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西夏 白沙石质
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
1974年宁复银川市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
目前藏于宁夏博物馆
提及石雕,就不得不说到“萌萌哒”的力士志文支座,这座力士志文支座是圆雕,白沙石质,近似正方体、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颌置于胸前,裸体,腹有兜肚,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托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行4个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个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个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个字“砌垒匠高世昌”,为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
1974年,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考古专家对西夏陵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并从中找到不少具有珍贵价值的文物,其中出土的11件石制支座,更是引起了考古学界不小的轰动。这11件支座,名为“力士志文支座”,是我国国家级的珍宝,它是刻有“墓志铭”字样的力士形象底座。在博物馆实验室中,考古专家对11件石制支座进行了专业的清洗,并试图寻找其身上有价值的关键性信息。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在11件器物支座上,其中居然只有一件刻有文字,其余支座除去图案外,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研究的信息。
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迄今为止,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共出土这类支座10多件,力士有男有女,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可以看到,力士手腕、足胫戴有双环和单环。而手腕、足胫都佩戴的环饰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早已流行的一种装饰。由此可知,在文化、风俗上曾受到西南少数民族的影响。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力士志文支座虽然弥足珍贵,但是负责收藏保存它们的宁夏博物馆的馆员们却对其无比头痛。究其原因,却原来是因为力士志文支座死沉死沉的。若是请四个小伙子将它抬到展台上,可谓搬梯子上天——没门。
那么,缘何会将这些力士志文支座放置于陵园内?它们的寓意又会是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所谓“力士负重”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便是“令自己家国的基业万年不倒,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