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胡旋舞墓门

石刻胡旋舞墓门

唐代 石质

单扇:长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

圆柱门枢:高13厘米,直径10厘米

1985年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苏步乡窨子梁唐墓出土

目前藏于宁夏博物馆

电影《妖猫传》和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胡旋舞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和舞蹈动作,在唐朝极为盛行。据史料记载,体重150多千克的安禄山跳起胡旋舞来“其疾如风”,杨贵妃跳起胡旋舞令唐玄宗拍红了手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是写下“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的诗句,这一切只因胡旋舞的广泛传播,故而使中华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宁夏盐池县出土的石刻胡旋舞墓门,每扇门均呈长方形,上下有圆柱状榫,两门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有铁锁锁扣。每扇石门正中浅雕一“胡旋舞”男伎。所刻男伎为典型的胡人形象:虬髯卷发,深目高鼻,宽肩细腰,体魄健壮。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紧腿裙,脚穿长筒皮靴,站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两人均手举长巾,熟练挥旋。四周剔地浅浮雕卷云纹,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题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的生活气息。

1985年,石刻胡旋舞墓门出土于宁夏盐池县窨子梁唐墓。

石刻胡旋舞墓门生动再现了公元1300年前风靡唐代的胡旋舞姿,见证了宁夏多元文化的相融交汇与吸纳。胡旋舞是唐代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极具异域风情的舞蹈,在唐代非常盛行。回溯大唐气韵,感受乐舞魅力。将这样的胡旋舞形象雕刻于墓门上,说明胡旋舞已成为当时文娱表演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唐代乐舞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胡旋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诸多典籍、诗词都对胡旋舞进行过描述。石刻胡旋舞墓门是宁夏作为丝绸之路节点的有力证据。这既是丝路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体现,又是唐代文化繁荣与包容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