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北朝隋唐墓地

北周、隋、唐
发掘地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南郊(现开城镇)的小马庄、羊坊、深沟、大堡、王涝坝5个自然村和南塬一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4世纪至7世纪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时期,长(长安)—凉(凉州)之道的北路途经宁夏境内190多千米,形成了著名的萧关古道,而固原就是古道上的咽喉重镇,贡使、商贾、僧侣往来频繁、络绎不绝,诸多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多源于此。
固原北朝、隋、唐墓地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南郊(现开城镇)的小马庄、羊坊、深沟、大堡、王涝坝5个自然村和南塬一带,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墓葬群。固原北朝、隋、唐墓地的建造时间为公元6世纪至7世纪,历经北周、隋、唐三个王朝。该墓地的考古发掘始于1982年,到2004年共发掘北周及隋、唐时期大、中、小型墓葬50余座,其中著名的墓葬有北周墓3座、隋墓1座、唐墓6座。这些墓出土了大量蜚声中外的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的珍贵文物,典型器物有镏金银瓶、玻璃碗、金戒指、铁刀、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宝石印章、瓷器、铜器、壁画等,还有能够体现墓主人身世的墓志及两具欧罗巴人即白种人的骨架。出土文物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比拟的历史、考古、民族与艺术研究价值。
固原北朝、隋、唐墓地中出土的众多中西亚器物和受其风格影响的器物,如13枚萨珊金银币及其仿制品,展现源于希腊、罗马文化艺术风格的巴克特里亚金属制品——镏金银瓶,来源于伊朗高原萨珊玻璃系的凸钉装饰玻璃碗,微雕生命树母题并刻有中古波斯铭文的宝石印章等,以及手握或口含金银币的葬俗,证实了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传播的兴盛和文化交流的发达。墓地的发现,证明了这里是丝绸之路沿线在中国境内的重要聚居点,为研究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经鉴定,唐墓中出土的两具人体头骨的颅面形态具有白种人的特征,史籍中关于此类面貌的记述有欧罗巴人种特征。依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结果,把欧罗巴人分布的最东界从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推进到了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具有特别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丝绸之路上原州人种分布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