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历史的三国

上篇 历史的三国

“历史的三国”与“民间的三国”之间,有一个差别极为显著:在“历史的三国”中,曹操的地位极高,而刘备的地位,相对要低一些。在民间的三国中,刘备得到高度推崇,而刘备的对立面曹操,则被贬得很低。

这里要问的是:“尊刘抑曹”这个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有趣的表现?

宋朝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时间节点。宋代以前,诸多文化名人谈到曹操,用的是一种极其推崇的口吻,比如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杜甫有个朋友叫曹霸,有名的画家,送了杜甫一幅画。杜甫为了表示感谢,回赠了一首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首诗开头就来了这样四句:“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魏武”,就是魏武帝曹操。杜甫强调说:曹霸,你真了不得,你是魏武帝曹操的子孙。由此可见,在唐代,或者说从三国到唐,至少在这一段时间内,文化人谈到曹操,通常充满敬意。而这,正是“历史的三国”所产生的影响。

在宋以后,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情形,曹操的地位一落千丈。清末民初有个学者,叫黄人。在《小说小话》里,黄人说,“最不幸者,莫如魏武帝”。为什么这样说呢?黄人解释道,曹操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人物。作为政治家,是一流的;作为军事家,是一流的,连诸葛亮都经常说,曹操用兵如神。他的诗写得好,文也写得好。至今讲文学史,还说“三曹七子”。“三曹”的第一个,就是曹操。除了这些,连下围棋曹操都是一把好手。黄人说,“魏武雄才大略,奄有众长,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这么一个文武全才,如今却落到了人人嫌弃的境地,就算是个平头百姓,如果有人对他说,你就是个曹操,你跟曹操一个样,这人一定跟你急。因为你说他跟曹操一个样,就等于说他是天底下最坏的人。“凡人之奸邪诈伪阴险凶残者,辄目之为曹操。今试比人以古帝王,虽傲者谦不敢居;若称以曹操,则屠沽厮养必怫然不受。”(黄人《小说小话》)黄人所说的这个现象,所反映的是民间三国的影响。也就是说,由于《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的广泛传播,曹操在民间成了坏人的典型。这里要问,曹操地位的降低,这个变化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答案是:在宋代。是宋代的说话把曹操定格在了坏人这个位置上。

说到这个变化的发生,不得不提到一个北宋名人,那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大众情人——苏轼。苏轼跟湖北的缘分极深。他一辈子先后发配到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他那些最好的作品,几乎都和这三个地方有关。比如,在湖北黄州,他写了“大江东去”词,写了《赤壁赋》。他曾发牢骚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言下之意是说,因为被发配到这几个地方,他才写出了那么多传世之作。在苏轼的著述中,有一本书叫《东坡志林》,挺有趣。其中一则,记了他的朋友王彭讲的一件与三国有关的事情。“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苏轼《东坡志林》卷一)王彭说,在北宋的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那些年轻父母,家里有几个六七岁、五六岁的男孩儿,就头疼得不得了,因为孩子难带啊,尤其是男孩儿难带。怎么办呢?那些年轻父母,只好给孩子们几文钱,让他们去勾栏瓦舍,听人讲三国故事去。这些小孩子,别看他们调皮,听起三国故事来,感情极其投入。每次听到曹操打败仗,他们就拍巴掌,兴高采烈,有时候还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听到刘备打了败仗,孩子们就愁眉苦脸,有的还当场痛哭。记完了王彭讲的事情,苏轼发了一段议论。他说,孩子们的反应,说明“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一个君子,或是一个小人,即使过了一百代,后人还是会用应有的方式、应有的态度来对待你。孩子们的反应就是具体例证。在苏轼的议论中,要细加留意的是这样两个术语:“君子”“小人”。中国古代,主要有两种评价人的尺度。一种尺度,是根据才能来评价。如果你很有才能,就说你是英雄;如果你的才能一般,就说你是庸人。“英雄”和“庸人”两个术语,是用来评价人的才能的,不涉及人的品性。还有一个尺度,是从人品、道德来评价一个人。这个人道德人品好,就叫他君子;这个人道德人品不好,就叫他小人。“君子”“小人”两个术语,是用来评价人的品行的,不涉及人的能力。为什么小孩子们喜欢刘备,因为在他们的感觉中刘备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君子。为什么他们痛恨曹操,因为在他们的感觉中曹操尽管有本事,但他是一个小人,是一个坏人。小孩子们的感觉对不对呢?这就涉及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不是一个伟人?如果他是一个伟人,历史的三国对他的评价就是对的。第二个问题: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一个坏人?如果他是一个坏人,民间的三国对他的评价也是对的。第三个问题:刘备为什么会受到老百姓的喜欢?

下面我们就逐个问题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