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

北朝—唐

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羊圈堡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中国十大石窟之一。须弥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被誉为“宁夏敦煌”。

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5千米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面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装,成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

须弥山石窟称谓的演变过程:十六国前秦、北朝时期,是须弥山石窟的开创期,唐代是须弥山石窟的鼎盛期。唐代在大佛前已建有规模宏大的景云寺,唐朝睿宗皇帝有个年号叫“景云”(公元710年—711年),景云寺可能是景云年间睿宗皇帝赐名。宋代须弥山曾有过短暂的繁荣,是在宋徽宗统治的20多年间。宋夏战争起来后,固原成为两阵的前沿,须弥山自然是萧条了。金代虽然统治短暂,却对景云寺有过大规模的修建,而且管理很规范。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景云寺在旧寺基上重建佛殿廊庑,之后上奏英宗皇帝,乞望敕赐寺匾。英宗允应,遂题“圆光寺”匾。明代,是须弥山石窟再度兴盛的时期,但主要是寺院建筑的修缮,而不是续开石窟。由于寺院殿阁的修葺,须弥山已随着人们的审美时尚发展成为一处风景名胜。明清时期的文化人,在游览须弥山石窟、景致之后也留下了自己感悟后的文字,成为留传后世的诗文,明、清地方志书里都有载记,如《登临须弥山阁》《须弥松涛》等。清代初年,西北用兵,须弥山殿阁得不到修缮和管理,直到康熙年间,才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复。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修须弥山禅院碑记》记载这次修复过程,仍是寺院建筑,与石窟已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