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官二

地官二

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敘分地而經市,以陳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賈阜貨而行布,以量度成賈而徵儥,以質劑結信而止訟,以賈民禁偽而除詐,以刑罰禁虣而去盜,以泉府同貨而斂賒。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

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市之羣吏平肆、展成、奠賈,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師涖焉,而聽大治、大訟;胥師、賈師涖于介次,而聽小治、小訟。

凡萬民之期于市者:辟布者、量度者、刑戮者,各於其地之敘。凡得貨賄、六畜者,亦如之,三日而舉之。凡治市之貨賄、六畜、珍異,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

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國凶荒、札喪,則市無征而作布。凡市偽飾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賈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市刑:小刑憲罰,中刑徇罰,大刑扑罰,其附于刑者,歸于士。

國君過市則刑人赦,夫人過市罰一幕,世子過市罰一帟,命夫過市罰一蓋,命婦過市罰一帷。凡會同、師役,市司帥賈師而從,治其市政,掌其賣儥之事。

過市,非所以明遠利也。市人犯刑,以利而已。國君近市,則市人何誅焉?故國君過市,則刑人赦。所謂刑人,亦憲、徇、扑三者而已。幕也、帟也、蓋也,皆庇下之物,為上近利,則無以庇下矣。

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賣儥者質劑焉,大市以質,小市以劑。掌稽市之書契,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攷之,犯禁者舉而罰之。凡治質劑者,國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國期。期內聽,期外不聽。

質劑之治,宜以時決,久而後辨,則証逮或已死亡,其事易以生偽,故期外不聽,亦所以省煩擾。

廛人掌斂市絘布、總布、質布、罰布、廛布,而入於泉府。凡屠者,斂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凡珍異之有滯者,斂而入于膳府。

皮、角、筋、骨,屠者之餘財也,廛人斂而入于玉府,明所取者非民之正利。

胥師各掌其次之政令,而平其貨賄,憲刑禁焉。察其詐偽、飾行、儥慝者,而誅罰之。聽其小治、小訟而斷之。

賈師各掌其次之貨賄之治,辨其物而均平之,展其成而奠其賈,然後令市。凡天患,禁貴儥者,使有恒賈。四時之珍異,亦如之。凡國之賣儥,各帥其屬而嗣掌其月。凡師役、會同,亦如之。

司虣掌憲市之禁令,禁其鬭囂者與其虣亂者,出入相陵犯者,以屬遊飮食于市者。若不可禁,則搏而戮之。

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與其不物者而搏之。掌執市之盜贼,以徇,且刑之。

胥各掌其所治之政,執鞭度而巡其前,掌其坐作出入之禁令,襲其不正者。凡有罪者,撻戮而罰之。

肆長各掌其肆之政令。陳其貨賄,名相近者相遠也,實相近者相爾也,而平正之。斂其總布,掌其戒禁。

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以其賈買之,物楬而書之,以待不時而買者。買者各從其抵,都鄙從其主,國人、郊人從其有司,然後予之。凡賒者,祭祀無過旬日,喪紀無過三月。凡民之貸[1]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國服為之息。凡國事之財用取具焉,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餘。

司門掌授管鍵以啓閉國門。幾出入不物者,正其貨賄,凡財物犯禁者舉之,以其財養死政之老與其孤。

司門總統諸門,故掌授管鍵之事。

祭祀之牛牲繫焉,監門養之。凡歲時之門,受其餘。凡四方之賓客造焉,則以告。

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廛。凡貨不出於關者,舉其貨,罰其人。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國凶札,則無關門之征,猶幾。凡四方之賓客敂關,則為之吿。有外內之送令,則以節傳出內之。

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

門關則以符合之,貨賄則以璽驗之,道路則以旌表之。

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

比相保,則鄰亦相保。閭相受,則里亦相受。族相葬,則酇亦相葬矣。黨相救,則鄙亦相救矣。州相賙,則縣亦相賙矣。鄉相賓,則遂亦相賓矣。

以歲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簡其兵器,教之稼穡。凡治野,以下劑致甿,以田里安甿,以樂昏擾甿,以土宜教甿稼穡,以興耡利甿,以時器勸甿,以疆予任甿。

《孟子》曰:“唯助為有公田”,許愼釋鋤以“商人七十而鋤”,則助、鋤一也。興之以助公田,則甿得所私焉,所以利之。善其器,則以勸。謂之時器,則器之用各有時,若耜以耕,銍以穫。

以土均平政。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里。上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二[2]百畮,餘夫亦如之。

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

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及其六畜、車輦,辨其老、幼、廢、疾與其施舍者,以頒職作事,以令貢賦,以令師田,以起政役。

遂人既登其夫家衆寡、六畜、車輦,遂師又以時登,則遂師登之于遂人,遂人登之于小司徒。

若起野役,則令各帥其所治之民而至,以遂之大旗致之,其不用命者,誅之。

鄉師致民以司徒之大旗。遂人所謂大旗,亦司徒之大旗,于是建焉。于遂言遂之大旗,則鄉可知。于鄉言司徒之大旗,則遂亦可知。

凡國祭祀,共野牲,令野職。凡賓客,令脩野道而委積。大喪,帥六遂之役而致之,掌其政令。及葬,帥而屬六綍。及窆,陳役。凡事,致野役,而師田作野民,帥而至,掌其政治禁令。

遂師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以時登其夫家之衆寡、六畜、車輦,辨其施舍與其可任者。經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周知其數而任之,以徵財征。

經牧其田野,猶小司徒所謂“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不言井,則以下言辨其可食者,周知其數而任之故也。

作役事,則聽其治訟。巡其稼穡,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時事。

凡國祭祀,審其誓戒,共其野牲。入野職、野賦于玉府。賓客,則巡其道修,庀其委積。大喪,使帥其屬以幄帟先,道野役。及窆,抱磨,共丘籠及蜃車之役。軍旅、田獵,平野民,掌其禁令,比敘其事而賞罰。

幕人“大喪共帷幕帟綬”,今此幄帟非幕人所共矣。道野役,帥以至墓。磨者,適歷執綍者名也。丘籠之役,竁復土也,其器曰籠。蜃車,柩路也。柩路載柳,四輪迫地而行,有似于蜃,因取名焉。行至壙,乃說,更復載龍輴。蜃車,載闉壙之蜃者。

遂大夫各掌其遂之政令。以歲時稽其夫家之衆寡、六畜、田野,辨其可任者與其可施舍者,以教稼穡,以稽功事,掌其政令、戒禁,聽其治訟。令為邑者,歲終則會政致事。正歲,簡稼器,脩稼政。三歲大比,則帥其吏而興甿,明其有功者,屬其地治者。凡為邑者,以四達戒其功事,而誅賞廢興之。

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以頒田里,以分職事,掌其治訟,趨其稼事而賞罰之。若將用野民師田、行役、移執事,則帥而至,治其政令。既役,則稽功會事而誅賞。

遂官各降鄉一等,其官亦各降焉,故州謂之長,縣與黨同謂之正,鄙與族同謂之師。移執事,若遂師所謂“巡其稼穡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時事”也。

鄙師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凡作民,則掌其戒令。以時數其衆庶,而察其媺惡而誅賞。歲終,則會其鄙之政而致事。

酇長各掌其酇之政令,以時校登其夫家,比其衆寡,以治其喪紀、祭祀之事。若作其民而用之,則以旗鼓、兵革帥而至。若歲時簡器,與有司數之。凡歲時之戒令皆聽之,趨其耕耨,稽其女功。

里宰掌比其邑之衆寡與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歲時合耦于耡,以治稼穡,趨其耕耨,行其秩敘,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斂其財賦。

鄰長掌相糾、相受。凡邑中之政相贊。徙于他邑,則從而授之。

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而用之,以質劑致民,平頒其興積,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凡用粟,春頒而秋斂之。凡新甿之治皆聽之,使無征役,以地之媺惡為之等。

“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而用之”者,聚此三粟而用以頒以施[3]以散也。施其惠,若民有囏阸,不责其償。

稍人掌令丘乘之政令。若有會同、師田、行役之事,則以縣師之灋作其同徒、輂輦,帥而以至,治其政令,以聽於司馬。大喪,帥蜃車與其役以至,掌其政令,以聽於司徒。

丘之政令,司徒所掌;乘之政令,司馬所掌;稍人掌令丘乘之政令耳。丘言其地,乘言其賦。所謂同,則丘地也。所謂徒役、輂輦、蜃車,則乘賦也。其作而帥以至,掌其政令以聽于司馬、司徒,則所謂“令丘乘之政令”也。

委人掌斂野之賦,斂薪芻,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以稍聚待賓客,以甸聚待羇旅,凡其余聚以待頒賜。

“稍聚”者,所聚稍給之物。“甸聚”者,所聚甸賦之物。“余聚”者,所聚經用之餘物。頒則[4],用財之餘事,故以余聚待之。

以式灋共祭祀之薪蒸木材,賓客共其芻薪,喪紀共其薪蒸木材,軍旅共其委積薪芻、凡疏材,共野委、兵器與其野囿財用。凡軍旅之賓客館焉。

土均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貢。

均人無所不均,故曰“均地政”。土均雖有及乎地征,然以土為主,未及乎均人,故言“平土地之政”。

以和邦國、都鄙之政令、刑禁與其施舍,禮俗、喪紀、祭祀,皆以地媺惡為輕重之灋而行之,掌其禁令。

草人掌土化之灋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種。凡糞種,騂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麋,渴澤用鹿,鹹潟用貆,勃壤用狐,埴壚用豕,彊用蕡,輕爂用犬。

稻人掌稼下地。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旱暵,共其雩斂。喪紀,共其葦事。

夏以水殄草,則以夏水如湯,利以殺草也。喪紀共其葦事,葦生下地故也。

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王巡守,則夾王車。

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則夾王車。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令萬民時斬材,有期日。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春秋之斬木,不入禁。凡竊木者,有刑罰。

《考工記》曰:“凡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陽也者,縝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養其陰而齊諸其陽,則轂雖敝不img[5]。”所謂陽木,則縝理而堅者也。所謂陰木,則疏理而柔者也。疏理而柔,宜以火養,則斬以仲夏,使盛陽暴之,與火養同意。陰木如此,則陽木斬以仲冬宜矣。

若祭山林,則為主而修除且蹕。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

蹕,止人犯其祭。虞主山林,掌其政令,且為之厲禁也。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計林麓而賞罰之。若斬木材,則受灋于山虞,而掌其政令。

澤虞言“使其地之人[6]守其財物”,而林衡不言;林衡言“平其守”,而澤虞不言;互見也。林之政,山虞掌之[7],川[8]衡掌其巡之禁令而已。然則林衡正於山虞者也,川衡正於澤虞者也。

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舍其守,犯禁者執而誅罰之。祭祀、賓客,共川奠。

澤亦必如此,而不言,亦互見也。

澤虞掌國澤之政令,為之厲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以時入之于玉府,頒其餘于萬民。凡祭祀、賓客,共澤物之奠。喪紀,共其葦蒲之事。

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則人自為守,所以澤雖大莫或害其養蕃。山林川澤皆有財物,惟澤物入于玉府者,澤物最小也。所以自養取薄,所以養人從厚,夫是之謂王德。又頒其餘于萬民,則雖澤物亦不盡利。

若大田獵,則萊澤野。及弊田,植虞旌以屬禽。

澤野,所謂藪也。

迹人掌邦田之地政,為之厲禁而守之。凡田獵者受令焉。禁麛卵者與其毒矢射者。

名曰迹人,以迹知禽獸之處,而後可得田而取矣。邦田無地,則鳥獸無所生;有地而無政,則其生不能蕃息;雖有政不為厲禁以守之,則侵地盜物,所以干有司者衆矣。雖為厲禁以守之,然雉兔者往焉,亦弗禁也。

卝人掌金玉錫石之地,而為之厲禁以守之。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巡其禁令。

角人掌以时徵齒角凡骨物於山澤之農,以當邦賦之政令。以度量受之,以共財用。

羽人掌以時徵羽翮之政于山澤之農,以當邦賦之政令。凡受羽,十羽為審,百羽為摶,十摶為縳。

掌葛掌以時徵絺綌之材于山農,凡葛征,徵草貢之材于澤農,以當邦賦之政令。以權度受之。

掌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以權量受之,以待時而頒之。

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徵令,以時入之,以權量受之,以共邦之用,凡炭灰之事。

掌染草至掌蜃,所徵亦必當邦賦之政令,而不言者,則以角人、羽人、掌葛見之。

掌荼掌以時聚荼,以共喪事。徵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

掌蜃掌斂互物、蜃物,以共闉壙之蜃。祭祀,共蜃器之蜃。共白盛之蜃。

用蜃以禦濕除貍蟲。

囿人掌囿游之獸禁,牧百獸。祭祀、喪紀、賓客,共其生獸、死獸之物。

獸人共生獸、死獸,囿人共生獸、死獸之物者,獸人所共,田獵所罟;囿人所共,囿游所牧;共其物,若麋膚、熊蹯之類。

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凡祭祀、賓客,共其果蓏。享亦如之。

廩人掌九穀之數,以待國之匪頒、賙賜、稍食。以歲之上下數邦用,以知足否,以詔穀用,以治年之凶豐。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

民之食可以鬴計者,校登夫家貴賤、老幼、廢疾之數,觀稼省斂,稽比財物,其法詳也。

若食不能人二鬴,則令邦移民就穀,詔王殺邦用。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大祭祀,則共其接盛。

舍人掌平宮中之政,分其財守,以灋掌其出入。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賓客,亦如之,共其禮,車米、筥米、芻禾。喪紀,共飯米、熬穀。以歲時縣穜稑之種,以共王后之春獻種。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歲終,則會計其政。

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穀之物,以待邦用。若穀不足,則止餘灋用;有餘,則藏之,以待凶而頒之。凡國之大事,共道路之穀積、食飮之具。

法式所用,有雖不足不可以已者,有待有餘然後用者,所謂餘法用,則待有餘而後用者。

司祿

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種,周知其名與其所宜地,以為灋而縣于邑閭。巡野觀稼,以年之上下出斂灋。掌均萬民之食,而賙其急,而平其興。

舂人掌共米物。祭祀,共其齍盛之米。賓客,共其牢禮之米。凡饗食,共其食米。掌凡米事。

饎人掌凡祭祀共盛。共王及后之六食。凡賓客,共其簠簋之實。饗食亦如之。

舂人舂穀以為米,饎人炊米以為食;其職事相成,故舂人祭祀共齍盛之米,饎人祭祀共盛;舂人賓客共牢禮之米,而饎人共其簠簋之實;饎人共王及后之六食,饔飱[9]亦共簠簋之實;而舂人不言共米,則以言祭祀、賓客,從可知也。

槁人掌共外內朝宂食者之食。若饗耆老、孤子、士庶子,共其食。掌豢祭祀之犬。

[1]貸:文津閣本作“貨”。

[2]二:文津閣本作“一”。

[3]以施:經苑本無。

[4]則:經苑本作“賜”。

[5]img:經苑本作“img”,墨海本作“藃”。

[6]人:經苑本作“人而”。

[7]經苑本此句后有“林衡掌其巡之禁令而已。澤之政,澤虞掌之”。

[8]川:文津閣本作“林”。

[9]饔飱:經苑本作“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