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是一种更高级的艺术

克制是一种更高级的艺术

画中老者,满脸红晕,醉意正浓,好酒之乐,溢于画外。一位醉醺醺的老人在单手倒立,一只脚平端着红酒玻璃杯,另一只脚平端着啤酒瓶子,这何不是一件雅俗共赏的趣谈?

看似醉醺醺的老人,不但在生活中找到“乐子”,还将“乐子”变成绝活。虽说道理固然简单,但是未必人人都能拎得清楚。

如何克制

在网络发达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趣味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择性,但人们又不免在众多选择中迷失了方向。玩游戏、刷视频、追剧,沉醉在当前的舒适圈中无法自拔。但也有另一部分人被“内卷”裹挟,克制所有玩的兴致,认为只有不停“充电”,才能在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获得自己想要的未来。于是无可奈何,匆匆走过当下。

克制是一门高级艺术,但并不是一味地封闭自己的喜好欲望。克制不等于不能走神。美好事物的滋养,突如其来的灵感,都是在放松、走神中光顾。不过,烦冗的欲望也会让人陷入泥潭,一味享乐,不求克制,又如何能逃离舒适圈?正如蜀汉皇帝刘禅,被拘禁后道一句“此间乐,不思蜀”,沉醉在浮华的糜烂生活中,最终亡国,成为千古笑柄。

当我们感慨别人的升迁涨薪之时,更多地要看到别人在背后付出的努力。克制是一门高级艺术,不是一味地封闭自己的喜好欲望;克制不等于没有追求,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正向的。克制是为了让你走出自我舒适圈,给自己的世界观提供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法论。

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要克己,也需要先有“为己之心”。何为为己?就是认识自我,回归本心。

可见,需要克制的是,对功名的炽盛追求,对俗事的随波逐流,对自我的消极否定,对他人的恶意揣度。

成大事者必先“克己”,人生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有过多的欲望。欲望是痛苦的来源,是无穷尽的。第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期待第二个欲望的满足,从此沉沦欲望之海,永远不能自拔。只有坚守“克己”之心,知足者常乐,才能过好自己的快乐时光。

从“内卷”中破圈而出

时下,我们听到了很多如是新闻,“某211院校毕业生回家养猪”“某知名院校应届生返乡种田”等,深感社会的包容性将让每个人都可能自主选择自己的活法。

但是,更多人在遇到发展瓶颈后,则选择停止不前,很难转化成另一种模式,从而把自我锁死在低水平上,周而复始地循环。改变思路,才能破圈。

当赛道不一样的时候,竞争思路就会不一样。

不囿于一片池塘,将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寻找适合自己的价值坐标,减少趋同的内耗。当所有人都挤破头去北上广时,或许回乡创业另辟蹊径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春节闲时看到了这样一个视频,一名常住中国的日本导演用他的镜头向世界展示疫情之下真实的中国。他看到因实体店受到强烈冲击的中国企业选择了更为火爆的网络直播的销售模式,而且网络直播的销售量甚至超出实体店。

多条腿走路,是避免“内卷”的一条阳关道。阳关道虽有,但需要付出身体力行的努力。这时又需要克制的力量。

修身是为人处世的第一步,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行至独木桥,如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必定坠于崖底。勇于克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远离世俗纷扰,一心一意扎实修炼内功,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繁杂问题,在凡世“破茧化蝶”。

甜蜜的诱惑

老者单腿站立,另一只脚盘膝悬空与手肘共钳住一个硕大的啤酒瓶,两滴散出来的红酒将老者微醺的状态描述出来。

诚然,纷杂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糖衣炮弹”,避免“内卷”重要的一点在于你是否能顶住这些“甜蜜的诱惑”。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他一生未娶妻,唯一的挚爱便是艺术,艺术是他的亲人,也是他的妻子。他孤寂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过着简朴的生活,淡泊名利。

莫兰迪的画,会让人全身心安静下来。画面中,力量相互制约、相互抵消达到视觉的完美平衡,是莫兰迪随意组合瓶瓶罐罐后所追求的艺术方向。莫兰迪的绘画几乎从来不用鲜亮的颜色,只是用些看似灰暗的中间色调来表现物象,毫不张扬,静静地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优雅。

看莫兰迪,除了艺术的追求,大概的原因是我们的生活太过喧闹了,每个人都应该反省自己,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力量,莫兰迪的画作正好是可以点亮人心的光亮。

无论你怀着如何激动、复杂、喧闹的心情,在他的画前耐心地站立20分钟,平静、淡泊、清雅便向你迎面而来。

“智者向内寻求力量”,固守本心,不受外物所侵扰,才能达到一种与世无争、只和自己对话的神境。

克制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首先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内心的贪欲,抵御外界的诱惑。

克制看起来好像是控制自己,限制自己,但其实是在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与自由。很认可一句话:“自律使我自由。”理性的克制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是束缚的锁链,而是强韧的护身甲,虽然披挂上它不免有些累赘,但是它能让你免遭意外的伤害。

学会克制自己,让内心感到安稳,让生命充满阳光。

(本文发表于《商学院》20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