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庫全書》提要

附录:《四庫全書》提要

《周官新義》十六卷附《考工記解》二卷。

宋王安石撰,安石事迹具《宋史》本傳。晁公武《讀書志》曰:熙寧中,置經義局,撰《三經義》,皆本王安石《經說》。三經:《書》、《詩》、《周禮》也。新經:《毛詩義》凡二十卷,《尚書義》凡十三卷,今並佚。《周官[1]新義》本二十二卷,明萬曆中,重編《內閣書目》,尚載其名,故朱彝尊《經義考》不敢著其已佚,但注曰未見。然外間實無傳本,即明以來內閣舊籍,亦實無此書,惟《永樂大典》者[2]所載最夥。蓋《內閣書目》據《文淵閣書目》,《文淵閣書目》即修《永樂大典》所徵之書,其時得其[3]完帙,故採之最詳也。考蔡絛《鐵圍山叢談》曰:王元澤奉詔為《三經義》,時王丞相介甫為之提舉,《詩》、《書》葢多出元澤及諸門弟子手。《周官新義》實丞相親為之筆削者。政和中,有司上言天府所籍吳氏資,多有王丞相文書,於是朝廷命[4]藏諸秘閣,用是,吾得見之,《周官新義》筆跡,猶斜風細雨,誠介甫親書云云。然則《三經義》中惟《周禮》為安石手著矣[5]。安石以《周禮》亂宋,學者類能言之。然《周禮》之不可行於後世,微特人人知之,安石亦未嘗不知也。安石之意,本以宋當積弱之後,而欲濟之以富強,又懼富強之說必為儒者所排擊,於是附會經義,以鉗儒者之口,實非真信《周禮》為可行。迨其後,用之不得其人,行之不得其道,百弊叢生,而宋以大壞,其弊亦非真緣《周禮》以致誤。羅大經《鶴林玉露·詠安石放魚詩》曰:“錯認蒼姬六典書,中原從此變蕭踈”。是猶為安石所紿,未究其假借六藝之本懷也。因是而攻《周禮》,因是而攻安石所註之《周禮》,是寬其影附之巧謀而科以迂腐之薄譴矣[6],故[7]安石怙權植黨之罪萬萬無所辭[8]。安石解經之說,則與所立新法各為一事。程子取其《易解》,朱子、王應麟均取其《尚書義》,所謂言各有當也。今觀此書,惟訓詁多用《字說》,病其牽合,其餘依經詮義,如所解八則之治都鄙、八統之馭萬民、九兩之繋邦國者,皆具有發明,無所謂舞文害道之處。故王昭禹、林之奇、王與之、陳友仁等注《周禮》頗據其說。欽定《周官義疏》亦不廢採用,又安可盡以人廢耶!安石神宗時所上《五事劄子》及《神宗日錄》載安石所引《周官》,及楊時《龜山集》中所駮平頒興積一條,其文皆在《地官》中。今《永樂大典》闕《地官》、《夏官》二卷,其說遂不可考。然所佚適屬其瑕纇,則所存者益不必苛詆矣。安石本未解《考工記》,而《永樂大典》乃備載其說,據晁公武《讀書志》,蓋鄭宗顏輯安石《字說》為之,以補其闕。今亦並錄其解,備一家之書[9]焉。

[1]官:經苑本、墨海本作“禮”。

[2]者:經苑本、墨海本作“中”。

[3]得其:經苑本、墨海本作“尚有”。

[4]命:文津閣本作“悉”。

[5]考蔡絛《鐵圍山叢談》曰……然則三經義中惟《周禮》為安石手著矣:此段經苑本無。

[6]羅大經……迂腐之薄譴矣:經苑本、墨海本無。

[7]故:經苑本、墨海本無。

[8]無所辭:經苑本、墨海本作“無可辭”。

[9]書:文津閣本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