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棺画

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年—499年)
漆棺画残长175厘米至195厘米,宽27厘米至61厘米
1981年固原市原州区东郊乡雷祖庙村北魏墓出土
目前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
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冯太后推行的孝悌思想,对固原北魏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幅绘制于棺材上的非常精美的画作就是其形象的体现。画作虽有一定破损,但是从残卷中也能窥得三幅画的故事。让人惊叹的是画中既有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还有中原地区的孝子文化和北方鲜卑族的狩猎文化,可以见得这是一幅中外文化融合的画作。
漆画绘制于棺具之上。棺具形制为前高宽、后低窄。盖为两面坡式,交角约有140度,前端呈圭形,前宽后窄。棺长180厘米,宽87厘米至105厘米。

■ 漆棺画详图
盖板、前档及左右侧板大部分漆画尚存,清晰可见,精美无比,乃北朝画迹的重大发现,也是同期高水平的绘画作品。两侧依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画面为横卷式,每个故事以黄色三角形火焰纹图案相间,皆有榜题,绘制成了孝子故事连环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主要人物行动方向均是自棺前向后。画幅高约8厘米。其中的人物,均为鲜卑族的装束,男戴高冠,女梳高髻,着夹领窄袖长袍,足蹬乌靴。中栏为联珠龟背纹和直棂窗套绘人物、动物的装饰图案。下栏画面为鲜卑武土策马狩猎的场面,反映了鲜卑“狩猎为业”的民族特点和生活风俗,飞禽、走兽形象生动、夸张。
漆棺画的人物塑造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人物生活场面、故事情节和人物野外活动场景。
人物生活场面 在棺盖和前档部分绘制有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画面,人物除了墓主本人的生活场面之外,还有一名男子在屋宇的左侧画位置。这名男子身穿汉式长衣,头上戴着高帽,袖手盘膝而坐,身后左右各站立着一名侍女。整个漆棺的棺盖从顶部向下贯通着金色的长河,呈现出“S”形。在屋宇的右侧为同样打扮的女子,画面布局与左侧相同。从画面中对人物的描绘情况来看,人物图像为墓主人生前的待客宴饮图。人物所穿着的服饰,既有汉式服饰,又有鲜卑族的服饰。服饰的图案对研究当时的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故事情节 在漆棺的侧板上面描绘着《二十四孝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清晰,故事内容丰富而容易解读。以漆棺右侧棺板为例,所绘制的画面内容为孝子蔡顺的故事。蔡顺的母亲去世后,蔡顺伏在母亲的棺柩上,伤心地哭泣,看之则有催人泪下之感,并能够体会到蔡顺丧母之伤心欲绝。审视孝子故事,其艺术表达形式存在着独特之处。第一,整个的右侧棺板所描绘的都是孝子故事,但是并不会令人感到凌乱不堪,不同部分都采用了三角状火焰纹饰,以使整个棺板的画面被划分为几个部分。第二,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左侧棺板的画面内容展开,所遵循的是郭巨和舜的故事内容发展进程,将几幅图画以连环画的方式排列下来。其中还体现出了人物行动的方向,使故事内容的情节更具有连续性。第三,在固原北魏漆棺左侧棺板上绘制关于郭巨和舜的故事,其中,对于舜的形象描绘为:相貌上略似顽童。第四,固原北魏漆棺两侧的棺板上所描绘的多为孝子故事。很显然,本地区的文化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极深。
人物野外活动场景 固原北魏漆棺棺板的下层所绘制的是狩猎图,可以推测墓主生前经常参与狩猎活动,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社交方式。狩猎的场面已经过度破损了,但是从残留的部分还可以看出画面人物形象生动,而且狩猎的各种动作逼真。甚至于仅仅从人物的图像的一个局部就可以解读人物的动态形象,并判断这个人物在做什么。对狩猎的画面内容进行解读:画面中的人物是几名骑士,他们正在狩猎,一名手持长矛的骑士正坐在一匹奔驰的骏马上,回身准备刺杀一只野兽。他的面目表情专注,而且明显可以感觉到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长矛上。另一名骑士同时也坐在飞奔的骏马上狩猎,但是,他是在追射着一只狂奔的猛兽。狩猎场上一名骑士受伤的头部再现了狩猎场景。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会给人以真实感,令人不禁联想到狩猎场上骑士与野兽搏斗的生死场面。
远处有一座山,山峰之间有两只鹿正在奔逃着,其中的一只鹿被射中了头部,从箭的方向来看,应该是左侧也有一名骑射的勇士。与马蹄的方向相反方向,可以看到两只野猪正在被追赶着狂奔。从马蹄的方向向前看有一座屏风,在峰顶上一只大鸟正骄傲地站立着,好像在俯视着狩猎场的一切。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只大鸟有展翅欲飞的架势,而山的另一边的画面却看不到了,出现了严重的脱落。不过,可以判断,山的另一边应该是有猛兽的,正在盯着山上站立的大鸟。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有一名骑士正坐在奔驰的马上,摆出翻身回射的姿势。由此可以推测在这个脱落的位置应当是一只野兽。透过狩猎图,当时人们“狩猎”的生活风俗被一一生动地呈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宁夏有不可移动的“国保”级单位37处,回顾宁夏百年的考古历程和考古发现,几代考古人在古老的塞上大地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数次考古发掘与研究,建立了宁夏地域历史发展的考古学时空框架。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秦汉、北朝、隋唐、宋元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考古成绩斐然,宏佛塔、鸽子山遗址、姚河塬遗址考古发掘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灵武市水洞沟遗址和西夏陵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发现犹如文明的涓涓溪流汇入中华文明江河之中,丰富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区域文明之间共同形成“早期中华文化圈”提供了深厚内涵。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认识和了解宁夏的这37处“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