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位于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瞿靖镇银辉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类何时熟练掌握火和热能,一直是考古学界非常关注的课题。鸽子山遗址的发现,出土了许多古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工具,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类的智慧何其伟大。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瞿靖镇银辉村,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该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址年代距今1.27万年至0.8万年。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摸查和发掘,鸽子山遗址在15平方千米范围内共发现15个地点,发掘出距今4800年、1万年和1.2万年3个文化层位,出土万余件旧石器时期文化遗物。
鸽子山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包括小巧精致的细石核、细石叶和用细石叶加工而成的工具,精美、对称、两面加工的尖状器,形制多样、用于研磨的磨盘和磨棒,刃口锋利的刮削器、尖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在最下面的文化层中揭露出两组呈条带状分布的柱洞,柱洞内多有木炭、石块,应为简易居住性建筑(窝棚)的遗迹。这种建筑遗迹在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在整个东亚地区也罕见,为窥探当时人类的适应生存方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数枚直径不足2毫米、难以捏拿的串珠用鸵鸟蛋片加工而成,形圆周正,中心钻孔,造型美观,工艺精巧,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旧石器时代同类装饰品中的最小者,在展示制作者独特的匠心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的同时,也凸显了发掘工作的精细和缜密。在同层还揭示出一系列用火遗迹,遗迹范围内分布着密集的炭屑、灰烬和烧骨、烧石,有的遗迹显示出火塘的复杂结构,表明当时的人类对火和热能具备了娴熟的控制、利用能力。该遗址出土的磨盘、磨棒数量巨大,造型多样,在同期遗址中鲜有可比者,表明对工具、食物、颜料、皮革等的研磨加工在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从部分磨盘、磨棒和石器上成功提取到植硅体、淀粉粒等微体植物遗存,系统的浮选工作也提取到大量炭化的植物果壳和种子。鸽子山遗址被全球最权威的高等历史理论刊物剑桥大学的《古物研究》确认,使之成为宁夏境内为数不多的、能够确认的中石器时代遗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