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官二

夏官二

大僕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諸侯之復逆。王眡朝,則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

王眡朝,眡治朝也。

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遽令,聞鼓聲,則速逆御僕與御庶子。祭祀、賓客、喪紀,正王之服位,詔灋儀,贊王牲事。王出入,則自左馭而前驅。

窮者,欲[1]速達,甚于遽令。王之牲事,以事鬼神,茍外不能治其人,內不能治[2]其身,雖日用牲祭,鬼神猶弗享也。大臣衆矣,所與治其人,莫尊於大宰;近臣衆矣,所與正其身,莫親於大僕;故贊牲事以此兩官。

凡軍旅、田役,贊王鼓。救日月亦如之。大喪,始崩,戒鼓,傳達于四方。窆亦如之。縣喪首服之灋于宮門。掌三公、孤、卿之弔勞。王燕飮,則相其灋。王射,則贊弓矢。王眡燕朝,則正位,掌擯相。王不眡朝,則辭於三公及孤、卿。

小臣掌王之小命,詔相王之小灋儀。掌三公及孤、卿之復逆。正王之燕服位。王之燕出入則前驅。大祭祀、朝覲,沃王盥。小祭祀、賓客、饗食、賓射,掌事如大僕之灋。掌士、大夫之弔勞。凡大事,佐大僕。

祭僕掌受命于王,以眡祭祀,而警戒祭祀有司,糾百官之戒具。既祭,帥羣有司而反命,以王命勞之,誅其不敬者。大喪,復于小廟。凡祭祀,王之所不與,則賜之禽。都家亦如之。凡祭祀致福者,展而受之。

肆師誅其慢,慢謂不肅也;祭祀誅其不敬,則非不肅之謂也。祭僕掌[3]受命于上[4],以眡祭祀,隸僕掌五寢掃除、糞洒之事,王皆以故習而親焉故也。既置夏采掌復復[5]之正事,又以二僕參焉,復盡愛之道,求所以生之不以方而已。

御僕掌羣吏之逆及庶民之復,與其弔勞。大祭祀,相盥而登。大喪,持翣。掌王之燕令。以序守路鼓。

庶民之復,大司寇所謂“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復于上”者[6],故大僕言“建路鼓以待達窮者,聞鼓聲則速逆御僕”也。

隸僕掌五寢之埽除、糞洒之事。祭祀,修寢。王行,洗乘石。掌蹕宮中之事。大喪,復于小寢、大寢。

弁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瑉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玉瑱,玉筓。王之皮弁,會五采玉璂,象邸,玉筓。王之弁絰,弁而加環絰。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韋弁、皮弁、弁绖,各以其等為之,而掌其禁令。

五采,備采也。十有二就,備數也。玉十有二,備物也。玉筓貫其上,以象德也。

司甲

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及授兵,從司馬之灋以頒之。及其受兵輸,亦如之。及其用兵,亦如之。祭祀,授舞者兵。大喪,廞五兵。軍事,建車之五兵。會同,亦如之。

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頒之。祭祀,授旅賁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軍旅、會同,授貳車戈盾,建乘車之戈盾,授旅賁及虎士戈盾。及舍,設藩盾,行則斂之。

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與其出入。中春獻弓弩,中秋獻矢箙。及其頒之,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質者,夾弓、庾弓以授射豻侯、鳥獸者,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使者、勞者。其矢箙皆從其弓。凡弩,夾庾利攻守,唐大利車戰、野戰。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殺矢、鍭矢用諸近射、田獵。矰矢、茀矢用諸弋射。恒矢、庳[7]矢用諸散射。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諸侯合七而成規,大夫合五而成規,士合三而成規,句者謂之弊弓。

凡祭祀,共射牲之弓矢。澤,共射椹質之弓矢。大射、燕射,共弓矢如數、并夾。大喪,共明弓矢。凡師役、會同,頒弓弩,各以其物。從授兵甲之儀。田弋,充籠箙矢,共矰矢。凡亡矢者,弗用則更。

繕人掌王之用弓、弩、矢、箙、矰、弋、抉、拾。掌詔王射,贊王弓矢之事。凡乘車,充其籠箙,載其弓弩,既射則斂之。無會計。

槀人掌受財于職金,以齎其工。弓六物為三等,弩四物亦如之。矢八物皆三等,箙亦如之。春獻素,秋獻成。書其等以饗工。乘其事,試其弓弩,以下上其食而誅賞。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繕人。凡齎財與其出入,皆在槀人,以待會而攷之,亡者闕之。

入于繕人,則共王用也。

戎右掌戎車之兵革使,詔贊王鼓,傳王命于陳中。會同,充革車。盟,則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贊牛耳、桃茢。

戎右與君同車,在車之右;執戈盾備非常,并充兵中役使,故云掌之。

齊右掌祭祀、會同、賓客前齊車,王乘則持馬,行則陪乘。凡有牲事,則前馬。

金路以賓,而謂之齊車者,王敬賓事如祭故也。

道右掌前道車。王出入,則持馬陪乘,如齊車之儀。自車上諭命于從車,詔王之車儀。王式,則下,前馬。王下,則以蓋從。

齊[8]右,王弗[9]乘則前馬[10],方乘則持馬,既乘而行則陪乘,三者皆與齊右同。

大馭掌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犯軷,遂驅之。及祭,酌僕,僕左執轡,右祭兩軹,祭軓,乃飮。凡馭路,行以《肆夏》,趨以《采薺》。凡馭路儀,以鸞和為節。

戎僕掌馭戎車。掌王倅車之政,正其服。犯軷,如玉路之儀。凡巡守及兵車之會,亦如之。掌凡戎車之儀。

齊僕掌馭金路以賓。朝、覲、宗、遇、饗、食,皆乘金路,其灋儀各以其等為車送逆之節。

道僕掌馭象路以朝夕、燕出入,其灋儀如齊車。掌貳車之政令。

田僕掌馭田路,以田以鄙。掌佐車之政。設驅逆之車。令獲者植旌。及獻,比禽。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

提,節之;晉,進之;馳則亟進之。尊者安舒,卑者戚速。

馭夫掌馭貳車、從車、使車。分公馬而駕治之。

貳車、副車、從車,謂屬車也。使車,謂[11]使者所乘之車。

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凡頒良馬而養乘之:乘馬一師,四圉;三乘為皁,皁一趣馬;三皁為繫,繫一馭夫;六繫為廐,廐一僕夫;六廐成校,校有左右。駑馬三良馬之數,麗馬一圉,八麗一師,八師一趣馬,八趣馬一馭夫。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邦國六閑,馬四種。家四閑,馬二種。凡馬,特居四之一。

趣馬,下士皁一人;繫一馭夫,則下士一[12]人。

春祭馬祖,執駒。夏祭先牧,頒馬,攻特。秋祭馬社,臧僕。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凡大祭祀、朝覲、會同,毛馬而頒之,飾幣馬,執扑而從之。凡賓客,受其幣馬。大喪,飾遣車之馬;及葬,埋之。田獵,則帥驅逆之車。凡將事于四海山川,則飾黃駒。凡國之使者,共其幣馬。凡軍事,物馬而頒之。等馭夫之祿,宮中之稍食。

“攻特”者,駒之不可習者,廋人攻之矣。及成馬而不可習,則校人攻之。臧僕,則簡馭者,簡其臧,亦簡其或不臧。

趣馬掌贊正良馬,而齊其飮食,簡其六節。掌駕說之頒,辨四時之居治,以聽馭夫。

巫馬掌養疾馬而乘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受財于校人。馬死,則使其賈粥之,入其布于校人。

牧師掌牧地,皆有厲禁而頒之。孟春焚牧,中春通淫。掌其政令。凡田事,贊焚萊。

頒其地于牧人。

廋人掌十有二閑之政教,以阜馬、佚特、教駣、攻駒及祭馬祖、祭閑之先牧及執駒、散馬耳、圉馬。正校人員選。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

政以正之,教以導之。“阜馬”者,養馬而阜之;既阜矣,又佚特以蕃之;既蕃矣,又教駣以成之。攻駒,則不可教者及其未駣攻之也。圉馬,則成馬而圉之,圉馬以校人執駒為節也。正其員,使員稱馬數。正其選,使選惟其能。小大異名,使各從其類,以待乘頒,及以為種。

圉師掌教圉人養馬。春除蓐,釁廐,始牧。夏庌馬。冬獻馬。射則充椹質。茨牆則翦闔。

次草謂之茨,《詩》曰“牆有茨”。苫謂之闔,以剉草為苫。

圉人掌養馬芻牧之事,以役圉師。凡賓客、喪紀,牽馬而入陳。廞馬亦如之。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

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則所掌非特圖也,又掌其地焉。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

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滎、雒,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穀宜五種。

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雞、狗,其穀宜稻、麥。

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盧、維,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穀宜四種。

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穀宜黍、稷。

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菑、時,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擾,其穀宜三種。

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楊紆,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穀宜黍、稷。

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藪曰昭餘祁,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擾,其穀宜五種。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三百里,則七伯;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以周知天下。

凡邦國,小大相維。王設其牧,制其職,各以其所能;制其貢,各以其所有。王將巡守,則戒于四方,曰:“各修平乃守,攷乃職事,無敢不敬戒,國有大刑。”及王之所行,先道,帥其屬而巡戒令。王殷國亦如之。

九州之序,《禹貢》始於冀,次以兗,而終於雍,《職方》始於揚,次以荊,而終於并者,蓋《禹貢》言治水之序,《職方》言遠近之序。治水自帝都而始,然後順水性所便,自下而上,故自兗至雍而止;以遠近言之,則周之化自北而南,以南為遠,故《關雎》、《鵲巢》之詩分為二南,《漢廣》亦言“文王之道被于南國”,德化所及,以遠為至故也。始於揚州,則以揚在東南;次以荊,則以荊在正南;終於并,則以并在正北;先遠而後近也。

土方氏掌土圭之灋,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都鄙,以辨土宜、土化之灋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則樹王舍。

懷方氏掌來遠方之民,致方貢,致遠物而送逆之,達之以節。治其委積、館舍、飮食。

逆送之,以為之禮;達之節,使無留難;治其委積、館舍、飮食,使有所資賴;此所以懷之也。

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通其財利,同其數器,壹其度量,除其怨惡,同其好善。

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

形方氏掌制邦國之地域,而正其封疆,無有華離之地。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

華,與“爲國君削爪者華之”同義。

山師掌山林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于邦國,使致其珍異之物。

稻人“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所謂利,有如此者,非特中人用而已。王孫滿曰:“夏之方有德也,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13],莫能逢之。”所謂害,有如此者,非特毒物及螫噬之蟲獸而已。

川師掌川澤之名,辨其物與其利害而頒之于邦國,使致其珍異之物。

邍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

匡人掌達灋則,匡邦國而觀其慝,使無敢反側,以聽王命。

撢人掌誦王志,道國之政事,以巡天下之邦國而語之,使萬民和說而正王面。

都司馬掌都之士、庶子及其衆庶、車馬、兵甲之戒令,以國灋掌其政學,以聽國司馬。家司馬亦如之。

[1]欲:經苑本作“欲其”。

[2]治:經苑本作“正”。

[3]掌: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4]上:墨海本“王”。

[5]復復:經苑本、墨海本作“復”。

[6]者:經苑本作“者也”。

[7]庳:文津閣本、墨海本作“痺”。

[8]齊:墨海本作“道”。

[9]弗:經苑本作“未”。

[10]馬:經苑本作“車”。

[11]謂: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12]一:經苑本、墨海本作“八”。

[13]魑魅魍魎:經苑本作“螭魅罔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