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钉玻璃碗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 玻璃质,
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
腹深6.8厘米,下腹最大径9.8厘米
重245.6克
1983年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
目前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
这是一件让人有种“穿越时空”感的文物,公元500年前,怎么可能有玻璃碗?那么,这真的是玻璃碗吗?它从哪里来?看到这件器皿的第一反应便是如此,随着这只玻璃碗走进历史,便能发现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盛世。
凸钉玻璃碗,碧绿色,透明,内含小气泡,分布均匀,直口,矮圈足,外壁饰以凸起的圆形装饰两周,共14个,上下错位排列。其工艺特征是使用烧吹技术制造,然后利用雕花技术进行腹部、底部凸饰及口缘的整形。内壁光洁,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分化物,主要分布在下腹和底部,属波斯萨珊王朝玻璃制品,经科学检验属钙钠玻璃,与波斯玻璃成分一致。
魏晋南北朝时玻璃容器被视为宝物,证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西方玻璃的艺术价值,特别是玻璃晶莹剔透的性质,是其他材质所难以比拟的。这个时期有不少诗文赞扬玻璃器皿的美丽,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晋诗人潘尼的《琉璃碗赋》。这首赋中写道:“光映日耀,圆成月盈。纤瑕罔丽,飞尘靡停。灼烁旁烛,表里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刚坚金石,劲励琼玉……”充分赞美了玻璃碗做工精良、透明度强的特性。在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上有80余件玻璃器皿的画面,其中大部分表现的是玻璃碗。壁画上玻璃碗和钵的器形与李贤夫妇墓玻璃碗接近,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经贸联系之紧密。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伊朗高原北部吉兰省古墓中出土了大量这类碗及残片。吉兰省等处出土的凸钉玻璃碗或残片由于土壤腐蚀的关系,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分化层,使玻璃失去原有的光泽,而李贤夫妇墓出土的这件玻璃碗则呈碧绿色,分化层很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泽和亮度。李贤墓玻璃碗纪年明确,对确定此类玻璃制品的年代具有标尺作用,是考察当时东西方贸易极为重要的资料。