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官三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頫以除邦國之慝,間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交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致禬以補諸侯之烖。
冬遇所協之慮,時聘所結之好,間問所諭之志,歸脤所交之福,賀慶所贊之喜,致禬所補之烖,邦國之君而已,故稱諸侯。秋覲所比之功,殷覜[1]所除之慝,臣民豫焉,非特諸侯,故稱邦國。時會所發之禁,非特一國,故稱四方。春朝所圖之事,夏宗所陳之謨,殷同所施之政,非特一方,故稱天下。慮,慮患也。圖,謀事也。謀成焉,謂之謀[2]。事成焉,謂之功。諸侯之慮協,然後天下之事可圖;天下之事可圖,然後天下之謨成而可陳;謨成而可陳,然後邦國之功成而可比。先事後功,功以成事故也。先謨後慮,終則有始故也。慝,陰姦[3]也,故除之以殷覜[4]而已。言歸脤而不及膰,則膰有事而執焉,因以賜之,非大行人之所歸也。言致禬而不及弔,言禬而弔可知也。言諸侯而不言兄弟,則兄弟乃大宗伯以禮親焉,大行人親諸侯而已。唯春朝圖事不言以,則春朝朝禮之正,非適為圖事也。
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上公之禮:執桓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纓九就,貳車九乘,介九人,禮九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立當車軹,擯者五人,廟中將弊三享;王禮:再祼而酢,饗禮九獻,食禮九舉,出入五積,三問三勞。諸侯之禮:執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斿,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立當前疾,擯者四人,廟中將弊三享;王禮:壹祼而酢,饗禮七獻,食禮七舉,出入四積,再問再勞。諸伯執躬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諸子執穀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斿,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立當車衡,擯者三人,廟中將幣三享;王禮:壹祼不酢,饗禮五獻,食禮五舉,出入三積,壹問壹勞。諸男執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凡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出入三積,不問,壹勞,朝位當車前,不交擯,廟中無相,以酒禮之,其他皆眡小國之君。凡諸侯之卿,其禮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
三公八命,出封加一命,則謂之上公。自上公以下,皆謂之建常,所建斿數不同,而皆象其道故也。上公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立當車軹,擯者五人;侯伯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立當前疾,擯者四人;子男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立當車衡,擯者三人;則尊者舒而縟[5],卑者慼[6]而略故也。王禮,再祼,一祼而酢,則祼賓而酢王也;一祼不酢,則有禮而無報;為若不敢當焉,卑故也。饗禮,九獻、七獻、五獻,則主於飮,故以獻為節。食禮,九舉、七舉、五舉,則主[7]於食,故以舉為節。大國之孤,朝位當車前,不交擯,廟中無相,則彌蹙而略矣。以酒禮之,則祼如祭祀,非禮人君弗用也。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謂之侯服,歲壹見,其貢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甸服,二歲壹見,其貢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男服,三歲壹見,其貢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采服,四歲壹見,其貢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衞服,五歲壹見,其貢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要服,六歲壹見,其貢貨物。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壹見,各以其所貴寶為摯。
謂之服,謂之蕃國,人為之名而已;人為之名,故可謂之蠻服,亦可謂之要服;可謂之夷、鎮、蕃服,亦可謂之蕃國,而與夏服異名也。
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歲徧存;三歲徧覜[8];五歲徧省;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十有一歲,達瑞節,同度量,成牢禮,同數器,修灋則;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
歲徧存,使問而存之也。三歲徧覜[9],使問而視之也。五歲徧省,使巡而察之[10]。“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者,象胥主譯其言;譯其言,然後言語可諭;言語可諭,然後辭命可協也。“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者,瞽主樂,史主書,諭書名,故屬史;聽聲音,故屬瞽;諭之聽之,則亦協之而已。或言協,或言聽諭,相備也。先瞽而後聲音,後史而先書名,則明聲音、書名無所先後。“十有一歲,達瑞節,同度量,成牢禮,同數器,修灋則”者,瑞節所以達四方而交之,度量所以同四方而一之,以交之也,故成其牢禮;以一之也,故同其數器;則尊卑異數,貴賤異用[11],而同乎王之所制;道有升降,禮有損益,則王之所制,宜以時修之;修灋則,為是故也。言語辭命,以聲音、書名為本;書名、聲音,以度量、灋則為主;度量、灋則,王之所制也;書名雖未之有,可以義制;聲音雖未之有,可以理作;故王所以一天下,始於言語、辭命,中於書名、聲音,終於度量、灋則。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則親出而省焉。或巡守,或殷國,其出而省焉一也。及夫世喪道失,道德之意毀於書名之不達,禮樂之數熄於度量[12]之不存,則先王所以諭而同之,可謂知要矣。
凡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協其禮,賓而見之。若有大喪,則詔相諸侯之禮。若有四方之大事,則受其幣,聽其辭。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曰“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者[13],諸侯睦,則王室無事矣。
小行人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令諸侯春入貢,秋獻功,王親受之,各以其國之籍禮之。
令諸侯春入貢,則朝正之時也;秋獻功,則歲成之時也。各以其國之籍禮之,則嘗所以[14]禮之國各籍焉以為故常,《左氏傳》[15]曰“非禮也勿籍。”
凡諸侯入王,則逆勞于畿。及郊勞,眡館、將幣,為承而擯。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小客則受其幣而聽其辭。使適四方,協九儀。賓客之禮,朝、覲、宗、遇、會、同,君之禮也;存、覜[16]、省、聘、問,臣之禮也。
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鄭氏謂“擯而見之王,使得自言”;小客則受其幣而聽其辭,鄭氏謂“聽之以入告”。
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成六瑞:王用瑱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用穀璧,男用蒲璧。
上有以合驗乎下,下有以合驗乎上,則瑞成矣。
合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
圭以象陽之生物,馬,陽物也,乾之所為,故合圭以馬。璋,章也,文明之方,所用皮有文焉。合璋而不以合琮,則自然之文,非所以合琮,故合琮以錦也。琥象陰之效法,故合琥以繡。璜,北方之所用也,故合璜以黼。
若國札喪,則令賻補之;若國凶荒,則令賙委之;若國師役,則令槁禬之;若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若國有禍烖,則令哀弔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治五物事故,亦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故於萬民之利害稱及焉。
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將合諸侯,則令為壇三成,宮旁一門。
為壇三成,則為三等焉,所謂“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是也。宮旁一門,則《覲禮》所謂“四門”是也。
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及其擯之,各以其禮,公於上等,侯、伯於中等,子、男於下等。其將幣亦如之。其禮亦如之。王燕,則諸侯毛。
鄭氏謂“土揖,下手揖之;時揖,平手揖之;天揖,舉手揖之。”言毛與言齒[17]異,齒尚長,毛尚老;朝尊而公之,故尚貴;燕親而私之,故尚老。
凡諸公相為賓,主國五積,三問,皆三辭拜受,皆旅擯;再勞,三辭,三揖,登,拜受,拜送。主君郊勞,交擯,三辭,車逆,拜辱,三揖三辭,拜受。車送,三還,再拜。致館亦如之。致飱,如致積之禮。及將幣,交擯,三辭,車逆,拜辱。賓車進,答拜,三揖三讓。每門止一相,及廟,唯上相入。賓三揖三讓,登,再拜,授幣,賓拜送幣。每事如初。賓亦如之。及出,車送,三請三進,再拜,賓三還三辭,告辟。致饔餼、還圭、饗食、致贈、郊送,皆如將幣之儀。賓之拜禮:拜饔餼,拜饗食。賓繼主君,皆如主國之禮。諸侯、諸伯、諸子、諸男之相為賓也各以其禮,相待也如諸公之儀。
諸公之臣相為國客,則三積,皆三辭拜受。及大夫郊勞,旅擯,三辭,拜辱,三讓,登,聽命,下拜,登,受。賓使者,如初之儀。及退,拜送。致館,如初之儀。及將幣,旅擯,三辭,拜逆,客辟,三揖,每門止一相,及廟,唯君相入,三讓,客登,拜,客三辟,授幣,下,出,每事如初之儀。及禮,私面,私獻,皆再拜稽首,君答拜。出及中門之外,問君,客再拜對,君拜,客辟而對;君問大夫,客對;君勞客,客再拜稽首,君答拜,客趨辟。致饔餼,如勞之禮。饗食,還圭,如將幣之儀。君館客,客辟,介受命,遂送,客從,拜辱于朝。明日,客拜禮賜,遂行,如入之積。凡侯、伯、子、男之臣,以其國之爵相為客而相禮,其儀亦如之。
凡四方之賓客,禮儀、辭命、餼牢、賜獻,以二等從其爵而上下之。凡賓客,送逆同禮。凡諸侯之交,各稱其邦而為之幣,以其幣為之禮。凡行人之儀,不朝不夕,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
每門止一相,為將致敬於廟故也。及廟,唯上相入,則致敬故也。每門止一相,唯君相入,則客相不入焉。客再拜稽首,君答拜,則拜而不稽首,主君而客臣故也。賓繼主君,皆如主國之禮,則[18]賓所以繼主君,無過不及焉;凡諸侯之交,各稱其邦而為之幣為之禮,則主君所以禮賓,亦無過不及焉。夫邦國之君臣相為賓客,而先王設官焉,問勞贈送,物為之數;拜揖辭受,事為之節。觀春秋之時,一言之不讎,一拜之不中,而兩國為之暴骨,則周官圖民禍難,豈為不[19]豫哉?“不朝不夕,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者,鄭氏謂“不正東鄉,不正西鄉,嘗[20]視賓主之間,得兩鄉之而已。”
行夫掌邦國傳遽之小事、媺惡而無禮者。凡其使也,必以旌節。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居於其國,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使則介之。
環人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以路節達諸四方。舍則授館,令聚,有任器,則令環之。凡門關無幾,送逆及疆。
曰邦國之通賓客,謂諸侯賓客之往來者。路節,鄭氏“謂旌節也”。
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若以時入賓,則協其禮,與其辭,言傳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幣帛、辭令而賓相之。凡國之大喪,詔相國客之禮儀而正其位。凡軍旅、會同,受國客幣而賓禮之。凡作事,王之大事諸侯,次事卿,次事大夫,次事上士,下事庶子。
職方氏言“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皆其圖地掌于職方而可辨數要”者也,象胥言“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而不言其國數,則所職非特職方可辨數要之國也。不謂之入王而謂之入賓,則或非王政所加焉。凡作事,作四夷之事也。王之大事諸侯,故彤弓廢則諸夏衰矣。次事上士,下事庶子,則下事有中士、下士,以庶子包之也。
掌客掌四方賓客之牢禮、餼獻、飮食之等數與其政治。王合諸侯而饗禮,則具十有二牢,庶具百物備,諸侯長十有再獻。王巡守、殷國,則國君膳以牲犢,令百官百牲皆具。從者,三公眡上公之禮,卿眡侯、伯之禮,大夫眡子、男之禮,士眡諸侯之卿禮,庶子壹眡其大夫之禮。
凡諸侯之禮:上公五積,皆眡飱牽,三問,皆脩;羣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飱五牢,食四十,簠十,豆四十,鉶四十有二,壺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陳;饔餼九牢,其死牢如飱之陳,牽四牢,米百有二十筥,醯醢百有二十罋,車皆陳;車米眡生牢,牢十車,車秉有五籔,車禾眡死牢,牢十車,車三秅,芻薪倍禾,皆陳;乘禽日九十雙,殷膳大牢,以及歸,三饗、三食、三燕,若弗酌,則以幣致之;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飱饔餼,以其爵等為之牢禮之陳數,唯上介有禽獻;夫人致禮,八壺、八豆、八籩,膳大牢,致饗大牢,食大牢;卿皆見以羔,膳大牢。
侯伯四積,皆眡飱牽,再問,皆脩;飱四牢,食三十有二,簠八,豆三十有二,鉶二十有八,壺三十有二,鼎、簋十有二,腥二十有七,皆陳;饔餼七牢,其死牢如飱之陳,牽三牢,米百筥,醯醢百甕,皆陳;米三十車,禾四十車,芻薪倍禾,皆陳;乘禽日七十雙,殷膳大牢,三饗、再食、再燕;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飱饔餼,以其爵等為之禮,唯上介有禽獻;夫人致禮,八壺、八豆、八籩,膳大牢,致饗大牢;卿皆見以羔,膳特牛。
子、男三積,皆眡飱牵。壹问,以脩;飱三牢,食二十有四,簠六,豆二十有四,鉶十有八,壺二十有四,鼎、簋十有二,牲十有八,皆陳;饔餼五牢,其死牢如飱之陳,牽二牢,米八十筥,醯醢八十罋,皆陳;米二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乘禽日五十雙,壹饗、壹食、壹燕;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飱饔餼,以其爵等為之禮,唯上介有禽獻;夫人致禮,六壺、六豆、六籩,膳眡致饗;親見卿,皆膳特牛。
凡諸侯之卿、大夫、士為國客,則如其介之禮以待之。
凡禮賓客,國新殺禮,凶荒殺禮,札喪殺禮,禍烖殺禮,在野在外殺禮。凡賓客死,致禮以喪用。賓客有喪,惟芻稍之受。遭主國之喪,不受饗食,受牲禮。
言王合諸侯而饗禮,遂言王巡狩、殷國,國君膳以牲犢,禮務施報故也。上公牲三十有[21]六,侯伯腥二十有[22]七,子、男牲十有八,牲[23],即牲之腥者;或言牲,或言腥,互見[24]。先王制賓客之禮,有餘勿過是也。國新、凶荒、札喪、禍烖、在野外,則殺焉。制其正,不制其殺,則禮之本寧儉而已。
掌訝掌邦國之等籍,以待賓客。若將有國賓客至,則戒官修委積,與士逆賓于疆,為前驅而入;及宿,則令聚;及委,則致積;至于國,賓入館,次于舍門外,待事于客;及將幣,為前驅;至于朝,詔其位,入復。及退亦如之。凡賓客之治,令訝,訝治之。凡從者出,則使人道之。及歸,送亦如之。凡賓客,諸侯有卿訝,卿有大夫訝,大夫有士訝,士皆有訝。凡訝者,賓客至而往,詔相其事而掌其治令。
“至于朝,詔其位,入復,退亦如之”者[25],退亦入復,若孔子所謂“賓不顧矣”。
掌交掌以節與幣巡邦國之諸侯及其萬民之所聚者,道王之德意志慮,使咸知王之好惡,辟行之。使和諸侯之好,達萬民之說。掌邦國之通事,而結其交好。
“以幣”者,掌邦國之通使事而結其交好故也,此其官所以謂之掌交與?道王之德意志慮,則與撢人之誦王志異矣。
以諭九稅之利,九禮之親,九牧之維,九禁之難,九戎之威。
九稅,九職之稅。九禮,九儀之禮。九禁,九伐之禁。九戎,九伐之戎。蓋方其制軍詰禁,則為九禁;及其致戎事焉,則為九戎[26]。諭九稅之利,使知藝極[27];諭九禮之親,使知分守;諭九牧之維,使知聽令;諭九禁之難,使知辟禁;諭九戎之威,使知免兵;於無事之時,使人焉。和邦國而諭之,折衝消萌多矣。不知出此,而恃威讓、文告、征伐之施焉,則非所謂“為大于其細、圖難于其易”也。
掌察闕
掌貨賄闕
朝大夫掌都家之國治。日朝以聽國事故,以告其君長。國有政令,則令其朝大夫。凡都家之治於國者,必因其朝大夫然後聽之。唯大事弗因。凡都家之治有不及者,則誅其朝大夫。在軍旅,則誅其有司。
“掌都家之國治”者,都家有治于國,則朝大夫掌之。“在軍[28]誅其有司”者,鄭氏謂“有司,都家司馬”。
都則闕
都士闕
家士闕
[1]覜: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頫”。
[2]謀:墨海本作“謨”。
[3]姦:經苑本、墨海本作“毒”。
[4]覜: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頫”。
[5]縟:墨海本作“緝”。
[6]慼:經苑本、文津閣本作“蹙”,墨海本作“戯”。
[7]主:墨海本作“王”。
[8]覜: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頫”
[9]覜: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頫”。
[10]察之: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察之也”。
[11]用: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器”。
[12]量:文津閣本作“數”。
[13]者: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14]所以:經苑本作“以所”。
[15]左氏傳: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左氏”。
[16]覜: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頫”。
[17]言齒: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齒”。
[18]則:經苑本、墨海本作“而”。
[19]為不: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不為”。
[20]嘗:經苑本、墨海本作“常”。
[21]有: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22]有: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23]牲:經苑本作“腥”。
[24]互見:經苑本作“互見也”。
[25]者: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26]九戎:經苑本、文津閣本作“九伐”。
[27]極:墨海本作“樹”。
[28]軍: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軍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