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损伤能用药吗?
乳头损伤是困扰哺乳期宝妈们的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由于乳头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发生皲裂后,婴儿吸吮时会导致剧烈疼痛,乳头皲裂所致的刀割样疼痛和拒绝触碰的强烈反应,使很多宝妈最终放弃了哺乳,研究显示有超过1/3的产妇因此改变了喂养方式。哪些原因会导致乳头损伤?乳头损伤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乳头损伤可以用哪些药?

1.乳头损伤的常见原因
乳头损伤常见于产后第1周,尤其是第2~3天,初产妇常见,发生率为29%~76%,常见原因如下。
(1)哺乳姿势不正确:乳头皲裂的首要原因(占78%)。哺乳姿势不正确使产妇易疲劳,稍移动身体位置就会导致乳头乳晕含接不当,或使乳头乳晕从婴儿口中拽出,造成乳头皲裂。
(2)频繁长时间吸吮、吸吮次数过多或吸乳器使用不当:婴儿吸吮时口腔内形成负压,平均为50~150 mmHg(1 mmHg=0.133 kPa),频繁长时间吸吮、吸吮次数过多或吸乳器负压过大使乳头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加上乳头皮肤较薄弱,易于损伤而发生乳头皲裂。
(3)衔乳不正确:喂养时婴儿没有含住乳晕的大部分,而是只含住了乳头。
(4)拔出乳头方式不正确:将乳头乳晕从婴儿嘴中强行拽出,乳头皲裂发生率达59%。
(5)母亲乳头发育不良:乳头长度过短、扁平、内陷等。
(6)婴儿口腔先天性发育异常,如唇腭裂患儿、舌系带过短患儿,舌头不能很好地包裹乳头进行吸吮等。
2.如何预防乳头损伤?
(1)妊娠期做好乳头保养。妊娠晚期,孕妇可以用温水经常清洗乳头,保持乳头的清洁,增加乳头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对内陷乳头不建议牵拉矫正,妊娠晚期过分刺激乳头容易诱发宫缩导致早产。
(2)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很多宝妈因担心乳房堵住婴儿鼻子,导致喂养姿势不正确,易于疲劳而影响哺乳。关于母乳喂养姿势,大家可以记住一句口诀:胸贴胸、腹贴腹、下巴贴乳房。母亲托住宝宝的头、肩部和臀部,让宝宝头与身体呈一条直线,宝宝的脸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身体贴近母亲,母亲食指支撑乳房基底部,靠在乳房下的胸壁上,大拇指放在乳房的上方,两个手轻压乳房,改善乳房形态,使婴儿容易含接。
(3)掌握正确的衔乳方法。哺乳前,湿热敷乳房和乳头3~5 min,若乳房过胀,可先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易被婴儿含吮,当婴儿嘴张得很大时,再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中,含接好后婴儿下唇外翻,舌呈勺状环绕乳晕,面颊鼓起呈圆形,嘴上方有更多的乳晕,吸吮慢而深,能看见或听到吞咽声。
(4)正确拔出乳头。拔出乳头时,用小拇指轻轻按压婴儿的下颌,使其开口,空气进入口腔,在婴儿口腔负压降低的时候慢慢拔出乳头。
(5)适当加奶。当母乳分泌不足或者婴儿食量过大不能满足婴儿需要时(判断方法:哺乳时间超过30 min仍不能满足婴儿需要),应适当加奶,以缩短乳头受压时间,同时也让产妇得到休息,双侧交替哺乳,每侧吸乳时间10~15 min为宜,不超过20 min;慎用吸乳器,吸乳器排乳时使用最小吸力,单侧吸乳时间控制在20 min之内。
(6)矫正婴儿口腔问题。对于婴儿口腔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哺乳问题,可予外科干预。
(7)进行乳头保养,避免刺激乳头。选择透气性好、纯棉亲肤的内衣,以防擦伤乳头。清水擦洗乳头,保持乳头清洁干燥,忌用碱性皂、乙醇等,清洁后可将乳汁、羊毛脂、橄榄油涂抹在乳头上,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3.乳头损伤的危害
(1)乳头乳晕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婴儿口腔内细菌、真菌可以经皲裂的乳头入侵引起乳头乳晕感染,表现为乳头红肿热痛,真菌感染表现为灼痛,乳头破裂口发生溃疡、流黄水、结痂,真菌感染表现为乳头乳晕被明亮的红色或白斑覆盖。若治疗不及时,感染逐渐扩展到乳晕,继而在乳晕下形成急性或亚急性蜂窝组织炎或乳晕局部脓肿,脓肿破溃后,溢出油脂状豆腐渣样物,若脓肿不破溃,继续发展则可引起乳房脓肿,可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2)急性乳腺炎。婴儿口腔内的细菌可以通过乳头的伤口沿淋巴管入侵,产妇常因乳头疼痛而不敢让婴儿继续吸吮,继而产生乳汁淤积,淤积的乳汁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最终导致急性乳腺炎的发生。
(3)母乳喂养失败。乳头损伤所引起的疼痛会导致母亲对哺乳产生抗拒心理,为缓解疼痛而暂停哺乳会导致乳汁分泌量下降,乳汁分泌量下降会引起宝宝吸吮时间延长,吸吮时间延长又会增加乳头皲裂的风险,这样反复出现乳头皲裂,最后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4.乳头损伤的治疗
(1)一般治疗:
①乳汁既具有抑菌作用,也可以帮助皮肤修复,哺乳后可将少量乳汁涂在乳头和乳晕上,短时间暴露和干燥乳头。
②热敷不能抗菌,但可以缓解疼痛,哺乳后,可将毛巾在温水中浸湿,挤出多余的水分,热敷乳头乳晕10~20 min,以缓解疼痛。
③水凝胶垫也可缓解疼痛,水凝胶垫至少每3天更换一次,使用后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干净。
④如果乳头破损严重、疼痛剧烈,可暂停哺乳24 h,将乳汁挤出或吸出,用小杯或小匙喂养婴儿,吸乳器每2~4 h吸乳1次有助于缓解疼痛,也可使用乳头保护罩缓解吸吮乳头时的疼痛。如果疼痛可以耐受,无论乳头是否感染,建议继续哺乳。
(2)药物治疗:研究发现羊毛脂软膏、维生素AD油乳、维生素E对乳头损伤有较好的疗效,不影响哺乳。
①羊毛脂软膏:目前被世界各国推荐作为预防和治疗乳头皲裂用药。因其具有亲油亲水的特性,对保持皮肤表面的水分散失具有显著的功效,使水分可以保留在皮肤表面,同时会对外界的刺激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婴幼儿可以食用,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哺乳前无需清洁乳头。
②维生素AD油乳:维生素AD油乳具有维持上皮组织正常功能、促进皮肤组织新陈代谢、改善皮肤局部营养、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同时,维生素AD油乳具有润滑作用,可有效减轻哺乳对皲裂乳头的刺激,降低疼痛感,促进哺乳。基于维生素AD油乳药理及润滑作用,有研究显示,使用维生素AD油乳涂擦治疗乳头皲裂时,黏附性强,皮肤吸收好,局部浓度高,作用持续时间长,局部涂擦治疗乳头皲裂有良好的效果。用法用量:每次哺乳前、后将维生素AD油乳(1~2 mL)涂擦于患处。维生素AD油乳对婴儿无不良作用,且对婴儿视力、骨骼、牙的生长发育及促进维持上皮组织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外涂剂量也明显低于婴儿喂养剂量,所以哺乳前无需清洗乳头。
③维生素E:可促进毛细血管增生,保护皮肤,改善周围血液循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瘢痕与色素的沉积,可将高纯度维生素E用于乳头皲裂的治疗。由于维生素E是油剂,黏附性较强,持续时间长,浓度大,皮肤吸收较多,很快形成一层油性保护膜,有效地隔离了各种刺激因素,同时通过药物特有的方式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及隔离细菌侵袭,达到减轻炎症反应和干裂疼痛的目的。用法用量:哺乳后清洁乳头,取维生素E胶丸1粒剪开涂擦患处,下次哺乳前用棉签蘸温开水清洗乳头后再哺乳。
④细菌感染用药:局部可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或1%红霉素软膏,2次/天,疗程2周,效果优于含乙醇的氯己定喷剂等;若出现乳晕蜂窝组织炎,按急性乳腺炎处理,抗菌消炎;若已形成脓肿,应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
⑤合并真菌感染用药(遵循母婴同治原则)。
a.龙胆紫(甲紫):龙胆紫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龙胆紫浓度需<0.5%,涂抹婴儿口腔1次/天,疗程3~4天,不超过7天,用法是哺乳前将龙胆紫涂满婴儿口腔,然后哺乳,哺乳结束,双侧乳头会染上药变成紫色,如果没有染上药,可以将龙胆紫直接涂在乳头上,龙胆紫的缺点是会污染衣物,还会导致婴儿口腔黏膜颜色变紫,但是紫色会在几天之内消退。
b.制霉菌素:另一个常用于治疗婴儿鹅口疮的药物是制霉菌素,每次哺乳完后可以将1 mL制霉菌素涂在婴儿口腔,疗程7~10天,制霉菌素不会经胃肠道吸收,对婴儿影响小。母亲乳头的真菌感染,可用0.1%的克霉唑软膏,2次/天,疗程2周,如果上述局部治疗无效,可考虑全身系统性治疗。真菌感染要注意奶嘴、乳头罩,以及吸乳器任何可以和母乳接触部分的清洗和消毒,床单和内衣每天都需要用热水清洗,清洗时可以加一杯醋。
⑥其他油膏剂:除此之外,小麻油、橄榄油、鹿角霜、湿润烧伤膏、薄荷凝胶、水凝胶、芦荟凝胶等也可用于乳头皲裂治疗,但上述油剂均需在哺乳前用温水洗净。
5.用药注意事项
(1)乳头皲裂主要是外治,通过应用油剂、油膏剂、粉剂、维生素制剂、中药配伍及其他方式来覆盖和保护伤口,促进创口的愈合和恢复,一般5~7天可以痊愈,如果7~10天症状没有改善,考虑治疗失败,存在耐药或潜在其他疾病。
(2)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合适药物。
(李 娟 杨星海 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