新文科“大而强”的集群优势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明确要求,首先,各类具有电影学开设点的高校应该依托所在地方的区域优势,聚焦当地发展要求和文化建设需求,健全学校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学研联动,在本科人才培养阶段做好教学与科研结合、产业与教学融合,实现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其次,实现电影教育“走出去”。及时对标新文科建设下国家对于中国电影、对于电影教育的总要求,不断扩大与国外优秀电影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包括进行国际合作办学,开设国际联合工作坊,举办、承办国际类专业型、学术型活动,进行学生间的国际化培养等深层次、多元化的各类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博采众长,不断转型升级,汇集育人合力,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教育的软硬实力和国际话语表达能力。

(本文发表于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20-06-30)


[1]周毅,李卓卓.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 59.

[2]王铭玉,张涛. 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