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山铜矿遗址
2025年10月14日
照壁山铜矿遗址

春秋战国至宋元
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以北,有一座我国西北最古老的铜矿遗址——照壁山铜矿遗址。这对于影像落后的西北地区来说,实属难得,为我国青铜器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195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宁西队对中卫县(今沙坡头区)照壁山南部进行地质调查,发现露出的铜矿物并且发现“前人”采掘的老硐4个以上,其中最深处达30米。1991年,宁夏中卫县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次考古学调查。在遗址地表有大量的炉渣、灰色陶片和少量的泥质红陶片。陶片纹饰除素面外,还有凹弦纹、绳纹和少量的斜方格纹。陶片散落于地面,均为汉代时期陶片。器形大多为罐、盆、盘之类。
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了充实边地的后勤力量,汉武帝将内地的灾民迁徙到了河套地区,“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其中,“冶铸”所指的地点就应当在照壁山炼铜遗址。从时间角度上来说,与碳-14测定的年代较为吻合。所以推测对该遗址进行研究的冶炼遗物应产自西汉武帝时期。在遗址方圆约1000米的范围内有古铜矿27座。部分矿洞已受到后期人工开采的破坏,大部分洞口已被山洪堆积物封闭,洞口附近都留有大量的铜矿渣堆积。经初步调查,矿洞入口有竖井式、斜坡式、平行坑道式三种。除发现汉代陶器残片及宋元瓷器残片外,出土过白釉斜壁碗、瓷灯、汉代博山陶炉、钱币及其他陶器。在我国古铜矿的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照壁山铜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采,由古矿洞、冶炼遗址和居住遗址三部分组成。在汉代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开采和冶炼,西夏、元代亦有开采冶炼,该遗址在我国西北地区极为少见,为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