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狂生祢衡
黄祖才非长者俦
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
惟有无情碧水流
有人说,祢衡太目中无人了。这话没错。他竟嘲笑曹操手下的那些谋臣武将都是些“水货”:“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墩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犬;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祢衡骂得倒是畅快,但显然不符合实际。这些人或深谋远略,或勇武超群,都是有真本事的。倒是祢衡说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未免自视太高了。即便真有此等才学道德,也应该让别人来说。“自我表扬”,总不免有夸口之嫌。
也有人说,既然祢衡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你就不应跻身庙堂,而应逍遥江湖。这话也是有道理的。孔融把他推荐给曹操,曹操召他,他就来了,而且还给曹操行了礼。只因曹操没有请他坐,礼数不够,便把曹操的部下臭骂一顿。曹操恨他,想杀他,又怕被天下人指责为不能容人,于是就任命祢衡为鼓吏,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以此羞辱他。没想到却被祢衡羞辱了一顿。在宴会上,曹操令鼓吏击鼓。按规定,击鼓须穿新衣。但祢衡却身穿旧衣,击起了《渔阳三挝》。看得出来,祢衡的音乐才华的确很高,在座的宾客听了他那“渊渊有金石声”的鼓乐,无不感慨流涕。左右喝问他为何不更衣,祢衡干脆连旧衣服也脱了,光着身子立在大厅中央。这个举动当然更加惊世骇俗,宾客们——想必都是男宾——都羞愧得用手遮住脸。祢衡这才把裤子穿起来,脸色没有丝毫变化。曹操骂他:“庙堂之上,何太无礼?”这一骂却像导火索一样,引发了祢衡尽兴的痛骂:“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曹操问:“汝为清白,谁为汙浊?”祢衡骂道:“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曹操受不了如此羞辱,但不好亲自杀他,便把他派到刘表那里。祢衡到了荆州,表面上对刘表歌功颂德,实质上暗含讥讽。刘表也受不了,又不想背害贤之名,便把祢衡派到黄祖那儿。一天,黄祖与祢衡都喝醉了酒,黄祖问他:你在许都时都有些什么人物?祢衡说:大儿孔文举(孔融),小儿杨德祖(杨修),除此二人,别无人物。黄祖又问:那你看我怎么样?祢衡答道:你就好比庙中的神像,虽经常受人祭祀,却不灵验!黄祖大怒,便斩了他。祢衡至死骂不绝口。死后刘表将他葬在鹦鹉洲边。小说引诗叹道:
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就个体而言,祢衡的命运确乎是悲剧性的。祢衡写过一篇《鹦鹉赋》,悲叹鹦鹉的才质可比鸾凤,如今却离群丧侣,俯仰于笼槛之中。不凡的才华、独立的人格、悲剧的命运,历代才高命蹇的读书人在这里找到了共鸣。李白从夜郎流放遇赦归来,途经鹦鹉洲(因祢衡在此洲上写出《鹦鹉赋》而得名),触景生情,不禁挥笔写道: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望鹦鹉洲悲祢衡》)
悲情所至,连兰蕙也痛不欲生了。
但换一个角度看,答案可能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由于没有制约世俗权贵的宗教权威,这一重担便由“狂生”承担了起来。因此,狂狷是被中国文化所认同和尊重的。孔子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庄子认为“狂言”乃是不被世俗之人所理解的至言。别的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民之胥好,狂狷乃圣”等说法,也一以贯之地显示出中国文化对狂狷的半宗教式崇拜。就此而言,祢衡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骂曹”。作为一种象征,“狂”具有震慑世俗权贵的力量,具有独立不群的人格意义。
明代中叶有个人特别崇敬祢衡,他就是徐渭。徐渭也是一介“狂生”,对于权贵,他总是满不在乎。比如,胡宗宪身为总督,威震东南,军人们见了,个个“膝语蛇行”,不敢抬头,唯有徐渭,以一秀才而任意谈笑,毫无忌惮。徐渭的杂剧《四声猿》,第一个就是《狂鼓史渔阳三弄》,写祢衡在阴间应判官之请,重拘曹操亡魂,表演生前骂曹的情景,一直骂到曹操临终时“分香卖履”之事,更为痛快淋漓。
徐渭以一支《混江龙》曲开骂:
他那里开筵下榻,教俺操槌按板把鼓来挝,正好俺借槌来打落,又合着击鼓攻他。俺这骂一句句锋芒飞剑戟,俺这鼓一声声霹雳卷风沙。曹操,这皮是你身儿上躯壳,达槌是你肘儿下肋巴;这钉孔儿是你心窝里毛窃,这板仗儿是你嘴儿上獠牙;两头蒙总打得你泼皮穿,一时间也酹不尽你亏心大。且从头数起,洗耳听咱。
这一剧作在当时受到很多文人的喜爱和高度评价。正是祢衡那狂恣的个性、不屈的灵魂,为那些失意文人提供了宣泄“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明袁宏道《徐文长传》)的精神慰藉。
掌故的三国,把祢衡的狂转化成了狷,风味虽有所不同,品位却依然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