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牙疼怎么办?

(十三)怀孕后牙疼怎么办?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生活中很多人畏惧口腔疾病,如果怀孕后牙疼,怎么办?首先应当勇敢面对,既然选择了最勇敢的事——当一位母亲,那么口腔疾病只要能解决就没什么大不了。

img

但在治疗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问题:为什么怀孕后容易增加口腔疾病的患病风险?妊娠期口腔疾病有哪些危害?日常生活中需要如何预防?如果治疗,会不会对胎儿有影响?

1.妊娠期口腔疾病发生原因及常见口腔疾病

研究证明,妊娠期激素水平的改变会影响牙齿的微生态,尤其是孕酮水平急剧升高会加速牙龈的增生、淤血,加重炎症反应;与此同时,妊娠期的进餐次数和餐间零食增多,部分人还会偏好酸甜口味的食物,导致口腔产酸菌数量升高;另外,早期孕吐也会影响口腔卫生环境。综上所述,妊娠期口腔疾病发生率会升高。

妊娠期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牙龈炎、牙周病、龈瘤、龋病、第三磨牙(智齿)冠周炎等。口腔疾病治疗时机很重要,一般来说,治疗风险相对较低的牙龈炎、牙周病可在妊娠中期进行治疗;无症状的龈瘤建议以观察为主;龋病治疗时应避免因剧烈牙痛诱发流产和早产;第三磨牙(智齿)冠周炎建议在妊娠期采用冠周冲洗加辅助抗生素的保守治疗,待妊娠期结束后拔除。

2.妊娠期口腔疾病的危害

近十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期口腔疾病可能会导致胎儿的早产或低体重,并且也会影响胎儿的牙齿发育,增加不良妊娠的风险。妊娠期妇女如果在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接受较为复杂的口腔治疗,也会因为情绪紧张和剧烈疼痛等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影响胎儿稳定,诱发流产和早产。

3.如何预防妊娠期口腔疾病

(1)做好口腔健康的日常维护。应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早晚刷牙3 min以上,餐后清水漱口的习惯,同时辅助牙线或牙间刷更好地清理牙齿缝隙的食物残渣。

img

(2)妊娠期合理饮食及用药安全。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控制糖分摄取,补充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有利于胎儿牙齿的发育;科学补充叶酸可以有效预防胎儿唇腭裂;妊娠中、晚期避免使用影响牙齿发育的药物。

(3)定期进行口腔保健和及时治疗。育龄妇女在备孕时应该进行专业口腔检查,尽早处理已有口腔疾病,降低妊娠期口腔疾病的患病风险。妊娠期妇女也可以定期咨询口腔医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合理治疗,不宜自行服药或者拖延治疗。

4.妊娠期口腔疾病的药物治疗

妊娠期口腔疾病除治疗时机选择很重要外,药物选择也很关键,常用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局部麻醉药物和镇静催眠药,涉及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具体用法用量请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执行。

(1)解热镇痛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其基本不会通过胎盘输送到胎儿体内且排泄速度快,被认为是安全的解热镇痛药,FDA风险分级为B级。对乙酰氨基酚说明书推荐剂量:0.16 g规格的每次0.32~0.48 g,0.3 g规格的每次0.3~0.6 g,0.5 g规格的每次0.5 g;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 h重复用药1次,24 h内不超过4次。次选布洛芬,FDA风险分级为C级,布洛芬说明书推荐剂量:每次0.2 g,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每4~6 h重复用药1次,24 h内不超过4次。但应避免在妊娠早期和晚期使用,且使用时间不能超过48 h。

(2)抗生素:推荐阿莫西林和大部分头孢类药物,FDA风险分级均为B级。大部分头孢类药物不会通过胎盘输送到胎儿体内且排泄速度快,因此安全性相对较高。漱口水如氯己定,FDA风险分级为B级,妊娠期在明确治疗需要时可以使用,但牙周炎患者禁用,且不推荐长期使用。甲硝唑常用于治疗口腔疾病,FDA风险分级为B级,但国内说明书标示妊娠期禁用,故不推荐使用,尤其是妊娠早期。

(3)局部麻醉药物:推荐利多卡因,FDA风险分级为B级,局部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较小,尤其是妊娠期口腔治疗应尽量使用减轻疼痛的最小剂量,大部分药物能在麻醉部位分解,正常剂量下对胎儿影响较小。阿替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苯佐卡因FDA风险分级均为C级,需谨慎使用。

(4)镇静催眠药:妊娠期妇女对口腔治疗的恐惧常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影响胎儿状态,短时间使用镇静催眠药一氧化二氮并不产生毒害或致畸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时间不能超过30 min,氧气浓度要高于50%以确保足够的血氧浓度,且妊娠早期避免使用。

5.妊娠期口腔疾病的用药注意事项

(1)妊娠期口腔疾病不能忽视,及时、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2)妊娠早期尽量不用药,妊娠中、晚期优选分级相对安全,临床证据充分,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3)建议妊娠期妇女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并持续最短时间。餐后15~30 min服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重度心力衰竭者禁用对乙酰氨基酚。

(4)头孢类药物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应用,不可自行随意加减服药次数,以免影响疗效。

(5)漱口水请在早晚刷牙后含漱2~5 min,漱口后请吐出药液,不能吞咽。

(6)避免使用复合制剂,以免重复用药;避免联合用药,以免增加药品不良反应。

(崔 舟 鄢家艳 杨湘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