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以绘形,“迹”存心境
“墨”以绘形,“迹”存心境
——凡悲鲁《新三岔口》画册自序
“墨迹”的“墨”字,在我几十年不断累积的绘画经验中,逐渐在描摹或再现物象这一工具意义以外,获得了更为深厚且质朴的感性意蕴——从少年画到中年,从农村画到城市,从沿海画到边疆……“墨”在工具之上,更是成为我观察世界并与之对话的一座“桥梁”,记录下我作为画家、教师、跑者、动画人、公益人等多重角色下行走世间、挑战极限时琐碎而宽广的“迹”。“迹”的显影,于我个人而言是即兴、随性的,当我被某一个想法击中内心时,国画宣纸、报纸、办公用废的打印纸张、快递包裹纸张甚至餐巾纸等都会是笔墨绘形的载体,虽然表面看似缺了那么点艺术创作讲究的仪式感,急促且有失考究,但也正是因此它才得以最大程度地脱离了“功用”的囹圄,获得了生活的痕迹与人情的温度,某一瞬间稍纵即逝的思绪才能够实现最为自由且真挚的传达。
画册中,一页页4K戏曲动画《新三岔口》创作手稿中所呈现出的是凝练、洒脱、高度风格化的“墨迹”。然而,这成品背后经历的创作过程却并非一拍即合、一气呵成,甚至可以说是在主创团队反反复复的“磨叽”中千锤百炼、反复试验后逐渐成形的。影片作为改编自京剧经典剧目《三岔口》的动画作品,将高度程式化的戏曲艺术同现代动画视听语言以及4K超高清显示技术相结合。动画作为“笔尖造梦”的艺术形态,能够将诸如脸谱、图腾、服饰等视觉艺术符号加以鲜活、灵动的呈现,彰显民族化的美学特质;更是在叙事与表演的层面最大程度地保留戏曲艺术的原生魅力,将角色表演程式化、夸张化的幽默感在二次创作中加以强化,让角色在相应的时间点,依照情节发展自然流露出最为真实、生动的神态与情绪,既追求在动画的假定性下实现京剧魅力的提纯与再生,又力求让4K镜头下的京剧角色能够引发观众与之共情,悟其所感,由此以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之一的动画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派生出地道、朴实,又不乏新意、独具标出性的东方美学精神。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中国动画学派”代表人物如动画短片《三个和尚》的美术设计韩羽等老一代艺术家,其创作观念与创作技法在实践与理论层面均给予我尤为深远的启发。《新三岔口》是戏曲的“戏味”与动画的“偶味”在4K超高清显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碰撞与交融,是媒介融合、万物互联的新浪潮中“传统”与“当下”、“戏曲”与“新媒体”间的一场跨越时空距离的对话。也正是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碰撞,使本册收录的原创动画手稿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画作,更多地强调了动画创作视域下单帧画面中角色与环境的“表演性”——静态的画面将戏曲角色在特定情节点最为鲜活的运动与神态,以及戏曲角色与外部环境生动、自然的互动关系加以呈现。创作者通过将戏曲表演的程式与动态凝结其中而使动画手稿获得更加多元的审美意趣。定格于某一时间点的动态表演能够向观者传达极具视觉冲击的心理暗示,引导观者从单幅原画手稿出发,主观能动地联想画面之外情节发展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一幅又一幅跃然纸上、充满律动感的瞬间中,“观看”这一动作从传统意义上单向的欣赏转化为双向的交流。
希望我与我的创作团队能够激励更多的艺术从业者与专业院校学生在创作实践中重视那承载着华夏民族文明重量与精神内涵的民族文化精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新技术视域下传统艺术文化符号的表意空间,打造富于民族性意蕴的文化符号,共同实现东方美学、民族审美的重塑,让中华文化的美学内核能够在当代人的精神空间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