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字技术的水墨动画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寄语

“应用数字技术的水墨动画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寄语

各位老师好,感谢各位老师出席本次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应用数字技术的水墨动画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会议。这是我们第一次拿到国家艺术基金类项目,申报这一项目的初衷便是考虑到伴随着中国动画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本土动画人才培养已经进入了比较大的量级阶段。动画人才培养进入公众视野,大概是从2005年限播境外动画片政策推行开始的。

2012年后,动画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阶段,电视动画的产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达到了26万分钟的年产量,高等院校的动画专业雨后春笋般直线增长。但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国产动画的井喷式量产中出现了很多“文化垃圾”,虽然我们也曾竭力发出声音,提倡提升动画作品文化与审美高度的必要性,但我们的声音在大环境下着实是螳臂当车,没有对当时的状况带来实际意义上的改变。因此,我唯一能做到的便是从自己出发,作为动画创作者兼教育者,坚守我个人及团队在创作、研究、育人层面的底线。在教学层面,让我十分欣慰的是,当时北京电影学院招生极力反对以日式动画美学风格作为入学标准的考核,而是强调风格与创意的多样性与原创性。尤其是放在当时外来文化糟粕横行市场的环境下,我们对底线思维的坚持变得尤为重要。正如我们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会对其强调明确自身的“定位”,希望他们保留对本土文化瑰宝及中国动画未来的一腔热血与激情。我们在学生毕业之际也会叮嘱他们,学成后不要一心只想在市场的洪流中投资本之所好,一心只顾谋“生存”,而痛失我们作为创作者的文化责任与道德底线。这话不是我的原创,是我从美国某高校一位校长那里听来的,可见这种现象是全世界艺术类高等教育所共同面对的难题。

2013年完成动画院线片《终极大冒险》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做动画,而转向公益电影的拍摄。虽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留下了作品,还切实为边远山区留守的孩子们、支教的老师们、温饱难求的孤寡老人们提供了物质上的切实可靠的支持。但坦白来讲,我内心依然放不下动画,对于未来在创作层面想走的道路纠结万分。想必在座的各位老师都对浮躁的动画市场深有感触,也有很多人因种种原因放弃了动画创作。我希望能在创作或学术层面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正是基于这样的点点滴滴,我们促成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应用数字技术的水墨动画人才培养”的成形和落地。在后疫情时代的特殊环境下,这个项目能够被批准下来实属不易,因此我希望这个基金项目是公益性的,并且不应该停留在一个简单的技术型培训班的层面上,即将参与任课的教师及工作人员应当将本项目提升到文化事业的高度来理性对待、高度重视。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在种类纷繁的动画艺术形态中选择水墨动画作为本次培养计划的学习内容呢?这一选择根植于“中国动画学派”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前辈们曾靠水墨动画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美感创造了中国动画独树一帜的风格,让中国动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相当高的国际认知度。但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下,似乎水墨动画已然失去了它曾经的存在与意义,这一现象作为中国动画民族性日渐衰微、审美日渐趋同的表征时常让我深感痛心,我也自责性地反思,当年“中国动画学派”先驱发扬的“不重复自己,不模仿他人”的理念,那种用老掉牙的工艺创造动画艺术辉煌的“小米加步枪,可以打胜仗”的创作精神,在今天能被多少动画创作者真正意义上认同并恪守呢?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当对此作出怎样的突破与改变?我相信,对“中国动画学派”创作精神及理念的回归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责任。在座的各位老师,汇集了老中青三代,最年长的外请教授已年近70岁高龄,我们希望这个培训班能够让大家心血相融,在此时此刻所处的当下重塑“中国动画学派”的现实意义,引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5名学子踏实求学,积极交流,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在具体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我的灵感来源于2019年8K水墨动画短片《秋实》的创作经历。当时由我担任总导演及总策划,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与引导下,带领在校学生同北京盛世顺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完成摄制工作,完成了全球首部将8K数字显示技术同水墨艺术相结合的动画作品,并于2020年作为唯一一部中国籍作品在第70届柏林电影节的新生代竞赛单元荣获提名。

“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听上去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这其中所强调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恰恰是当前文化产业所欠缺的,也正是我们未来创作与研究的突破口之所在。可喜的是,尽管艺术市场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氛围并不乐观,但国内仍不乏勤于创作并心怀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理想的莘莘学子。“应用数字技术的水墨动画人才培养”项目,前期的宣传力度不大,只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官方账号上有过一期推送,但报名人数仍在短时间内超过了百人之多,其中硕士生、博士生占多数。甚至有很多毕业于本校,现已奋战于动画产业第一线的学生,专门打电话来询问这个项目是否接受脱产,希望能够在本职工作之余在这个项目中获得创作能力与审美高度的提升,这让我感到欣慰,并为之骄傲。

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长,引导学生通过水墨动画这一创作形态来树立属于中国本土创作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与媒介融合的潮流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打造自己的风格。具体的安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学习,主要集中在课程规划的前期,以开放式讲座的形态展开。希望各位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引经据典,将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元素如何活用于动画创作实践的过程,以及在研究层面上“艺”与“理”、“道”与“术”的互动关系,进行思路清晰明朗、内容丰富生动的讲解。

当然,我们所传达的绝不是将视野封闭于本土,闭门造车,而是要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发挥中国本土艺术形态的优势,让中国动画在世界艺术之林具备更强的标出性。也正是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请到了对韩国民族电影本土化生产、全球化传播路径颇有研究的小青老师来进行专题讲座。在韩国,日本、美国等文化对韩国本土文化所造成的威胁同样不可小视,但韩国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释了这种冲击,韩国最优秀的一批动画艺术家享有国宝级的社会待遇及国际顶尖的物质支持,这些措施对鼓励本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及经济文化生产具有相当的辅助作用。

第二部分的授课聚焦水墨动画的审美范式与制作工艺,也就是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在数字水墨动画方面的制作一直以来处于技术兼艺术的前列。早在2001年,我们第一届研究生黄颖就用Maya(玛雅,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完成了水墨质感的图像绘制。由此可见,数字水墨在技法层面并不是新生的前沿,在数字时代重提水墨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炫技”的表层,而是要引导我们的学生积极思考传统艺术在新技术环境下如何“旧貌换新颜”,当代的技术美学应当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媒介融合视域下本土传统工艺的表意空间有何改变等命题。授课的教师在水墨画及水墨动画的创作方面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及建树,如徐福生老师、尹峰老师,还有我们动画学院的钱明钧老师等。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将引导学生思考水墨艺术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与兼工带写的传统技法如何在现代化的电影语言及前沿视听技术的语境下焕发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此,我还邀请到协同我制作8K水墨动画短片《秋实》《立秋》的李斌老师为大家从技术层面解析如何在8K超高清技术环境下完成水墨质感的贴图和渲染工作。

第三部分则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独立的作品策划案,后期将策划案整合后还会出版成册。策划案书写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将课程学习成果显化,更在于从中发掘在原创性与文化内涵、技术美学等维度达到一定高度的选题与创意进行联合开发,将教学成果推向国内外更广阔的平台,包括并不限于各大电影节、动画节等。很荣幸能够同在座的各位共同肩负完成这一课题的职责与使命,这对于我们教育者自身而言也是一次学习与提升的过程,希望我们能够共同为中国动画的明天不断进取、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