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要怎么办?

(五)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要怎么办?

有一名妊娠期妇女曾向笔者咨询,说她手脚发痒,特别是晚上,痒得严重影响睡眠。但明明自己手脚看着很正常,并没有皮炎、湿疹之类的皮肤病。笔者怀疑她可能患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经过一系列检查,果然是这个疾病,再进行针对性治疗,后来顺利生产。所以各位妊娠期妇女,如果皮肤无缘无故开始发痒,就要警惕是否有胆汁淤积症。下文主要为大家介绍该病及其治疗用药。

1.什么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只在妊娠期发生,并在妊娠终止后消退。此病除了对母亲产生影响外,还可能对围产儿造成严重的危害,如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和胎粪污染、新生儿窒息等。具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高危因素的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其高危因素如下。

img

(1)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者,如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化、胆结石或胆囊炎、非酒精性胰腺炎等,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

(2)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家族史者。

(3)前次妊娠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再次妊娠其复发率为40%~70%。

(4)双胎妊娠妇女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率较单胎妊娠妇女显著升高。

(5)人工授精妊娠的妇女,该病发生的危险性相对较高。

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症状

(1)皮肤瘙痒:最为典型的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瘙痒症状大多在分娩后24~48 h缓解,少数在48 h以上。

(2)黄疸:出现瘙痒后2~4周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或中度黄疸,于分娩后1~2周消退。

(3)皮肤抓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会造成原发皮损,但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状抓痕。

(4)其他表现:少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妇女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症状。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

①低脂饮食,且食物要易于消化。

②适当休息,左侧卧位为宜,可增加胎盘血流量,便于计算胎动。

③同时要注意其他妊娠期疾病的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2)药物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目前的药物只能起到缓解临床症状、延长妊娠周期的作用。

①熊去氧胆酸:可以起到缓解皮肤瘙痒、降低血清学指标、延长孕周、改善母儿预后的作用,目前未发现熊去氧胆酸对胎儿的毒副作用和造成胎儿远期不良影响,建议在妊娠中期使用,安全性较好。熊去氧胆酸的FDA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推荐剂量:按照每日15 mg/kg的剂量分3~4次口服,常规剂量疗效不佳,而又未出现明显副作用时,可加大剂量为1.5~2.0 g/d。

②S-腺苷蛋氨酸:此药可以改善某些妊娠结局,如降低剖宫产率、延长孕周等。目前未发现S-腺苷蛋氨酸对胎儿有毒副作用和对新生儿产生远期的不良影响。剂量: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一天500~1000 mg,共两周;口服每次500~1000 mg,一天2次。

③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建议对于重度、进展性、难治性胆汁淤积症患者可考虑熊去氧胆酸和S-腺苷蛋氨酸同时服用。联合用药的剂量如下:熊去氧胆酸250 mg,一天3次,口服;S-腺苷蛋氨酸500 mg,一天2次,静脉滴注。

④辅助治疗:产前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6及维生素K1,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可防止产时、产后出血。肝酶水平升高者,可加用护肝药物。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用药注意事项

(1)熊去氧胆酸用药后可能出现便秘、过敏、头痛、头晕和心动过速等副作用。

(2)含铝抗酸药(如氢氧化铝)会影响熊去氧胆酸的吸收,与此类药物需间隔1~2 h服用。

(3)S-腺苷蛋氨酸用药后可能会出现胃烧灼感、腹部坠涨、恶心、腹泻、腹痛、焦虑、失眠等副作用,一般症状比较轻微。

(4)S-腺苷蛋氨酸建议妊娠早期妇女仅在明确需要时使用本药,服用本药时,不能随意停药。

(5)妊娠期妇女需每1~2周复查一次总胆汁酸和肝功能,直到生产为止。特别严重的患者需缩短检查间隔时间,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配合医生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鄢家艳 宋 玲 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