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刘备

三 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刘备

临难仁心存百姓

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

父老犹然忆使君

说到历史上的刘备,不难发现,他有两方面的特点。作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他同样有政治人物的一些秉性,也就是陈寿《三国志》所说的“枭雄”之资;而作为老百姓喜欢的一个政治人物,刘备也一定有老百姓喜欢的一些特点。他和他的那些追随者之间保持了始终不渝的友情和信任。下面就分别讲讲这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作为历史上与曹操对垒多年的政治人物,刘备确乎是一代枭雄。作为枭雄,有几件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杀张裕,另外是夺刘璋的地盘。

先看杀张裕这件事。张裕是益州人,或者说他是蜀人。张裕和谯周有相似之处,都会算命,会看相。据说张裕每次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就会不高兴地把镜子摔到地上。因为他那个长相,是要被人砍头的。“又晓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尝不扑之于地也。”(《三国志·蜀书十二·周群传》)他又会算命,经常在朋友间发布他的预言,说刘备建立的这个政权,九年之后,就会衰败了。“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三国志·蜀书十二·周群传》)张裕不断散布这些信息,当然会影响蜀汉的士气。对这种负面影响,刘备极为不满,后来找了一个理由要杀掉他。

刘备杀张裕的理由是什么呢?刘备去打汉中,张裕又发议论说,最好不要出兵汉中,因为出师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三国志·蜀书十二·周群传》)刘备坚持出兵汉中,结果是有得有失。所谓有得,是说汉中这块地方被刘备拿下来了,所以后来刘备有个头衔叫汉中王;所谓有失,是说汉中地区的百姓被曹操迁走了,迁到关中去了,刘备得到了地,却没有得到人。从汉中回来,刘备说,张裕说我出师不利,可是我赢了!我把汉中给拿下了!张裕算得不准,要处以死刑。“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三国志·蜀书十二·周群传》)这个当口,诸葛亮亲自去找刘备求情。诸葛亮说,我们是外来政权,而西蜀本地的人才又少,张裕是本地人才中的佼佼者。就算他冒犯了我们,还是放他一条活路的好,以便和本地人和睦相处,以此吸引本地的人才。诸葛亮的建议当然有他的道理,但并不符合刘备的思路。刘备的回答是八个字:“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裕遂弃市。”(《三国志·蜀书十二·周群传》)意思是说,芳香的兰草当然很好,但如果它生在门口,挡住了路,就不得不锄掉它。张裕就这样被干掉了。由此可以知道,对于那些妨碍他成就大业的人,刘备是绝不手软的。

再看夺刘璋地盘这件事。三分天下,刘备最重要的根据地是益州,但益州本来是谁的?本来是刘璋的。而刘璋姓什么?刘璋姓刘,是汉朝的宗室。刘备姓什么?刘备也姓刘,也经常以汉朝宗室的名义来号召天下。既然如此,刘备和刘璋就是一家人,刘备凭什么把刘璋的地盘据为己有?当然是因为刘备不能没有根据地,只有得到益州才有逐鹿天下的可能性。以为一笔难写两个刘字,就放弃夺取益州的机会,那还是枭雄吗?由此可以知道,在利害关系与道德之间,刘备是把利害关系放在首位的。

上面说的是第一个方面,下面再说第二个方面。

作为历史上与曹操对垒多年的政治人物,刘备和曹操有一个显著不同。曹操对于他重用的人,内心里其实并不信任,只是一时需要而已;一旦不需要了,就可以毫不顾惜地随时杀掉。而刘备和他的追随者之间,互相扶持,互相信任,他们的交往不止与利害权衡有关,其中确有感情和友谊的成分:和诸葛亮、赵云、关羽、张飞、黄权,都是如此。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有两件事尤为重要。一是“三顾茅庐”,二是“永安托孤”。

据《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往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本事。

说到“三顾茅庐”,必须留意一个事实,刘备和诸葛亮不是同一辈人。诸葛亮比孙权大一岁,是同一辈人,与曹操和刘备相比,他们晚了一辈。曹操提到孙权时,有一句著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把孙权放在儿子一辈来加以考量的。诸葛亮比刘备小多少?小十九岁。以前,某个人走上刑场,为了表示复仇之志,会说二十年后我又是一个好汉。二十年就是一代人。诸葛亮比刘备足足小了十九岁,当然是晚辈了。一个比刘备小十九岁的人,反倒让刘备请了三次才出山,在这个反常的事件背后,有一些特殊的信息要加以关注。

这里可以提到一本书,清代赵翼的史学著作《廿二史札记》。《廿二史札记》的一个条目,题为“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其中论述道:“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扶持,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说曹操、孙权、刘备在使用人才方面各有各的风格和长处:曹操的特点是以权术相驭,也就是用权术来驾驭人;孙权看重意气相投,两人合得来,就一起干事;而刘备的风格是性情相合,也就是在性情上真的投缘。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在招揽人才方面,刘备的劣势在于没有资源。曹操和孙权都不缺资源,一个控制了朝廷,且雄踞中原;一个虽然不能控制朝廷,但也能坐拥江东。只要跟着他们干,就可以给你官做,可以给你工资。一个人能给人官职,给人工资,自然就有了号召力。这是曹操和孙权的有利条件。刘备有什么资源?虽然是汉朝宗室,却实际上与朝廷无缘。又没有地盘,老是寄人篱下,在吕布那里待过一段时间,在曹操那里待过一段时间,在袁绍那里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去了刘表所在的荆州。在刘表那里待的时间最长,条件最好。只是,荆州是刘表的,不是刘备的。荆州如果有什么官职的空缺,任命的权力在刘表手上。荆州的税收也是由刘表控制的,不会让刘备自由使用。所以,刘备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人民,也没有一套完备的职能机构。他没有资源任命官员,没有条件给许多人发工资,在这样的境况下,靠什么来吸引人才?

刘备靠的是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刘备名满天下,人们都知道他是英雄,迟早是要干一番事业的。如果想做长线投资,跟着他干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个要素,刘备看重性情相合,他也长于感情投资,一些人跟着他干,常有友情出演的意味,不是为了当下的实际利益,而是为了刘备的那份情谊。刘备身边的几个铁杆追随者,都是在他没有太多资源的时候就跟着他干的。关羽是这样,张飞是这样,赵云是这样,诸葛亮也是这样。三顾茅庐期间,刘备也依然资源短缺,没有一块真正属于他的地盘。这个时候,诸葛亮不愿出山,其实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如果刘备不是一个值得奉献的搭档,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山?这个时候,刘备必须用一种有效的方式感动诸葛亮,确立诸葛亮对他的信任,让诸葛亮不仅出山,而且愿意把自己的一辈子交给刘备,就像关羽、张飞那样。刘备用的是“三顾茅庐”的方式,也果然取得了预期效果,诸葛亮不仅应邀出山,而且在出山之初就拿定了一个主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决定把这一辈子奉献给刘备。“三顾茅庐”是刘备做得最为成功的一次感情投资。

刘备做得同样成功,又同样与诸葛亮有关的第二件事,是“永安托孤”。那一年,刘禅十七岁。十七岁,虽然不能确定他未来是否杰出,但已经可以大致看出苗头。作为父亲的刘备,对刘禅一定是了解的。刘备这人,有一个强项,就是看人很准。有几个人,他是绝不信任的,就因为他已看透他们的为人。比如曹操,比如吕布。吕布作了曹操的俘虏,要刘备替他说情。曹操问刘备的意见,结果刘备不仅没替吕布说情,还提醒曹操不能放过吕布。因为刘备深知吕布是个靠不住的人,也深知曹操的真实想法。以刘备之善于识人,他对他的儿子,也一定深有了解。所以,在“永安托孤”时,他直率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这时曹丕已经做了皇帝,因此刘备这样说。

一个托孤的人,把话说到这样一个程度,有谁做得到?经常出现的一幕倒是,他们哭哭啼啼,把自己的儿子或者准儿子,托付给某个大臣或某几个大臣。而受托付的人,也就是后来抢班夺权的人。比如魏明帝曹叡,悲悲切切,向司马懿托孤。后来司马懿做了什么?他把齐王芳给废掉了。与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在接受托孤之后,他做了两方面的事:一是反复向刘禅说明,自从先帝三顾茅庐之后,我感知遇之恩,拿定了主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先帝,而不仅仅是为了你刘禅;二是为了治理好蜀汉,诸葛亮基本上是大权独揽,刘禅不大管事。尽管不大管事,刘禅也想得通,因为诸葛亮并不贪图皇帝这个位置,他只是全心全意地完成刘备的嘱托。

这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和丞相之间,关系如此融洽,刘备和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典范。其他的搭档,也有关系好的,比如刘邦和他的谋士张良之间。不过,当刘邦得了天下之后,张良就隐居去了,求仙去了,不做官了。相互之间,还是免不了猜忌。而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始终保持了互相信任,体现了帝王和丞相关系的理想状态,所以杜甫《蜀相》一诗中这样赞颂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是一个厚道的诗人,他真诚地赞美这样一种君臣关系。

再看刘备和赵云的关系。赤壁之战之初,曹操挥师南下,直逼江陵。此时,刘备正带着人马往江陵方向缓慢前行。跟随刘备的有十几万人,小部分是当年刘表的下属,大部分是荆州百姓,他们不愿归顺曹操,所以跟着刘备南奔。曹操领着轻骑,飞快追赶,三下五除二,在长阪坡追上了刘备的人马。这时,有人告诉刘备,说赵云投靠曹操去了。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赵云往北走了。此时此刻,不往南边的江陵方向走,而往北边走,不是投靠曹操是干什么呢?张飞是和赵云来往密切的人,连他也起了疑心,告诫刘备提防着点。这时,刘备正好拿着一支手戟,就是《三国演义》里边那个方天画戟的戟。戟有两种用法,大的呢,放在那个长杆子尖上,可以在比较远的地方刺人;小的拿在手上,可以在近处扔着杀人。刘备听这个人说赵云投降了曹操,二话不说,挥着手戟,朝那人扔了过去。当然,并没有扔到那个人身上,原因可能是:刘备的技术不怎么好;或者他本来也不想杀这个人,只是做个姿态而已。刘备做出这个姿态,就是要告诉周围的人,我和赵云肝胆相照,我不会对不起赵云,赵云也不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他怎么可能离开我,去投降曹操呢?这个表态,当然比所有的言辞都更有效果。

果然,过了一会儿,赵云回来了,把刘备那个扶不起来的儿子阿斗抱回来了,还把刘备的甘夫人带回来了。原来,他只身北去,就是要救他们。“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蜀书六·赵云传》)《三国演义》中,赵云万马军中救阿斗那一段,写的就是这次壮举。

再说第三组关系,刘备和关羽。说到刘备和关羽,通常还会提到第三个人,张飞。说到刘、关、张,人们又会想起《三国演义》第一回的“桃园三结义”,三个人发过一个志愿,“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不是真的,是民间故事,后来被写进了《三国演义》。不过,在历史上,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友情确实非同寻常,经常被描述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也就是说,在公开场合,他们是守君臣礼节的,而私下则像兄弟一样亲密,这是历史上的刘、关、张的友情。

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件事:在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害死关羽以后,刘备举全国之力为关羽复仇。关羽被害,这让刘备进退两难:从总体战略来讲,蜀汉必须保持和东吴的联盟,这样才能在和曹魏的较量中处于比较有利的状态。但是眼下,自己的兄弟关羽却被东吴害死了,还能和东吴相安无事吗?刘备决意把全国的力量动员起来,对东吴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复仇攻势。对刘备的这一动议,几乎朝廷里所有重量级人物都表示反对,诸葛亮反对,赵云也反对。诸葛亮和赵云的理由,完全一致:蜀汉主要的对手是曹魏,不是孙权;从蜀汉自身的处境来看,也应以对曹魏发动攻势为主,而不应把主力用来和东吴决战。“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翊军将军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与蜀汉这边议论纷纷的同时,在曹魏那边,也在议论纷纷,曹魏的几个重要谋士,和曹丕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曹丕问:关羽被东吴害了,刘备会不会报仇?大多数人都说,刘备不会报仇。理由是,蜀汉名将,最出色的就是关羽;关羽死了,刘备元气大伤,哪有力量发动一场对东吴的大规模战争?只有一个人,叫刘晔,他确信刘备会向东吴复仇。刘晔说了两点理由:第一,刘备虽然目下军事实力不强,但是刘备有向外界显示军事实力的意愿,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可以取得这样的效果;第二,刘备和关羽的情义不同一般,用刘晔的话说,是说恩若父子。为什么要比喻成父子而不是比喻成兄弟呢?大概刘晔觉得,把君臣关系比喻成兄弟关系,不大合适,君臣关系最妥当的比方,还是父子关系。在五伦里面,君臣、父子是可以并提的。刘晔说,刘备和关羽之间,“名为君臣,恩若父子”,关羽被害,刘备必须向外界表明他和关羽之间的深恩厚谊,发动复仇战争是理所当然的。“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资治通鉴》卷六十九)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晔的判断是对的。刘晔做出判断的理由,有助于深入理解刘备。

在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的解读当中,大多数学者和读者,都认为刘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是致命的败笔。因为这一败笔,整个蜀汉元气大伤,甚至在西南土著孟获这些人发动叛乱时,诸葛亮都抽不出军队去平叛,而只能用怀柔的方式,安抚他们。刘备把蜀汉主力都带到了前线,也葬送在了前线。刘备为什么要来这一场豪赌?理由就是刚才说的,刘备一定要为关羽报仇,要向天下人证明他们那种情若兄弟的感情。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中曾说:“刘先主与云长结为兄弟,义气甚重。方即位,而云长败死。平时共患难死生,不少须臾离,而一旦委之虎口,既忝为兄,又做皇帝,戴平天冠,而弟仇不少泄,当日誓言为何?又何以见天下?故刘先主之行,决不可已;即不行,亦须枉受张翼德一番臭气,驻手不得。惟一败,气结而死,故可以下见云长,而先主之心,亦可以无愧无憾。此正英雄本色,天下为轻、义为重者。况乘此机会,及其锐而用之,直下吞吴,亦未可知。当时孔明知先主之心,亦不强谏,既败,泣下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纵行,必不倾危。’亦是感慨无聊之言;非孝直真能制之,而保其不败也。”确实,刘备借着蜀汉上下的士气和民愤来发动这场战争,既表明了他与关羽的感情之深,又可能实现他的战略意图。刘备也许以为,在周瑜和鲁肃去世之后,东吴已经没有杰出的谋略家和军事家,借着这个机会顺江东下,可以把东吴一举踏平。同时刘备也有把握,在他攻灭东吴的过程中,曹魏不仅不会帮东吴,还有可能帮着去灭东吴。为什么?因为两家来灭东吴,成事容易,而灭了东吴之后,曹魏可以顺势把江浙一带纳入囊中。有了黄河流域和江浙作为本钱,再来灭掉蜀汉,难度就小多了。所以,刘备发动这一场战争,也可能有他自己的战略意图。不过,所有这种推论,都是我个人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而公众一致的看法是:刘备发动这场战争,表明了他对关羽的那种兄弟之情,他为了这种感情可以牺牲自己的事业。

第四组关系,刘备和黄权之间。黄权本是刘璋的部下。刘备夺了刘璋的地盘,他做的一件很得人心的事就是重用刘璋的那些亲信,这当中就包括黄权。黄权和刘备交往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到了互相信任的地步。从这里,确实可以看出刘备的特殊魅力和能力,既能准确地看出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能让对方充分了解他的诚意。在人类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种尴尬情形,要么是看人看不准,要么是虽然看准了,却不能得到对方的充分了解。沟通是一种才能,刘备就具有超强的沟通能力。刘备带领蜀汉军队去打东吴,败得一塌糊涂,“永安托孤”,他的主力已损失到所剩无几。此时,黄权的处境十分尴尬。黄权当初曾请示刘备,说:主公,这一次打东吴,你不要在最前面,应该让我先去试一下深浅,你再来。刘备说,你太有本事了,我不能把你这样有本事的人用来打前锋,你还是驻扎在长江以北,随时留意曹魏的动静,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一定要坚守住。于是黄权镇守在江北。现在刘备吃了败仗,黄权回蜀汉的路已被东吴切断,投降东吴,他又不愿。实在没有办法,黄权只好投降了曹魏。“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三国志·蜀书十三·黄权传》)魏文帝曹丕问他:你是不是效法历史上的陈平和韩信?陈平和韩信最初都不是跟着刘邦干的,后来跟着刘邦,建立了丰功伟绩。黄权答道,我这样一个人,是不配拿陈平和韩信来自比的。我是因为不愿意投降东吴,而蜀汉我又回不去了,才暂时到这里躲避躲避,活一条命也就够了。他一边说,一边流泪。有人告诉黄权说,你归顺了曹魏,你家里的人,都被刘备杀掉了。黄权不信,他的回答是:我和刘备、诸葛亮之间,推诚相待,互相信任,他们不会做这样的事,这个信息可能不准,等一段时间再说。蜀汉这边,也有人请示刘备,说黄权已经投降了曹魏,必须把他的家里人抓起来,以示惩罚。刘备不同意,说黄权落到现在的境地,是我的责任,是我把他派到那个地方,他走投无路,才这样做的;黄权即使归顺了曹魏,也不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我不能对不起黄权,一定要善待他的家人。刘备诚恳待人,却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忠厚。刘备长于和部下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

上面说的这几组关系,都是给刘备加分的。普通的听众或者读者,在知道了这样一些事情之后,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不妨这样推论: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的生活情境最能让他们感同身受。他们在乎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交往的人,一定要靠得住,要值得信任。和他人在同一个房间过了一夜,早上起来,还能好好活着,这才是生活中要紧的事。在曹操和刘备之间,当普通百姓知道了曹操如何对待他的下属,知道了刘备如何对待他的下属,自然会偏爱刘备:这个人值得交朋友。和他交了朋友,虽然不一定得到意外的好处,但他能够保证你的身家性命,能够保证你的基本尊严。至于曹操那些卓绝一世的谋略,那些才情洋溢的诗文,离日常生活情形太远了,不可能引发亲切的认同。老百姓偏爱刘备,是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为前提的。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历史的三国,还是民间的三国,对曹操和刘备的评价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它们的差别不在于历史的三国符合历史事实,民间的三国不符合历史事实,而在于历史的三国和民间的三国评价人物的着眼点不一样。历史的三国重视的是才能,你的事业做得大,对你的评价就高;而民间的三国重视的是人品,你对周围的人好,就喜欢你,你对周围的人不好,就厌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