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民间的三国
《三国演义》对刘备集团的描写,大量采用来自民间艺术的虚构情节,一方面并不改变基本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成功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这里可以拿赤壁之战为例。
赤壁破曹,究竟是刘备、诸葛亮功大,还是孙权、周瑜功大?这一历史公案虽有争议,但无可否认,从唐代起,在士大夫的诗文中,被视为曹操的正面敌手的,是东吴,不是刘备。例如盛唐李白的《赤壁送别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南宋戴复古的《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这说明,周瑜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早已得到公认。《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也未抹杀周瑜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基本事实,但作者却用一系列并不影响历史进程的虚构情节,如舌战群儒、蒋干中计、草船借箭、祭东风、义释曹操,成功地突出了刘备集团尤其是诸葛亮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周瑜的漫画式嘲笑消解了这一人物的风采和读者对他的好感。其中对周瑜杀伤力尤为明显的当属草船借箭和祭东风。
据《三国志》注引《魏略》,建安十八年,孙权与曹操相拒于濡须。孙权乘大船视察时,曹操下令放箭。由于船的一面中箭太多,开始倾斜。孙权下令掉过头来,让另一面也受箭,这样船就平稳了。《三国演义》把这件事改造了一番,不仅写出了周瑜的心胸狭窄,而且极力渲染鲁肃的忠厚老实,以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不把周瑜放在眼中的气度。
据《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东吴火攻曹操时,确实是“东南风急”,这本属自然现象,与诸葛亮毫无关系。《三国演义》强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且这东风只有诸葛亮才能祭来,一方面在诸葛亮的功劳簿上加了厚重的一笔,另一方面也在读者心中造成了诸葛亮远胜于周瑜的强烈印象。
可以看出,整个赤壁之战中的著名情节几乎都以虚构为主,突出的重心是诸葛亮和关羽,而历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起实质性作用的人物如周瑜、鲁肃,却在喜剧气氛中成为被嘲弄或被调侃的对象。
在民间的三国中,最被看好的几个人物,分别是关羽、诸葛亮,下面就来讲讲与他们有关的一些有趣现象,顺便也谈谈“柴堆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