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序

原[1] 序

士弊於俗學久矣,聖上閔焉,以經術造之,乃集儒臣訓釋厥旨,將播之校學[2]。而臣某[3]實董《周官》,惟道之在政事,其貴賤有位,其後先有序,其多寡有數,其遲數[4]有時。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於成周之時。其法可施於後世,其文有見於載籍,莫具於《周官》之書。蓋其因習以崇之,庚續以終之。至於後世,無以復加,則豈特文武、周公之力哉!猶四時之運,晝夜[5]積而成寒暑,非一日也。自周之衰以至于今,歴歲千數百[6]矣!太平之遺迹掃[7]蕩幾盡,學者所見,無復全經。於是時也,乃欲訓而發之。臣誠不自揆,然知其難也。以訓而發之之為難也[8],則又以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復之之為難。然竊觀聖上致法就功,取成於心;訓迪在位,有馮有翼。亹亹乎鄉六服承德之世矣。以所觀乎今,考所學於古,所謂見而知之者,臣誠不自揆,妄以為庶幾焉。故遂昧冒自竭,而忘其材之弗及也。謹列其書為二十有三[9]卷,凡十餘萬言,上之御府,副在有司,以待制詔頒焉。謹序。

[1]原:經苑本作“自”。

[2]校學:文津閣本、墨海本作“學校”。

[3]某:文津閣本、經苑本、粵雅堂本作“安石”。

[4]遲數:文津閣本、墨海本作“遲速”。

[5]晝夜:經苑本、粵雅堂本作“陰陽”。

[6]千數百:粵雅堂本作“數千百”。

[7]掃:粵雅堂本作“埽”。

[8]也:經苑本無。

[9]三:經苑本、墨海本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