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

西夏
发掘地点: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陵区北起泉齐沟,南至银巴公路,南北长约10000米;东临西干渠,西靠贺兰山,东西宽约5000米,总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千米。陵区位于贺兰山中段南段东侧,为山前洪积扇地带,海拔1150米至1220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景区占地面积58余平方千米,核心景区20.9平方千米,分布9座帝王陵墓,27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是宁夏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988年西夏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启动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12年西夏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12月2日西夏陵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地表遍布砾石和粗沙,地基承重力大,保水性差,自然排水条件好。良好的地基使西夏陵成功渡过了西北地区历史上的多场大地震。陵园所处位置常年降水量偏少,山洪暴发的可能性很低,利于陵园的整体保护。初建时每个陵园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独立占地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形制与布局大体相同。
1038年,西夏建立。李继迁、李德明被迁葬于贺兰山东麓,其中李继迁被葬于裕陵,李德明被葬于嘉陵。此后,除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和末主李之外,每一任皇帝都记载了明确的陵名,但没有记载埋葬的具体位置。
1227年,西夏灭亡。此后,西夏陵被蒙古军队严重破坏。明代洪武年间,西夏陵被明朝政府发现,并且下了这里是西夏陵的论断。
1938年,一名德国飞行员将他在中国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国飞行》一书,其中在银川拍摄的照片中出现了西夏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一度认为西夏陵是一片唐墓。
1971年冬天,宁夏驻军某部为了完成战备训练任务,在民间传说的“昊王坟”附近挖战壕,当挖到地下一米多深时,翻出了不少刻有文字的残碑碎片。宁夏博物馆考古工作队队长钟侃带人赶到现场,根据残碑上的文字确认是早已消失的西夏文,于是组织考古发掘,很快找到了1775块刻有西夏文字的残碑片。之后陆续发现了几千块残碑,还了解到7号陵的陵主是西夏仁宗皇帝嵬名仁孝,确定了182号陪葬墓的主人是“尚父、太师、尚书令、知枢密院事、梁国正献王嵬名讳安惠”等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考古的重大发现。西夏陵的墓穴不是置于封土之下,而是远在封土正前方,即洞墓。由于西夏陵基本上都被盗墓者光顾过,因而一般出土文物很少,只有101号陪葬墓保存较为完好。它于1977年2月被开始组织发掘,墓葬被盗过,但还是出土了一尊镏金铜牛,身长1.2米,体重188千克,通体镏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镏金铜牛对面,位于甬道西侧的是一件圆雕石马,长130厘米,重达355千克。
1972年,中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正式作出挖掘西夏陵的决定。这次发掘活动的负责人为王冶秋,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承担西夏陵的主要发掘工作。
截至2014年,已经确定7号陵的墓主人为西夏仁宗李仁孝,182号墓主人的身份为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其余墓主人的身份的确切证据尚在发掘之中。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西夏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7月,国家文物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加强宁夏文化遗产工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进一步将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2015年重点扶持项目。
2011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启动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2017年12月2日,西夏陵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