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妈妈之“痛”——乳腺炎
哺乳对于母亲和新生儿都意义非凡,一旦母亲出现乳腺炎,不仅影响新生儿的进食,还会让母亲承受乳腺炎所带来的肿痛,所以乳腺炎的防治对于母亲至关重要。下文主要介绍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1.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
哺乳期乳腺炎多发病于产后1个月左右,主要症状为乳房红肿、发热、疼痛、局部产生肿块,严重者形成脓肿,全身症状为体温升高、寒战等。哺乳期乳腺炎常分为三种类型:乳汁淤积型、急性炎症型、乳腺脓肿型。每种类型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式侧重点不同,若乳腺出现不适,均需就医检查方可诊断。
2.哺乳期患乳腺炎的原因
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常见原因为乳汁淤积、细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乳房挤压等,前两种为主要原因。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下列危险因素会使哺乳期患乳腺炎的风险增加:①因母亲或婴儿疾病原因,长时间没哺乳,导致乳汁淤积;②婴儿含乳姿势不正确,导致乳头皲裂;③内衣过小、汽车安全带挤压等致乳房受压;④既往有乳腺炎病史;⑤患者本身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等。故母亲要尽量避免这些不利因素。
3.如何预防哺乳期乳腺炎?
(1)纠正乳头内陷或扁平:需每天进行数次提拉训练,挤捏乳头训练或用吸乳器吸引牵拉。
(2)保持正确的含乳方式、哺乳姿势,若发生乳头皲裂,可涂抹蛋黄油(从鸡蛋的蛋黄中提取的油)预防和治疗乳头皲裂,婴儿长牙时被咬的伤口要尽早处理。
(3)当乳汁量多或喂奶次数少时,不建议过度依赖吸乳器,适当手排。
(4)避免婴儿踢打乳房,造成损伤;要使婴儿养成不含乳头睡觉的习惯。
(5)当需要断奶时,应减少哺乳次数及缩短每次哺乳的时间,逐渐断奶。
(6)饮食干预: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减少刺激性、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饮水,有利于促进乳汁排出,防止淤积。
(7)保持心情愉悦,产后抑郁焦虑易导致乳腺炎。
(8)勤挤勤喂,避免乳汁淤积:每2h排空乳汁,单侧哺乳或挤奶时间为15~20 min,不能太长,避免乳头皲裂。
4.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①乳房按摩:乳房按摩可使淤积的炎性乳汁排出(黄绿色),保持乳管通畅,并减轻乳房肿胀。乳房按摩需要由专业医生指导,切忌自行暴力按摩,可能会导致疼痛,加重病情。
②局部外敷:若为急性炎症型乳腺炎,起病24 h内冰敷,促进血管收缩、减轻水肿、缓解疼痛,24 h后改为热敷,促进炎症吸收消退。
③物理疗法:物理疗法需要通过特殊的仪器才能实现,如半导体激光理疗仪、特高频理疗仪、乳腺低/中频治疗仪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减轻局部水肿、缓解疼痛的作用。
(2)药物治疗
①全身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治疗需要一定的指征,当出现局部明显红肿、疼痛,全身发热至体温高于38.5℃,血常规检查异常;或症状轻微的乳腺炎,经乳房按摩、局部外敷等治疗没有改善,反而病情加重;或乳汁培养明确存在致病菌时,方可使用抗生素。推荐使用抗生素时间为3~7天。当局部体征消失、体温正常超过3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可考虑停药。
使用抗生素期间可以继续哺乳吗?2015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但《药物与母乳喂养(2017)版》中列出部分抗生素在哺乳期使用是安全的,如头孢唑啉(哺乳期L分级为L1级)、头孢西丁(哺乳期L分级为L1级)、头孢呋辛(哺乳期L分级为L2级)等头孢类。如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红霉素类抗生素可能无效,需选择其他药物,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停止哺乳。
②内服中药:哺乳期的乳腺炎,中医称为“外吹乳痈”,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治疗。
5.用药注意事项
(1)在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需要观察婴幼儿是否有呕吐、腹泻等肠道菌群失调及皮疹过敏反应。
(2)在服药期间可以通过控制服药与喂奶的时间差,从而减少婴儿对药物的吸收。一般建议在婴儿喝完奶进入较长睡眠时服药,再多饮水,加快药物的代谢。
(3)若1周之内病情未好转,需到乳腺专科就诊,警惕乳腺脓肿形成。
(鄢家艳 崔 舟 杨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