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一个坏人
功首罪魁非两人
遗臭流芳本一身
说到这个话题,可以先谈谈曹操和袁绍的关系。这两个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和戏剧性纠葛,许多读者可能没有留意,这里顺便梳理一下。袁绍和曹操,年轻的时候是极其要好的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两个人经常合伙去做坏事。“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大概是在二十岁左右,袁绍和曹操听说有个小伙子结婚,新娘子很是漂亮。两个人想了个歪点子,新娘子刚进洞房,他们突然在外面大叫:有盗贼!听说有盗贼,所有的人都出门观看,只有新娘子,还暂时留在洞房里面。袁绍和曹操抓住这个机会,拿着匕首把新娘子给劫走了。当然,他们最终没有成功。因为随后人们就追上来了,他们虽逃得了性命,却没能把新娘子带走。由这件事可以确信,袁绍和曹操年轻时真是一对朋友。
后来,因为反对董卓专权,袁绍和曹操又结成了事业上的盟友。当时的反董盟军,共有十五路。曹操是十五路盟军的主力之一,而袁绍被推为十五路盟军的头,也就是盟主。他们曾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战。
但是没过多久,曹操和袁绍成了政治上的死对头。原因是,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袁绍和曹操都想逐鹿天下,都想成为拨乱反正的领袖。在他们分道扬镳之前,两人曾有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袁绍问曹操,打天下,你有什么本钱?曹操反问,你有什么本钱?袁绍充满信心地说,有黄河以北的广阔土地,有“四世三公”所缔结的人脉,有一呼百应、声势浩大的军队,当然可以试一把。说完了,袁绍问曹操,你呢?曹操笑了。论土地,论人脉,论军队,曹操都比不过袁绍。但是曹操另有资本,他指着自己的头说:我凭这个。顺势而为,可以无往而不胜。这是袁绍和曹操分手之前的一次谈话。这个时候,他们还是朋友;谈话之后,他们就是对手了。这两个对手,最终获胜的是曹操,袁绍被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两个儿子也被曹操先后干掉了。就是说,当年的两个好友,其中的一个——袁绍,不仅事业被曹操毁掉了,家族也差不多被曹操给端掉了。这个事情,大概可以给人一个感觉,曹操算不得好人。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说曹操是一个坏人,主要不是指他的前期,而是指他的后期。在前期,为了平定天下,他努力克制内心的各种欲望和性格上的各种弱点,尽力把事情做好。而当事业发展到顶峰,或者说当他的事业发展到了某个阶段,他身上的那些毛病就毫无节制地表现出来了。这里有一个时间节点,就是赤壁之战。人们经常说,赤壁之战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曹操雄踞中原,孙权称霸江东,刘备掌控西蜀。而从曹操的角度看,也正是赤壁之战,让他意识到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为什么不可能?因为刘备和孙权这两个对手,都不是他能轻易拿下来的。曹操只有先治理好黄河流域,在这个过程中壮大实力,待有了合适机会再把孙、刘干掉。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的战略发生了转移,他的当务之急不是拿下孙、刘,而是为夺取汉朝权力做扎扎实实的准备,为他的儿子曹丕接管汉朝精心布局。以战略转移为标志,为了实现他的这一目标,曹操表现出了极其可怕的一面。前面已经分析过曹操和汉献帝、曹操和人才、曹操和老百姓这三种关系。接下来就来看看,依然是这三种关系,后期的曹操是怎么处理的。
先看后期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一次曹操去见汉献帝,汉献帝恐惧不已。之所以恐惧,是因为在朝见汉献帝之前,曹操做了这样一件事。汉献帝身边有个臣子,叫赵彦,他向着汉献帝,而对曹操不满,就私下里给汉献帝出了不少主意。结果,这事被人告到曹操那里去了。这个告发的人,当然是曹操安插在汉献帝身边的亲信。曹操下令杀了赵彦,偏又在这个节骨眼上来朝见汉献帝,汉献帝怎么能不害怕呢?战战兢兢的汉献帝,对曹操说了这样一番话:“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资治通鉴》卷六十七)如果你愿意辅佐我,那是你为人厚道,我不会忘记你的恩德;如果你不想辅佐我,我愿让出皇帝的位子,只求你放我一条生路。一个做皇帝的,对他的丞相说这样的话,表明汉献帝没有丝毫帝王的尊严和安全感。
随后,又陆续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情。汉献帝身边的董贵人,她的父亲是董承。董承和刘备等人曾秘密约定,要共同辅佐汉献帝,把曹操除掉。也就是《三国演义》所写到的那个“衣带诏”事件。曹操探听到了这事,把董承给杀了,又逼着汉献帝杀董贵人。汉献帝一再求情说,董贵人怀着我的孩子,求你看在我的份上饶她一命,等她生了孩子再说。说得如此可怜,也还是被曹操拒绝了。曹操既然杀了董承,当然不会让他的女儿在皇帝身边好好活着。
董贵人被干掉之后,伏皇后恐惧不已。她私下给她的父亲伏完传信,说:曹操随时都有可能图谋不轨,请父亲做好准备,找机会对曹操下手。结果这事也被曹操知道了,他派了两个人——郗虑和华歆,去宫中抓捕伏皇后。伏皇后慌了,先是把大门关上,随后躲在那个夹壁之间。古人为了藏身,或者藏东西,把墙修成夹层,叫作夹壁。郗虑和华歆带着爪牙,强行把门打开,从夹壁里抓出了伏皇后。当时伏皇后披头散发,脚上连鞋子都没穿。伏皇后很酸楚地看着汉献帝说:你就没有办法救我一命吗?汉献帝说,我也不知还能活几天。“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资治通鉴》卷六十七)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伏皇后被抓走了。接下来,伏皇后被杀了,她生的孩子、伏皇后的整个家族,也都被灭掉了。可谓斩草除根。
看得出来,后期曹操压根儿就不把汉献帝当作一个有身份的人。汉献帝没有丝毫安全感,更谈不上保护他身边的人。汉献帝时刻准备着被曹操掐掉。这是后期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
再看曹操和人才的关系。在处理和人才的关系时,前期曹操的做法是,只要你是一个对事业有用的人,无论内心里对你多么耿耿于怀,都努力容忍;而后期曹操的做法是,无论一个人曾经为曹操建立了多么大的功业,只要妨碍了他接管汉朝的计划,就一定要杀掉。在死于曹操之手的人中,有两个人要格外一提:一个是荀彧,另一个是崔琰。
荀彧对于前期的曹操,相当于汉高祖身边的张良。曹操曾这样说荀彧:此吾之子房也。子房就是张良。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曹操的事业就不能做得那么大。但是曹操后来想杀荀彧了,这个节点,是曹操正策划封为魏公的时候。封为魏公,在曹操接管汉朝的计划中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这里必须提到,汉朝的爵位——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只有侯爵以下是封异姓的,就是封给异姓中那些建功立业的人。公这个位置,此前不封异姓。而王作为一个特殊的位置,只封给刘姓宗室,刘邦的后代,才有可能封王。比方那个淮南王,也就是《淮南子》的主编刘安,就是刘邦的后人。之所以不把公这个位置封给异姓,是因为公离王太近。王是九千岁,比万岁(皇帝)只差了一千岁。离王近,离皇帝也就不远了。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爵位。曹操为了显示自己地位崇高,于是逼着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封了魏公,在所有非汉朝宗室的大臣当中,他就成了一个特殊的人:他是唯一封公的人。在曹操夺取汉朝天下的计划中,封公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曹操的这个用心,荀彧看出来了。所以,在曹操准备封公时,荀彧委婉而又坚决地指出,曹操不应该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曹操当初号令天下,用的是汉朝丞相的名义,身份是汉朝臣子。一个汉朝的忠臣,是不能做这种出格的事情的。“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荀彧的这个意思,让曹操大为不满,最后,曹操拿定主意:一定要把荀彧干掉。只有干掉荀彧,才能镇住所有想反对他封公的人。想想看,连荀彧都可以杀掉,还有谁比荀彧更加了得?
用什么方法杀掉荀彧比较高明呢?曹操做这种事是不会缺点子的。他要让荀彧自杀:既给荀彧一点面子,也免得自己动手。正值曹操带兵到南方打仗,荀彧带着礼品来慰问部队,途中病倒了。曹操派人送给荀彧一个饭盒子,说是送药给荀彧治病。荀彧把饭盒打开,里边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名义上说是送药给荀彧吃,却既没有食物,也没有药,那就是让荀彧绝食而死。荀彧明白了曹操的这个用意,也就明智地选择了自杀,自己了断了自己。为什么要自杀?如果你不自杀,那个暗示你自杀的人,他会极其恼怒:你一定要我动手吗?如果由曹操下令处决荀彧,对荀彧的惩处,一定可怕之极,一定会大范围地牵连到荀彧的朋友、亲属和下属。荀彧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他选择了自杀,以保护和他亲近的人。荀彧,这是曹操杀的第一个重量级人士。
曹操杀的第二个重量级人士,是崔琰。崔琰和曹操,关系也曾相当密切。《世说新语·容止》记载了这样一个掌故:“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曹操作为丞相,要接待一个匈奴使节,这让曹操有点为难。不是能力有限,而是身高不够。曹操个子不高,又长得偏瘦,和人高马大的匈奴使者相比,缺少相应的身高和体重。而崔琰呢,仪表堂堂,身材高大。曹操委托崔琰以丞相的身份接待这个匈奴使节,曹操自己呢,提一把刀,在身边做侍卫。崔琰答应了。后人把帮助别人写东西叫“捉刀代笔”,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曹操和崔琰之间,曾经有这样一个插曲,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确是很密切的。而且,崔琰一直担任朝廷的重要职务,一段时间,主要负责帮曹操选拔人才。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就是崔琰推荐给曹操的。在这个岗位上,崔琰和曹操配合默契,甚是相得。
曹操杀崔琰,那个节点,是在曹操打算封王的时候。封为魏公只是曹操接管汉朝的步骤之一,比这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逼着汉献帝封他做魏王。这是一个更加出格的举动。整个汉朝,从来没有刘姓之外的人封王,唯独曹操,有这样一个非分的要求。一旦曹操做了魏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他不仅有自己广阔的领土,这个领土上所有的税收都是由他控制的,而且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政府机构。后来曹丕接管汉家政权,压根儿就不需要大动干戈,因为所有管理机构,在曹操封了魏王后,已陆续筹组完备。封王的确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就在曹操紧锣密鼓、封王在即的时候,有人给天子上了一封表。这个人姓杨,是崔琰推荐给曹操的。姓杨的为什么要上这份表呢?是因为有很多人反对曹操封王,这个姓杨的要在这时挺曹操一把。他上表说,曹操封魏王那是名正言顺、理所当然。姓杨的如此力挺曹操,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他们不满地对崔琰说:崔琰啊,这个人你确实看走眼了。你当初推荐他,说他如何出色,现在的行事却如此混账。崔琰把那份表拿来,看了一看,说:不错啊!然后感叹了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三国志·魏书十二·崔琰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姓杨的上这份表,是合乎时宜的;你们这些反对他的人,反倒不合时宜。做什么事情,都要看情势啊!这个立场,本来是偏向曹操一边的。没想到,有人误会了,去曹操那里告状,说崔琰对曹操封魏王不满。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是以前的话,曹操可能会多方了解情况,做出恰当处理。但是这一次,他压根儿就没想到要做进一步了解,他没有迟疑,就下令杀了崔琰。曹操之所以出手迅疾,并不在于崔琰真的反对他封魏王,而在于杀了崔琰,就可以镇住所有反对他封魏王的人。因为崔琰的声望高,连崔琰都敢杀,别的人还敢叫板吗?出手如果慢了,也许就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看得出来,在曹操后期,他大开杀戒,大杀有影响力的人,大杀功勋卓著的人。在曹操看来,只有杀这些人,才能镇住内部的反对力量,才有震慑效果。后期曹操,全力以赴所做的,就是为接管汉朝做好铺垫。一切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人,都在诛杀之列。
看了后期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做曹操的追随者,确实是非常危险的。曹操没有一个保持到终生友谊的朋友。由于曹操的这个特点,我们看到,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曹操尽管足智多谋,做了许多他自己也许都会喝彩的事情;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也为自己培养了两个高明的对手。这两个对手,因为太了解他,所以竭尽全力跟曹操和曹操的后代搏杀。这两个人,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司马懿。
刘备这个人其实不一定要跟曹操抗争一辈子。换句话说,他不一定要逐鹿天下。因为,在当时的同辈人当中,他是最没有条件的。刘表、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所有这些人都有土地,有百姓,有诸多将领和谋士,资源丰厚。唯有刘备,没有土地,没有百姓,身边就那么两三个人——关羽、张飞、赵云。该有的本钱都没有,你打什么天下?刘备之所以矢志不渝,流浪天下而不放弃天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深深知道:曹操这个人容不下他,即使暂时放他一马,最终也是不会放过他的。一旦曹操觉得可以杀掉刘备,就一定不会心慈手软。所以,刘备尽管备受挫折,但依然百折不挠,一定要夺得一块地盘,做安身立命之地,为的就是躲过曹操的杀戮。陈寿写《三国志》,在《先主传》中就此作了强调:“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刘备太了解曹操了,就因为太了解而成了曹操的死对头。
曹操为曹家政权培养的另一死对头是司马懿。司马懿是崔琰发现的一个人才。他曾对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说,你这个弟弟,比你强多了,以后绝对是一个人物。崔琰把司马懿推荐给曹操,曹操立马就聘司马懿做丞相主簿,也就是“丞相办公厅主任”。司马懿不干,理由是:得了风痹,行动不太方便。司马懿说的,当然是一个借口。真实的原因是,司马懿清楚,曹操在平定了黄河流域之后,正一门心思筹划接管汉朝,这个时候跟着他干,随时都有性命之虞。曹操仍不放弃,说,你再掂量一下。给你两个选择,要么做官,要么蹲监狱。你选哪一个?司马懿只好出来就职。在与曹家共事的若干年间,司马懿的一个想法越来越明确,那就是:未来没有第二种可能,不是司马家干掉曹家,就是曹家干掉司马家。所以,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到司马昭,父子数人,提着脑袋坚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曹家的权力夺到自己手上。司马懿一定要干掉曹爽,司马师一定要干掉夏侯玄,原因就是,不干掉曹家这些有影响的人物,司马家就会被干掉。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你死我活的一种关系。有人说,司马懿不过是仿效曹操而已,曹操夺了汉朝的权,司马家也夺曹家的权,并不是迫不得已。其实,司马懿和曹操的处境是不一样的。曹操让他的儿子夺汉朝的权,这是一件万无一失的事,因为,朝廷上下,基本上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汉献帝住在许昌,曹操住在别处,他并不担心汉献帝对他造成实质上的威胁。而司马懿父子三人,从来不敢同时离开都城,一旦离开,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曹家的实力足以把他们置于死地。可以说,曹家夺汉朝的权,那是水到渠成,没有什么危险。司马氏夺曹家的权,却是一种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行为。司马懿父子三人,之所以不避刀山火海,就是因为太了解曹魏的太祖,只能豁出去赌他一把。
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一方面建立了巨大的功业,另一方面也为曹家准备了两个强有力的对手。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历史上的曹操,确实是一个坏人。民间的三国厌恶曹操,把曹操写成一个坏人,并没有冤枉他。民间的三国之所以强化了曹操令人厌恶的一面,不是对曹操功业的否定,不是说他算不得伟人,而只是因为更加重视人品,把曹操坏人一面做了更加生动、充分的渲染。有人说《三国演义》是曹操的谤书,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三国演义》并没有诽谤曹操,因为历史上的曹操本就是一个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