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城址

大营城址

宋—明

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或许是边关战事多,在固原这片历经烽火的土地上,总能找到和战争有关的东西,长城、古堡、烽火台,还有神秘的千年古堡——大营城。传说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就曾驻扎在此,这里是杨家将老令公杨业的大营所在地。

大营城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嘉靖固原州志》卷一记载,明称“甘州群牧千户所”,为肃王牧地。城址呈长方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黄土夯筑,残高5米至10米,基宽7米至10米,顶宽1米至3米。南、北、东开门,南、北门有城,南城呈半月形,门偏东开;北瓮城平面呈半月形,城门偏西。城墙西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角台,呈圆锥台状,高约3米。南、西、北三面有护城壕,保存较好。北宋仁宗时期,在今固原市隆德县、西吉县,宋王朝和处于西北的西夏政权发生过多次大战,互有胜负。北宋在今固原市区建镇戎军、在隆德县建德顺军,在今原州区黄铎堡建怀德军(平夏城),并建大营城等军堡作为军事防御设施,长期与西夏对峙。大营城和平夏城、固原古城成一字排列,相互依托,成为北宋军事防御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元末明初,固原一带因战乱,地广人稀,水草茂盛,明太祖朱元璋便把固原一带分赐予诸藩王为牧场。三边总制设立在固原之后,大营城成为重要的军马牧所。大营城遗址的存在,为宋、元、明三朝西北军政研究提供了切实的文物资料。

1984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大营城进行了调查,城址平面呈梯形,城东西宽300米,南北长500米,面积约150000平方米。城墙以黄土夯筑,残高5米至10米,基宽7米至10米,顶宽1米至3米。南、北、东开门,南门宽约6米,深约10米,残高约5米;北门宽约10米,进深约6米,残高约5米;东门宽约6米。南、北门有瓮城,瓮城呈半月形。城墙西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角台。南、西、北三面有两重护城壕。地面散布有明清砖瓦和宋清代的瓷片、陶片。

大营城最为独特的是其双护城河,大营城护城河引自大营河,河水绕城而过,古护城河保存完好,其形制可以清楚分辨。两条平行的护城河,在古今中外的护城河中,实属罕见。大营城的双护城河,固原古城的“回”字形城墙,都是固原作为军事重镇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大营城附近,曾经出土两口铁钟,据钟上文字记载,均建造于明代。大营城地面上不时会发现古城青砖和一些碎瓦片,城砖和瓦片呈青灰色,在一些残缺不全的城砖上还有雕刻的花纹,这些都是这座古堡曾经辉煌的历史。大营古城,是固原市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大营城遗址与固原古城遗址、战国秦长城遗址一脉相承,勾画出了固原这座古丝绸之路上千年军事重镇的历史脉络。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了解它,期待这座千年古堡,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