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成了财神
气挟风雷无匹敌
志垂日月有光芒
在讲关羽之前,先说一下三国时期三种类型的君臣关系或上下级关系以及每一种类型的代表性人物。
第一种类型,对君主或上司缺少基本的忠诚,其代表人物是吕布。吕布这个人,先后跟随过两个人,第一个是丁原,第二个是董卓。丁原和董卓都曾非常信任他。不过后来,吕布对这两个人都下了毒手。第一次,是他听信董卓的挑拨,把丁原给害死了;第二次,他又听信王允的怂恿,对董卓下了重手。对所有他追随过的人,吕布都没有忠诚可言。这种人一旦被看清真相,理所当然遭到众人的厌恶,最后的结局也一定不妙。吕布的结局是这样的:他在白门楼做了曹操的俘虏,很想活下去。当时的情形是,一边是被五花大绑的吕布,一边是曹操、刘备等人。刘备这个人,曾经求吕布帮过忙。有一个掌故,叫“辕门射戟”,说的就是吕布帮刘备的忙,解除了刘备的困境。现在吕布成了俘虏,他也希望刘备能帮自己,礼尚往来嘛。吕布请刘备给曹操打个招呼,让曹操放他一马。曹操于是问刘备,你看怎么办?刘备在旁冷冷地说了一句:你不记得丁原和董卓的事了?言下之意是,吕布跟着丁原干,害了丁原;跟着董卓干,害了董卓;如果跟着你曹操干,肯定也会害你曹操。听了刘备的话,曹操当即下令,把吕布处决了。“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于是缢杀布。”(《三国志·魏书七·吕布传》)这是第一种类型。
第二种类型,虽然跳槽,但绝不坑害自己曾经追随过的人,其代表人物是徐庶。徐庶最初是跟着刘备干的,后来去了曹操那里。那是赤壁之战的初期,曹操带着轻骑追赶刘备。刘备领着十几万人朝江陵逃奔,其中就包括徐庶的母亲。眼看就要被曹操追上了,刘备只得轻骑减从,领着关羽、张飞、赵云等一众精锐先走,他带的人马,其中一些人走散了,另外一些被曹操给截住了。徐庶知道自己的母亲做了曹操的俘虏,就去向刘备求情,让刘备放他去曹操那里。徐庶说,我徐庶跟着你干,靠的是方寸能想点子。(古代人认为想问题不是脑袋的事,而是方寸的事,方寸就是心。)现在母亲落到曹操手里了,我方寸已乱,没法出谋献策,跟在你身边也没有多大价值了,放我到曹操那里去吧。这里需要注意,徐庶要去曹操那里,他说的这个理由其实是不充分的。在争夺天下的时代,一个人的母亲或妻子落在敌人手里,并不能构成跟着敌人干的理由。有一个掌故,叫“分一杯羹”,是说刘邦的父亲曾经落到项羽手上,项羽以此要挟刘邦归顺自己,就架了一口大锅,对刘邦说,你干不干?你不干,我就让你父亲成为锅里面的一道菜。刘邦听了,一点儿也不慌张,反倒嬉皮笑脸地说:当年我跟你是结拜过兄弟的,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要是你愿意把你父亲做成一锅汤,很好!做好了之后,也分我一杯。结果弄得这个项羽一点脾气都没有了。由此可以知道,在战争年代,母亲落在敌人手上,并不能成为跟着敌人干的充足理由。真实的情形是,徐庶对于刘备信心不足,他想到曹操那里去发展事业。刘备答应了徐庶的请求。而徐庶虽然离开了刘备,终结了两人之间的君臣关系,但他坚守住了一条底线,就是绝不做坑害刘备的事。当时人对于徐庶的跳槽,也没有说三道四的。良禽可以择木而栖,良臣可以择主而事,只要跳槽以后不坑害自己追随过的人,跳槽就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跟徐庶的情形有点相似的,还可以举一个例子,那个人叫袁涣。当初是刘备推荐他做了官,后来袁涣落到了吕布手上。吕布吩咐袁涣说,我要攻打刘备,你写篇檄文,好好痛骂这个家伙。袁涣不写。吕布说,你写不写?你不写,你看我手上拿的什么,我能把你干掉。袁涣的回答是,你拿刀逼着我,我也不写。为什么?就像我此刻跟着你干,要是有朝一日我不跟你干了,到了别人那里,回头骂你,你心里怎么想?吕布听了,有点惭愧,就不逼袁涣了。徐庶和袁涣,可以代表第二种类型。
第三种类型,是像诸葛亮这样,一辈子追随一个人,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诸葛亮被后世视为忠贞的典范,原因在此。
在梳理了这三种类型之后,可以看出,关羽算得一个例外,他既不同于吕布,也不同于徐庶,和诸葛亮也不完全一样。他是另外的一种类型:他跟随的第一个人是刘备,而后来曹操对他特别信任,特别器重。在刘备和曹操之间,他将作何选择?下面就来看看,历史上的关羽是如何处理和曹操、刘备的关系的?在“演义”中,关羽的“忠义”有什么新的表现?
历史上的关羽,是刘备集团最早的核心成员之一。《三国志》记叙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用了这样一句话,“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也就是说,对外他们是君臣关系,但是私下跟兄弟一样亲密。三个人亲密到什么程度呢?他们经常在一张床上睡觉。不要小看了这一件事,它实际上是说,三个人经常在一起讲些只有他们三人之间才能说的事。北宋有个叫苏辙的,和他的哥哥苏轼感情极好。他们有这样一个约定,下一辈子还做兄弟,在一个房间里,放两张床,彻夜聊天。这个事例,有助于我们理解刘、关、张的关系。三个人睡在一张床上,不只是说在一起度过业余的几个小时,而是说他们之间的亲密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们友谊深厚,远过于寻常交情。
后来,关羽的人生出现了一个巨大变故,他成了曹操的俘虏。像关羽这么一个伟人,也会成为别人的俘虏,有人可能难以接受。许多人认为,一个人曾经被俘,就有了永远擦不掉的污点。这个想法是过于天真和单纯了。在一个天下大乱、征战四起的年代,除诸葛亮这样极特殊的情况之外,那些有卓越成就的人,通常都有过被俘的经历。比如张辽,当初是跟吕布的,后来跟了曹操;比如张郃,当年是跟袁绍的,后来跟了曹操;比如庞德,当年是跟张鲁的,后来跟了曹操。他们都是在被俘以后跳槽的。这些都是历史上功业卓著的人物,被俘的经历并没有使他们的功业失去光彩。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被俘以后不能苟且偷生。张辽、张郃、庞德,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被俘以后英勇不屈,反而因此赢得了曹操的敬重。而曹操的敬重,又让他们感动不已,心甘情愿成了曹操的追随者。
曹操俘虏了关羽,对关羽非常器重,即所谓“壮关羽之为人”。这也是曹操的一贯做法,对所有被他俘虏的名将,除个别人如吕布之外,曹操都会想方设法加以笼络,对关羽尤其用心。让人感觉到备受尊重,方式有很多种,第一种是给你晋级第二种是给你涨工资;第三种是在日常生活中给你面子。什么叫给面子,比如《三国演义》写曹操对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就是给面子的做法,规格越高,被招待的人面子越大。不难推想,在历史上,这三种方法曹操都用过,目的是让关羽感到他在曹操眼里是一流人物。曹操如此器重关羽,让关羽陷入了两难境地,关羽深知,曹操对他如此器重,目的就是一个,让关羽离开刘备,跟着自己干。果然,没过多长时间,曹操便托了关羽的朋友张辽去劝说关羽,说曹公极为赏识你,你就留在这里发展吧。这个时候,关羽和刘备的关系面临着一次严峻考验。从刘备和曹操在当时的分量来看,跟着曹操干,发展的空间当然更大。从私交来看,关羽之于曹操,虽然比不上对刘备的感情那么深,但两人的遇合,也自有其投缘之处。按张辽的想法,关羽留在曹操这里,不失为一个明智而可以理解的选择。但出乎张辽意料的是,关羽一口就回绝了。关羽说,我和我的兄长誓同生死,我迟早是要回到他身边去的。我也知道曹公对我好,我也会报效曹公,但是我不会一直留在这里。“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那么,关羽是怎么报效曹公的?他在万马军中刺杀颜良,“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颜良是袁绍麾下的名将,万马军中刺颜良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能做这样事情的,我能想得起来的是张辽。张辽曾在合肥大战逍遥津,用八百勇士把孙权的主力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甚至直逼孙权驾前,让孙权狼狈不堪。不过,张辽毕竟还是率领了八百壮士,而且这八百壮士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为了鼓励这八百壮士跟着他冲锋陷阵,张辽捶牛犒享,让他们找到了英雄赴死的豪迈感觉。比较起来,关羽更加令人佩服。他凭着自己的义勇之气,孤身一人,在万马军中把名将颜良给干掉了。曹操看重关羽的这份功劳,给他的奖赏是封做汉寿亭侯。有了这件功劳,关羽就赢得了主动,他对曹操的报答已经到位,离开曹操不会引起曹操的愤怒。而如果关羽愿意从此跟着曹操,他在曹营的地位也是坚如磐石。关羽的可贵之处是,他建立如此功勋,不是为了在曹操那里提高身价,他只是要告诉曹操,在我离开你的时候,你不要做对不起我的事。关羽是为回到刘备身边而刺杀了颜良。曹操也明白关羽的心思,只是还不想放弃,又接连给关羽提干、涨工资。关羽也有办法,他走的时候,用了“挂印封金”这一招。意思是说,你曹公给我的官我不要了,给我的奖金和工资也还给你。这个就是关羽不同寻常的地方。他用这个方式告诉曹操,我知道你对我好,但是我必须离开你。因为我和刘备誓同生死,那份深情厚谊是别的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我对你的回报,已经超过你的给予,请你不要横生枝节。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称三国有“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诸葛亮尚未出场,关羽、曹操则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对“绝伦超群”的关羽却无计可施。据说,唐太宗曾这样评论曹操与刘备:“岂非操之用兵,则胜于备,而用人则逊于备欤?”其实也不尽然,曹操手下不是也有舍命救主的典韦等人吗?曹操很注意笼络人才,因此他不肯亲手杀害祢衡,而是借刘表、黄祖之手杀之,以免背上“害贤”之名;礼遇关羽也表明了他重视人才的诚意。关羽不肯降曹,一方面是因为刘、关交情深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关羽特别看重义气。
这就是历史上关羽的“忠义”。他的忠,是对刘备而言的,关羽绝不会背叛这位兄长;他的“义”,是对曹操而言的,关羽绝不会亏欠他的恩德。无论是“忠”,还是“义”,历史上的关羽都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典范。
“演义”的关羽如何呢?他的“忠义”与历史有什么异同?大体说来,《三国演义》仍然是从两个角度来写关羽的“忠义”,一是他如何处理和刘备的关系,如何来表现他的“忠”;二是他如何处理和曹操的关系,如何来表现他的“义”。范围大体相同,而表现方式有不少差异。
先看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在关羽身在曹营的日子里,《三国演义》重点写了他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其中有两个带喜剧意味的细节。一个细节是,曹操看见关羽的那领锦袍旧了,就给他做了一领新的。关羽把曹操送的那领新的穿在里边,外边罩的还是那领旧的,曹操见了,说,你也不要太节俭了,一领锦袍算什么,穿坏了,再缝一领就得了。曹操没有想到,关羽的回答是:“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曹操听了,一脸愕然。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细节。另一个喜剧性的细节是,曹操为了表示对关羽的器重,把打败吕布之后得到的那匹赤兔马送给了关羽。人们常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赤兔马据说一天可以跑500多公里,是那个年代最好的战马。关羽收到赤兔马,郑重地向曹操表示感谢。曹操开玩笑说,我曾经送你几个女孩子,你没有表示感谢,还把那几个女孩子送回来了,你呀,跟圣人孔子就是不一样。马厩失了火,孔子只问有没有烧伤人,不问有没有烧伤马。圣人重人轻马,你却重马轻人。我送人给你,你不感谢;送马给你,你倒表示感谢。关羽听了,没有笑,仍是一脸认真地对曹操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曹操听了,又是一脸愕然。这是第二个喜剧性的细节。
《三国演义》写关羽对刘备的“忠”,尤为绚烂夺目的,是“过五关斩六将”。这些排比句式般的情节,写出了一种气象,一种风度,一种美感。在“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三国演义》有意唤起对关羽诸多特色的注意。一是关羽的形象好,尤其是那部美髯。一个曹军将领,曾在门缝里面看到关羽绰着美髯、灯下读书的情形,情不自禁地感叹了一句:“真天人也。”(《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天人是与凡人相对的,是说关羽的形象,任何常人都不能跟他相提并论。《三国演义》通常不对人物的外貌作集中描写,只有两个人,诸葛亮和关羽,“演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而关羽的外貌,尤其能带给人一种神圣感。二是关羽的气质,《三国演义》有意让读者回想起他曾经刮骨疗毒的坚毅,曾经在万马军中斩颜良的勇武。勇士与常人的差异,在冷兵器时代,常常表现为对身体痛苦的毫不介意和对强大对手的力量优势。关羽的所作所为,尤其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气势。《三国演义》把关羽形象和气质的诸多优长融入“过五关斩六将”的描叙,读者对于关羽的“忠”,就不只是一种伦理的肯定,而是一种美感的欣赏。伦理行为有了风度和气象,关羽的“忠”,因而显得超群绝伦。
再看《三国演义》如何写关羽对曹操的“义”。义,就是仗义。在这方面,《三国演义》尤为精彩的,是写出了曹操对于关羽的知遇之恩,写出了关羽对知遇之恩的不计利害得失的回报。
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人们熟知的是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类事情,但最早却是在“温酒斩华雄”那个情节里展现出来的。董卓部下先锋华雄,已把十五路盟军的几个将领先后给干掉了。盟军虽然也还有些勇将,但都不在前线,只好公榜在现有将士中招贤。不料诸多盟军将领,面面相觑,一个都不敢动。这时,关羽挺身而出,愿与华雄决一雌雄。这里需要注意,关羽请缨,在盟军头目袁绍和袁术看来,是极其荒唐的事。原因在于关羽的身份太低。在十五路盟军当中,有一路不太重要的,由公孙瓒带领。在公孙瓒手下,有一个县令,叫刘备。在刘备手下,有两个名不见经传的马弓手,是关羽和张飞。一个马弓手,要代表盟军出战,就好像一个本科生,代表学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一样,让袁绍和袁术觉得很丢面子。袁术大喝一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此时此刻,只有曹操,他也是盟军的核心领导之一,赶紧拦住了袁术,说:“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曹操看出了关羽的潜在实力,特意端来一杯热酒,给关羽壮行。这一回被习称为“温酒斩华雄”,就是因为读者们看出了曹操这杯热酒的分量。记得当年看“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李玉和的唱词中就有一句“临行喝妈一碗酒”。临行喝酒,那是一个庄严的仪式,其意义非同小可。也就是从这杯酒开始,关羽对于曹操,内心里有了一种特殊好感,也就是中国古代人所说的知遇之恩。湖北汉阳的古琴台,因为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而得名。为什么当那个真能听琴的人去世之后,这个善于鼓琴的人就不再鼓琴?这是因为,别人并不真正了解你的价值,真正了解你的价值的,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人,所以古人才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关羽一生中,他有两个知己,一个是刘备,另外一个是曹操。关羽用一辈子的忠诚来回报刘备,自是难能可贵;而曹操是刘备的死对头,关羽该怎样来回报他呢?
关羽对曹操的回报,最精彩的是“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个情节,在一段时间里,经常受到批判。理由是,关羽把集团利益放在一边,居然放走了一个奸臣,这是没有原则的表现。不过,《三国演义》所看重的,不是这一类原则问题,而是当个人生命和知己的生命只能保全其一的时候,你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关羽的选择是,宁可自己的脑袋落地,也要让知己的生命继续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所以,小说写“华容道义释曹操”,特意交代了一个细节:诸葛亮和关羽签了军令状。军令状的核心内容是:如果关羽把曹操放走了,那关羽的头就要落地;如果关羽想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曹操的头就必须落地。在这样的情势下,关羽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生死抉择。《三国演义》是这样写关羽的:“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这里,关羽的“义”,已经到了非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常人所说的“义”,无非是得了别人的好处,一定加倍报答,绝不亏负。再好一些的,则是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而关羽的“义”,是用生命来谱写的壮丽篇章,他用生命来报答知己。一切个人的得失,乃至自己的生命都在报答知己的高贵情怀中,被置之度外。中国文化对于知己之情的珍视,也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一经典情节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展现。这是对关羽的表彰,也是对中国传统的知己情结的表彰。
由此可见,关羽不仅是一个有能力建功立业的人,更是一个充分体现了“忠”“义”境界的人。关羽在民间的声望越来越高,原因在此。高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他不仅是关大圣,不仅是关大帝,而且他还有一个头衔:在中国大陆,在中国港、台地区,在东南亚,他都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头衔——财神爷。关羽之所以成为财神爷,是因为他是“忠义”的典范。在现代的商业准则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往往不为那些小商人所注意,那就是诚信,或者说信誉。只有一个真正讲诚信和注重信誉的人,才能赚大钱,才能成为大商人。而经常背信弃义、耍小聪明的人,只能赚一些小钱。那些明智的商人都信奉关羽,都以关羽作为他们的榜样。在这种信仰当中,关羽的影响已经从特殊领域走向了广泛的社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