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一个伟人
古人作事无巨细
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在中国历史上,在汉末的大乱中,完成了全国统一的,或者说基本上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的,是曹操。而他的对手孙权和刘备,比他所建立的功业要小得多。由此看来,曹操当然是一个伟人。需要追问的是,这个伟人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佩服的,他为什么能够成就他的事业?
一个人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一定有他的原因。而曹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三种关系处理得极好,保证了他的事业的成功。第一是和汉献帝的关系;第二是和人才的关系;第三是和老百姓的关系。一个人能把这三种关系处理好,他的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在处理和汉献帝的关系方面,曹操最为高明的一招是奉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说,曹操虽然实际上控制了朝廷大权,但名义上还是汉献帝的丞相。为什么要这个名义?中国人非常看重一种观念,那就是,对于一个衰落的帝王,只要你做过他的臣子,就不应该背叛他;如果你没有做过他的臣子,换句话说,你没有做过他的官,当然可以不理会他。所以,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明清易代,那些曾经在明朝做过官的人,如果又去做了清朝的官,就会被鄙薄为失节,本人内心也会受到巨大的精神折磨。比方吴伟业,他做了清朝的官之后,一辈子都被一个念头所折磨,就是“浮生所欠唯一死,尘世无繇拾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过淮阴有感》其二),一失节成千古恨,还不如死了的好。与此形成对照,他们的后代,因为没有做过明朝的官,如果去做清朝的官,是没有人说三道四的。就连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遗腹子,也是清朝的秀才。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和曹丕,就可以发现:如果曹操本人夺了汉献帝的皇位,那么汉朝的那些大臣一定会群起而攻之,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如果是曹丕来做这件事,就没有这个风险,或者说,风险较小,因为曹丕没有做过汉献帝的大臣,而曹操做过汉献帝的丞相。一个人做过某个帝王的大臣,又反过来夺这个帝王的权,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有些历史人物,在这方面极其谨慎,比如孔子再三称道的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为什么占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还要尊奉殷商呢?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他的儿子周武王,才夺取殷的天下呢?原因就是:中国人向来有一个观念,你不应该背叛你曾经跟着他干的那个人。
曹操的明智在于,他吃透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他把汉献帝放在自己身边,做名义上的皇帝,而曹操则是大汉丞相,大权独揽。曹操经常以皇帝的名义指责袁绍,要袁绍做他不想做的事。不做呢,就是违抗朝廷;做呢,又心不甘情不愿,弄得那个袁绍难受极了。“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绍耻班在曹操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曹操也用朝廷的名义镇压叛乱。比如袁术要做天子,曹操就奉旨伐叛,把对手干掉。用天子的名义,可以增强曹操的号召力,可以赋予他的行为以正义感。一个“忠君”的人,在名义上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在实际上控制了朝廷的军队和国家的税收,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在处理和人才的关系方面,曹操更是一把好手。他有两点极为高明的地方。第一,他能度外用人。所谓度外用人,就是他本来对这个人恨之入骨,牙齿咬得咯咯响,当然,是背后咬得咯咯响,但是,他不仅能跟他相安无事,甚至还能大加重用。这里要问:当年曹操最想掐死的人是谁?当然是刘备了。一次他跟刘备聊天,曹操问:当今天下,哪几个人能算得英雄?刘备听了,开始点名,什么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公孙瓒,屈指数来,都是当时的实力派。对于刘备的回答,曹操并不认可,说道:不对不对,这几个都不算什么!“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两人。想想看,一个要打天下的人,曹操明明知道刘备是自己最大的对手,他会怎么想?当然是想办法掐死他。一次刘备被吕布打败了,暂时到曹操这里来躲几天,这给了曹操干掉刘备的大好机会。曹操的一个谋士,叫程昱,很出色的一个谋士,提醒曹操:主公,现在的刘备是蛟龙失水。蛟龙失水,就没什么能耐了,所以人们常说“蛟龙失水遭虾戏”。程昱说,如果刘备重新回到关羽、张飞这些人中,那个时候的刘备,就是蛟龙回到了大海,不会受人控制了。现在是干掉刘备的绝好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听了程昱的话,曹操笑了,他笑,当然有他的意思。曹操确实想干掉刘备,就这一点来说,程昱的点子不错;但现在不能干掉刘备。为什么?时机不到。曹操发布过一通招贤文告,号召天底下有本事的人都来跟着他干,还打包票让他们升官发财。文告已昭告天下,曹操却把刘备干掉了,那些有本事的人就会琢磨:刘备为什么被干掉?因为他有本事。我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如果跟着曹操干,肯定也会被干掉。算了,不跟曹操干了。曹操说,如果产生这样一个后果,我靠谁来打天下呢?怎么能够招到那些一流的人才呢?“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结果,曹操让刘备在他眼皮底下好好地活了一段时间,待遇好,面子也大,甚至给人一种风恬水静的感觉。当然,刘备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他知道,风恬水静是表面的,在看不见的地方,有惊涛骇浪,说不定哪一天晚上,曹操突然又想干掉他了。于是他找了一个机会,离开了曹操。这个例子说明,曹操这个人,在他需要人才的时候,确实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包容度。这是曹操作为领导人的又一高明之处。
在处理和人才的关系时,曹操的另一高明之处,是让人找到格外被器重的感觉。一个领导人,要和手下的英才建立密切联系,有几个办法。一是给实惠,比如提拔的机会、涨工资的机会、发奖金的机会。在给实惠之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让有本事的人获得成就感。在生活中,一部分人看重晋级和涨工资,因为他需要这份工资来养家糊口。但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晋级和涨工资可能不是最要紧的,这种情况下,让他找到成就感效果更好。而曹操在这一方面,特别长于把握火候。他偶尔会拍着程昱的肩膀说:这一次,要是没有你啊,哪能赢得那么畅快?就是因为你,你看,这一次胜得多么漂亮!程昱听了,心里当然是美滋滋的。曹操有时候会给荀彧写信说:自从你来到这里,这件事情,我们成功了;那件事情,我们也成功了;接二连三,一再取得成功。“太祖与彧书曰:‘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可别小看了这封信,当荀彧把这封信拿给朋友去看,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是丞相的亲笔信。那个成就感,当然不是晋级和涨工资所能比拟的。有时候,曹操还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发布信息说:这一次我们大获全胜,好多人以为是我的点子,告诉你们,不是我的,是郭嘉想出来的。这个时候,郭嘉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这些人乐意跟着曹操干,呕心沥血也在所不惜,不是没有原因的。曹操这个人,确实具有领导才能,他善于处理和人才的关系。
曹操还善于处理和老百姓的关系。在处理和老百姓的关系方面,《三国演义》写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一次,曹操率军出征,他骑的马把老百姓的庄稼给踩坏了。这让曹操非常尴尬,因为他发布了一个命令,说谁损坏了老百姓的庄稼,就要砍谁的头,没想到,偏是他本人触犯了这条规矩。怎么办?曹操稍稍停顿了一下,估摸周围的那些下属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他拿出刀来,比着自己的头,准备自杀。自然地,刀被他的下属夺过去了。接下来,曹操迅速采取了另一个举动——“割发代首”,就是割下自己的头发来代替脑袋,传示三军。现代读者读到这个情节,以为曹操在耍滑头。其实,这不是耍滑头,而是挺严肃的一个举动。古代有个习惯说法,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有时,一个做妻子的,为了表示对丈夫的感情,在丈夫出差时,会把自己的头发剪下一绺,让丈夫带在身边,说:你带着我的头发,就好像我陪着你一样。古人对头发是看得很重的。不像我们,经常大把大把的头发,就丢在理发店里了。正因为“割发代首”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所以,当曹操的头发被传示三军时,将士人等,无不凛然。
《三国演义》中的“割发代首”可能出于虚构,不过历史上的曹操,确实很注意处理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在黄河流域,袁绍、曹操这些人为了争夺控制权,打得一塌糊涂。关中地区的百姓,因受不了战乱的折磨,许多人逃到了荆州。黄河流域恢复正常秩序之后,这些难民又陆陆续续回到了关中。数十万人拥入同一个地方,问题就来了:房子在战乱中毁掉了,没有地方住;带在身边的一点口粮吃完了,没有东西吃;就算想种庄稼,也没有种子,没有耕牛。怎么办?这个境况下,曹操迅速制定和落实了一个政策:所有从外地回到关中的百姓,由政府提供简易住房,免费搬进去住;由政府提供口粮,可以撑到明年春粮收上来的时候;要种庄稼的,由政府提供种子,配备耕牛,几年内不用交税。这个政策的要害,是让百姓安家乐业,发展生产。这里要问的是,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些从外地回来的百姓,如果生活无着,通常会跟着军阀去当兵。“曹操使治书侍御史河东卫觊镇抚关中,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资治通鉴》卷六十三)因为当了兵,就有机会抢老百姓的粮食吃。如果所有的难民,都去当兵,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后果是:那些地方将领的军队迅速扩大。不是曹操的军队迅速扩大,而是地方将领的军队迅速扩大。当然,这些地方将领的军队,名义上也是朝廷的军队,似乎也可以由曹操来指挥。但实际上听不听曹操的指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马超的父亲马腾,也说自己的军队是朝廷的,他听曹操的吗?不听曹操的。如果某些地方将领的军队大幅增加,一旦他们想跟曹操过不去,就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而如果这些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对于曹操的好处,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国家有税收。曹操有那么多的军队,有那么大的一个政府,没有税收,怎么能正常运转?第二,一个有秩序的广阔农村地区,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这些老百姓,为了安家立业,更乐意接受朝廷的领导。他们和军队不一样。军队往往是在挑战朝廷、挑战政府的过程中得到好处。而老百姓,只有在政府和朝廷的保护下,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他们是国家安定祥和的基本元素。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
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作为领导人的曹操,对老百姓关心,对人才重视,对皇帝看上去也似乎忠诚,他也因而建立了丰功伟绩。曹操当然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当然是一个伟人。《三国志》说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正是基于这些基本事实。历史的三国对他的评价,是有事实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