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官三

春官三

大司樂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言“建國之學政”者,凡建國則有學焉。《禮記》曰:“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又曰:“禮在瞽宗”,則成均、瞽宗皆學名。教學之道,成其虧,均其過不及而已,謂之成均,義蓋取此。瞽宗蓋言主以[1]樂教,瞽之所宗。大司樂治建國之學政,則以合國子弟而已;其教則使有道、有德者焉。死祭於瞽宗,則主以樂教故也。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中、庸,三德所謂至德。和,六德所謂和。孝,三德所謂孝。祗,則順行之所成。友,則友行之所成也。行自外作,立之以禮;德由中出,成之以樂;立之以禮,則為順行友行;成之以樂,則為祗德友德。蓋事師長所以成敬,不言敬而言祗,則敬之在樂必達而為祗故也。中所以本道之體,其義達而為和,其敬達而為祗。能和、能祗,則庸德成焉。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在《易》之《乾》所為“君德”,故繼之以孝。孔子曰:“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友則樂德所成終始。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則孝與聖何以異?曰:聖人之於人道也,孝而已;聖人之於天道,則孝不足以言之,此孝與聖所以異。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而孝於三德為下,則三德之孝,以知逆惡而已。樂德之孝,成於樂者也。諸侯之孝不豫焉,非特以知逆惡已也。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道,謂直道其事;諷,所以動之;誦則以言。

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img》、《大夏》、《大濩》、《大武》。

先王之樂多矣,大司樂用以教國子,此則六樂而已。《雲門》、《大卷》則所謂《雲門》,《大咸》則所謂《咸池》,《大img》則所謂《九img》,謂之《九img》,蓋以其九成。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

六律、六同所以考五聲,五聲所以成八音,八音所以節六舞,六舞所以大合樂。大合樂,則幽足以致鬼、神、示,明足以和邦國,內足以諧萬民,外足以安賓客,遠足以說遠人,微足以作動物。致鬼、神、示,作樂所先,故《易》之《豫》言先王作樂曰:“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而已”。作動物,則樂之餘事。

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img》,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分樂而序之,則分律而序之。自黃鍾以至無射,分同而序之。自大呂以至夾鍾,分舞而序之。自《雲門》以至《大武》,以祭以享以祀,則以祭地示,以享人鬼,以祀天神。四望言祀,蓋方望兼上下之神焉。先以祭,次以享,次以祀,則祭、享、祀雖有所分,至用樂,則於鬼、神、示皆備其物,達其義,致其道焉。備其物,則祭也;達其義,則享也;致其道,則祀也。先妣在先祖之上,則姜嫄也。姜嫄特祀,其後以為禖神,禖神而序之先祖之上,則先祖所[2]自出故也。分樂以祭、以享、以祀,言所不及者衆。蓋其用也,亦上下比義而已。

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示,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示,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示,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凡此六樂所致,蓋皆合萬物而索饗之之時。天曰神,地曰示,物曰物。所謂土示,則原隰之示;所謂象物,則在天成象者也。羽物輕疾,故致之易;介物重遲,故致之難;象物恍惚無形,則其致之尤難。川澤虛,故致之易;墳衍實,故致之難;天神遠人而尊,則其致之尤難;其餘所致先後,蓋其大致如斯而已。

凡樂,圜鍾為宮,黃鍾為角,大簇為徵,姑洗為羽,靁鼓靁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凡樂,函鍾為宮,大簇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靈鼓靈鼗,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凡樂,黃鍾為宮,大呂為角,大簇為徵,應鍾為羽,路鼓路鼗,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九德》之歌,《九img》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圜鍾[3],正東方之律,帝與萬物相見,於是出焉,天無乎不覆,求天神而禮之,則其樂之宮,宜以帝所出之方而已,故以圜鍾為宮。圅鍾,西南方之律,萬物於是致養乎地,地無乎不載,求地示而禮之,則其樂之宮,宜以物致養之方而已,故以圅鍾為宮。黃鍾,正北方之律也,萬物於是藏焉,死者之所首也,鬼無乎不之,求人鬼而禮之,則其樂之宮,宜以死者所首之方而已,故以黃鍾為宮。三宮如此,其他則蓋[4]以聲類求之,各有所宜。天神孤竹之管,則以陽為奇;地示孫竹之管,則以陰為重。為小人鬼在宗廟,又致以冬之日至;而陰竹之管,則凡聲陽也;又用陽竹之管,則純於陽矣,非所以致鬼。於此謂之《九img》,蓋宗廟九變,以img九成故也。然則圜丘、方丘、六變、八變,亦各以其樂成歟。

凡樂事,大祭祀宿縣,遂以聲展之,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尸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帥國子而舞。大饗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騶虞》。詔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三侑,皆令奏鍾鼓。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凡日月食、四鎭五嶽崩、大傀異烖、諸侯薨,令去樂。大札、大凶、大烖、大臣死,凡國之大憂,令弛縣。

憂之日短,則令去樂而已;憂之日長,則令弛縣焉。異烖,異而不大;大烖,大矣而不必異。

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凶聲、慢聲。大喪,涖廞樂器;及葬,藏樂器,亦如之。

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小舞非[5]《大卷》、《大咸》之屬,旄舞則旄人所教之舞,人舞則手舞而已。

教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薺》,車亦如之。環拜以鍾鼓為節。凡射,王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為節,大夫以《采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

“凡射,王以《騶虞》為節”者,樂仁而殺以時;“諸侯以《貍首》為節”者,樂御[6]而射以禮;“大夫以《采蘋》為節”者,樂循法;“士以《采蘩》為節”者,樂不失職,《采蘩》取不遠於法而已。在諸侯之義,則為能制節;在士之義,則為足以循灋。蓋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是為卿大夫之孝,非士所及,故樂循法者大夫,而樂不失職者士。射,士職也;不言孤、卿,則以射人見之。

凡樂,掌其序事,治其樂政。凡國之小事用樂者,令奏鍾鼓。凡樂成,則告備。詔來瞽臯舞;及徹,帥學士而歌徹,令相。饗食諸侯,序其樂事,令奏鍾鼓,令相,如祭之儀。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樂出入,令奏鐘鼓。凡軍大獻,教愷歌,遂倡之。凡喪陳樂器,則帥樂官;及序哭,亦如之。凡樂官掌其政令,聽其治訟。

禮以陳為備,樂以奏為備,故禮則告備而後行禮,樂則樂成而後告備。詔來瞽臯舞,詔瞽使來,詔舞使緩。令相,令相瞽者使出。凡喪陳樂器,則陳而不作,猶大喪之廞焉。

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采,合舞;秋頒學,合聲。以六樂之會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比樂官,展樂器。凡祭祀之用樂者,以鼓徵學士。序宮中之事。

“以待致諸子”者,至則以待之,不至則以致之。春入學舍采,則以始入學,禮先師,釋菜焉。合舞,則春貌之時故也。秋頒學,則以春始入學,未知其分藝所宜,至秋而可知也,於是分授以所學。合聲,則秋言之時也。《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樂之聲以言為本。以六樂之會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則會六樂而舞之,其列衆,其變繁,易亂而難治故也。六樂[7]有文舞焉,有武舞焉,征誅、揖讓之序盡此矣。蓋其義則有孔子為之三月不知肉味者,非窮神知化,孰能究此哉[8]?故先王成人終始于此而已。

小胥掌學士之徵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

肆師誅其慢怠[9]者,則祭以懲慢為先;小胥撻其怠慢者,則學以懲怠為急。祭言誅之,政也;學言撻之,教也。堵言半,半合是以為宮;肆言全,而[10]後可肆也。鄭氏謂“宮,四面,象宮室;軒去其一面;判又去其一面。”

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鍾、大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鍾、南呂、函鍾、小呂、夾鍾。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風、雅、頌,《詩》之體;賦、比、興,《詩》之用。六德所謂中、和、祇、庸、孝、友也,以六德為之本,故雖變猶止乎禮義。以六律為之音,則《書》所謂“聲依永,律和聲”。

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下管播樂器,令奏鼓img。大饗亦如之。大射,帥瞽而歌射節。

登歌,下管,則道以無所因為上,有所待[11]為下。

大師,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凶。

詔吉凶,使知所戒。一[12]體之盈虛,通于天地,應于物類[13],故占之以夢卜,眡之以祲象,聽之以同律,皆得其祥焉。

大喪,帥瞽而廞;作匶,諡,凡國之瞽矇正焉。

史序事,王行見于事,故大史讀誄。瞽掌樂,王德成于樂,故大師作諡。諡,成德之名也。

小師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絃、歌。大祭祀,登歌,擊拊;下管,擊應鼓,徹,歌。大饗亦如之。大喪,與廞。凡小祭祀、小樂事,鼓img。掌六樂聲音之節與其和。

瞽矇,掌播鼓鼗、柷、敔、塤、簫、管、絃、歌。諷誦詩,世奠繫,鼓琴瑟。掌《九德》、《六詩》之歌,以役大師。

眡瞭掌凡樂事播鼗,擊頌磬、笙磬。掌大師之縣。凡樂事,相瞽。大喪,廞樂器。大旅亦如之。賓射,皆奏其鍾鼓。鼜、愷獻,亦如之。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凡聲,高聲img,正聲緩,下聲肆,陂聲散,險聲斂,達聲贏,微聲韽,回聲衍,侈聲筰,弇聲鬱,薄聲甄,厚聲石。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凡和樂,亦如之。

數本起於黃鍾,始於一而三之,歷十二辰,而五數備,其長則度之所起,其餘律皆[14]自是而生;故凡為樂器,以十二律為之數度。img聲生於高,肆聲生於下,甄聲生於薄,石聲生於厚,高、下、厚、薄之所屬、所制則有齊矣。贏聲生於達,衍聲生於回,筰聲生於侈,鬱聲生於弇,達、回、侈、弇之屬[15]、所容則有量矣;故凡為樂器,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

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鍾。教縵樂、燕樂之鍾磬。凡祭祀,奏縵樂。

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鍾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凡祭祀、饗食,奏燕樂。凡射,王奏《騶虞》,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掌鼙,鼓縵樂。

笙師掌教龡竽、笙、塤、籥、簫、篪、篴、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凡祭祀、饗射,共其鍾笙之樂;燕樂亦如之。大喪,廞其樂器;及葬,奉而藏之。大旅,則陳之。

鎛師掌金奏之鼓。凡祭祀,鼓其金奏之樂;饗食、賓射亦如之。軍大獻,則鼓其愷樂。凡軍之夜三鼜,皆鼓之;守鼜亦如之。大喪、廞其樂器,奉而藏之。

鼓愷樂掌於鏄[16]師者,鏄[17]師掌金奏之鼓,其所掌樂以[18]金為主。軍以金止,既勝矣,欲戢兵之意。

韎師掌教韎樂。祭祀,則帥其屬而舞之。大饗,亦如之。

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凡祭祀、賓客,舞其燕樂。

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龡籥。祭祀,則鼓羽籥之舞。賓客、饗食,則亦如之。大喪,廞其樂器,奉而藏之。

籥如篴,三孔,主中聲,而上下律呂於是乎生。

籥章掌土鼓豳籥。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國祈年于田祖,龡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國祭蜡,則龡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

土鼓,《禮記》所謂“蒯桴、土鼓”。豳籥,豳國之籥,王業之起本於豳,樂之作本於籥,始於土鼓。逆暑、迎寒、祈年,皆以本始民事。息老物,則息使復本反始,故所擊者土鼓,所龡者豳籥,其章用豳詩焉。豳雅、豳頌,謂之雅頌,則非《七月》之詩,蓋若《九夏》亡之矣。逆暑、迎寒不言國,而祈年、息老物言國,則祈年、息老物通乎下,故言國以別之。

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祭祀,則龡而歌之。燕亦如之。

典庸器掌藏樂器、庸器。及祭祀,帥其屬而設筍虡,陳庸器。饗食、賓射亦如之。大喪,廞筍虡。

“典庸器而掌藏樂器,設筍虡”者,樂凡以象民功,而筍虡則設業焉。

司干掌舞器。祭祀,舞者既陳,則授舞器;既舞,則受之。賓饗亦如之。大喪,廞舞器;及葬,奉而藏之。

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掌三夢之法:一曰《致夢》,二曰《觭夢》,三曰《咸陟》。其經運十,其別九十。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四曰謀,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

征,行役討伐;象,天象變動;與,有所與;謀,有所謀;果,果不。至,至不;雨,雨不;瘳,瘳不。征事大,及衆,故征為先;瘳不及衆,私憂而已,故瘳為後。象則天事之大,雨則天事之小;天事之大而在征後,則天道遠,人道邇故也。先雨後瘳,則雨及衆故也。與先謀,則有所與之宜慎,甚於有所謀。謀先果,至則果,既有為也,卜其果而已。至,既有行也,卜其至而已。

以八命者贊三兆、三《易》、三夢之占,以觀國家之吉凶,以詔救政。

大卜以龜八命贊[19]《易》、夢之占,而占人以八筮占頌,則占龜以筮夢合焉,故《洪範》“大疑謀及卜筮”,兩[20]眡其從違,以斷吉凶。而武王曰:“朕夢協朕卜,戎商必克”,吉凶之變,休戚之情,見於蓍龜,動於四體。見於蓍龜,故取於朽骨之象,枯莖之數。動於四體,故取於精神之寓,魂氣之交。則龜、蓍、夢三者,未嘗不相須以為用焉。《洪範》“大疑謀及卜筮”,兩眡其從違,以斷吉凶;而武王曰:“朕夢協朕卜,戎商必克”,大卜以八命贊三兆、三《易》、三夢之占,則亦以龜、筮、夢合而占也。八命者,邦君之八命也。以邦事卜之龜,故用三兆之法以占之。以邦事筮之蓍,故用三《易》之法以占之。以邦事考之夢,故用三夢之法以占之。作八命,非特占之於蓍[21],亦驗之於筮,叶之於夢而後已,故有贊其占者焉。蓋以三兆、三《易》、三夢為正,以言辭之命贊之而已。如是,則國家之吉者,可以前知;凶,則詔王正厥事以救之也。所謂救政者,修政以救凶災也。蓋吉凶之變,雖出乎天,而其所以感召之者,實自乎人。知凶而修政以救之,則可以轉禍而[22]為福矣。古之人固有以人君之言善而致熒惑之退舍,孰謂救政之不可為歟?

凡國大貞,卜立君,卜大封,則眡高作龜。大祭祀,則眡高命龜。凡小事,涖卜。國大遷、大師,則貞龜。凡旅,陳龜。凡喪事,命龜。

作龜者,作其兆。命龜者,命以故。貞龜者,貞其兆之吉凶。凡國大貞,卜立君,卜大封,皆卜而貞之。大祭祀、國大遷、大師、凡喪事,皆作而命之。或言作,或言命,或言卜,或度貞,則[23]相備而已。國大貞既言貞矣,卜立君,卜大封,人事,故於是言作龜焉。大祭祀則聽於神而已,故於是言命龜焉。國[24]大遷、大師,則[25]其事在衆,尤須人謀,以貞為主,故於是言貞龜焉。以貞為主,故成王征三監、淮夷,而庶邦君越庶士、御事反曰“王害不違卜”也。作龜必眡高者,龜天產,其兆象天事故[26]也。凡旅陳龜,蓋陳而弗[27]作,與陳樂器同。

卜師掌開龜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義兆,四曰弓兆。凡卜事,眡高。揚火以作龜,致其墨。凡卜,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以授命龜者而詔相之。

龜人掌六龜之屬,各有名物。天龜曰靈屬,地龜曰繹屬,東龜曰果屬,西龜曰靁屬,南龜曰獵屬,北龜曰若屬,各以其方之色與其體辨之。凡取龜用秋時,攻龜用春時,各以其物入于龜室。上春釁龜,祭祀先卜。若有祭祀,則奉龜以往。旅亦如之,喪亦如之。

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凡卜,以明火爇燋,遂龡其焌契,以授卜師,遂役之。

占人掌占龜,以八簭占八頌,以八卦占簭之八故,以眡吉凶。凡卜簭,君占體,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

簭有八故,龜有八命:命,言所以令龜;故,言所以令簭;或言故,或言命,相備也。八簭,則八故之簭;八頌[28],則八命之頌;八卦,則八簭之卦。卜人掌占龜也,而以八簭占八頌。以八卦占簭之八故,以眡吉凶,則以簭合而占焉。占體、占色、占墨、占坼,皆占龜。而曰凡卜簭,則簭亦[29]占體故也。《詩》曰“爾卜爾筮,體無咎言”,簭占體,於此見矣。龜作之而坼,坼而後墨與色,可知卜人先占坼,史占墨次之,大夫占色又次之;衆占備焉,而後君占體,以斷吉凶,事之序也。先言占體,則以尊卑之序言之。

凡卜簭既事,則繫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

“繫幣以比其命”者,繫幣於龜簭,而書所命以比之。歲終,計其占之中否,則以考官占龜矣。

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凶。凡國之大事,先簭而後卜。上春,相簭。凡國事,共簭。

“凡國之大事,先簭而後卜”者,兼用卜簭而尊龜焉,故後之。上春相簭,則簭亦[30]有媺惡如龜矣。

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

人之精神與天地同流通,萬物一氣也。《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故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掌其歲時,則掌占夢之歲時而已。寤夢,若狐突夢太子申生。正夢,鄭氏謂“平安自夢”。

季冬,聘王夢,獻吉夢于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于四方,以贈惡夢。遂令始難img疫。

問王夢而占之,吉則獻王,不吉則舍萌于四方以贈焉。吉凶有萌,則見於夢,故其贈也舍萌焉。遂令始難img疫,則內無釁,然後自外至者可索而img也。

眡祲掌十煇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凶:一曰祲,二曰象,三曰鑴,四曰監,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彌,八曰敘,九曰隮,十曰想。掌安宅敘降。正歲,則行事。歲終,則弊其事。

物反為妖,兆見為祥,吉凶則妖祥之成事。人不安宅,則眡祲掌以灋為之安宅;又為敘其妖祥而降之,若保章氏降豐荒之祲象。“正歲則行事”者,行安宅敘降之事。“歲終則弊其事”者,弊其正歲所行之事。不言會而言弊,則不可會也,弊之而已。

[1]以: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於”。

[2]所:“經苑本作“之所”。

[3]鍾:經苑本作“丘”。

[4]蓋:經苑本、墨海本無。

[5]非:經苑本作“則”。

[6]御:墨海本作“義”。

[7]樂:經苑本、墨海本作“聲”。

[8]哉:經苑本、墨海本作“者”。

[9]慢怠:經苑本、墨海本作“怠慢”。

[10]而:經苑本作“全而”。

[11]待:經苑本、墨海本作“得”。

[12]一:墨海本無。

[13]物類:經苑本、墨海本作“萬物”。

[14]皆:墨海本作“則”。

[15]屬: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所屬”。

[16]鏄: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鎛”。

[17]鏄: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鎛”。

[18]以:經苑本、墨海本無。

[19]贊:經苑本、墨海本作“贊兆”。

[20]兩:墨海本作“而”。

[21]蓍:經苑本、墨海本作“龜”。

[22]而: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23]則: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24]國:經苑本、墨海本無。

[25]則: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26]故: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27]弗:經苑本作“不”。

[28]頌: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作“命”。

[29]亦: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

[30]亦:經苑本、文津閣本、墨海本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